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研究

【摘要】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认识模糊或出于寻找心理慰藉,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对思想道德和日常行为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策是高等院校应提高警惕,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在学校进行非法宗教活动;应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党建工作;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弘扬校园文化,创建和谐的高校精神文明。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影响;对策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客观事实表明,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正逐日增强。许多大学生对宗教怀有一定的兴趣,并成为虔诚的教徒,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了解并分析他们的宗教信仰状况,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

1、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人数呈上升趋势

调查显示高校大学生信教人数的平均比例在10%左右,高校大学生的主流不信仰宗教,但信教大学生数量呈上升趋势却是一个客观事实。各大高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阅读宗教经典读物,参与宗教聚会活动,也有极小部分大学生皈依某种宗教成为虔诚的宗教信仰者。

2、多数大学生选择信教出于寻找心理慰藉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处于时代前沿的大学生的感受则尤为深刻。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同时,随之而来的还有各方面所带来的压力,导致了大部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心理承受能力降低。为了转移心理压力,得到心理慰藉,多数大学生选择信仰宗教来缓解压力。

3、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与宗教认识模糊

一些大学生只知道党和政府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却不知共产主义与宗教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与宗教教徒在信仰方面是截然不同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只能信仰科学共产主义而不能信仰宗教和参加宗教活动。

二、宗教信仰对大学生的影响

1、宗教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它对人类精神的特殊支配方式,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1)宗教具有一定的心理调节功能。宗教通过宣传神灵、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个体和群体进行心理调节。现代大学生,很多时候需要面对多方面的压力。适当地转移注意力,平和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精神寄托于宗教从而得到心灵慰藉,对暂时缓解精神压力有一定促进作用,避免因压力过而造成的心理崩溃。

(2)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信仰,具有规范道德行为的作用。各种宗教都明确地提出了对教徒的道德要求,都是劝诫人们要心存善念,行正义之事,而这些正与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以及现如今所提倡的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要求基本是一致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宗教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信仰,对规范其道德行为起着积极作用。

(3)有助于大学生扩大社交范围,提高大学生的为人处事能力。部分大学生在共同的宗教信仰的驱使下聚集在一起,扩大了社交范围,促进彼此间的交流,实现对彼此的认同,这种现象提高了大学生的为人处事能力,有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更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同时,当某一信仰者处于某种亚健康状态时,更容易接受其他信仰者的帮助。

2、宗教是人类的鸦片,所以它对大学生的思想必然带来消极影响

(1)宗教宣扬的神灵论世界观,不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宗教主张神学论,这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及如今崇尚的乐观进取的人生观是相违背的。如果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辩证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正确对待人生旅途的跌宕起伏,一旦遭遇挫折,就容易受到宗教“宿命论”的影响,变得消极被动、逆来顺受,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更不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宗教道德的消极因素,容易导致大学生道德弱化。宗教文化利用神的奖赏与惩罚,使信教者产生对奖赏的欲求与对惩罚的恐惧心理,从而换取宗教道德的实践。也有不法分子经常打着宗教的旗号,宣传邪教思想和错误观点,使某些信教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偏离正确轨道,这并不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意识。有些大学生过分痴迷宗教信仰,导致道德意识弱化,过多地从狭隘的“民族主义”出发,使小矛盾上升到民族问题。

(3)大学生信仰宗教引发高校管理问题。近些年来,各大高校宗教信仰者的人数不断上升,并且信仰的宗教类别也不尽相同,这必然会引起同学之间的矛盾,影响高校的人文精神传承与发展。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对信息正确的辨识度还有待提高,容易被居心叵测的人利用,进行一些违法违纪的宗教活动,不利于高校的管理。

三、针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提出的对策

1、高等院校应提高警惕,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在学校进行非法宗教活动

2005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明文规定,学生不得进行邪教、封建迷信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学校进行宗教活动。在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上,高校管理者要积极的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高校管理者应对具有宗教信仰的同学做定期心理访谈,防止他们将一些邪教不良思想带入校园,此外,还应积极处理不同宗教信仰者之间的矛盾,使他们能够和谐的相处,做好正面引导工作,使学生对宗教有更深入的了解,对宗教的认识更加理性。

2、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党建工作

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加强对大学生的“四信”教育,[1]改进“两课”教学,[2]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高等院校应加大学生的党建工作,加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信仰。各大高校应大力倡导科学精神,崇尚精神文明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团课、团日活动、党校培训等的主要思想引导作用。

3、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

大学生既渴望独立又有较强的依赖性,有强烈求知欲的同时自我识别能力又有待提高。当大学生通过宗教信仰这一精神情感载体获得心理需求的满足之后不能正确地认识、对待宗教,将导致心理失衡,进入一种非正常状态,最终影响到行为活动。所以,高校应充分发挥管理功能,建立起全面的心理教育体系,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辅导员应深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情感变化,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4、弘扬校园文化,创建和谐的高校精神文明

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在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的同时抵御外来势力通过宗教进行的思想渗透以及社会上消极思想的传播。丰富校园精神文化,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在校级、院级、班级、宿舍逐级展开,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响应并且参与到这些文化活动中去。院系应该结合自身特色,开展相关的活动;高校辅导员应开展心理辅导,主题班会,在与学生沟通的同时又能增强班级凝聚力.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又要把握好当代社会的政治和价值取向,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注释】

[1]四信教育:强化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强化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心的教育;强化对党和政府信任的教育.

[2]“两课”指我国现阶段在普通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

【参考文献】

[1]何虎生.论中国共产党宗教政策的初步形成[J].宗教学研究,2004(01).

[2]肖小霞,刘怡娃.大学生基督教信仰的动机和影响[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2).

[3]李知渊,孙明哲.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教育引导[J].改革与开放,2011(04).

[4]高原.宗教影响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研究[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2(01).

[5]温涛.当代中国宗教信仰自由法律规制研究[D].厦门大学,2014(06).

[6]徐俊.近三年国内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综述[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

作者:郭小磊 杜倩倩 黄震 曹沙沙 李京华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