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宗教信仰心理调节功能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宗教信仰心理调节功能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宗教信仰心理调节功能研究

【摘要】作为国家的上层建筑,作为社会生活中非常有影响的意识形态,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并没有因科技的进步和政治制度的完善而减弱,其在某些领域如对人的心理调节和心理疾病治疗方面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宗教信仰心理调节是指通过特定的宗教信念把人们原来心态上的不平衡调节到相对平衡的心理状态,并由此使人们在精神上、行为上和生理上达到健康状态。

【关键词】宗教;心理;调节;健康

1教信仰可以消减信徒对死亡的恐惧感

死亡,或许是人类世界永远都无法躲避无法迈过的门槛。远古时期,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科学技术都非常落后,自然的灾难随时可能降临,洪水、地震、山崩、海啸、火山爆发等等,人们对自然界的这种恐惧感和依赖感,导致了原始人产生了宗教的观念与行为。先民们凭借信仰与崇拜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缓解对死亡的焦虑。而“人所贵者,盖贵于生”,于是对生的渴望和对死的恐惧便成了时时困扰人们心灵的一大问题,神灵就在许多人企求永生的时候出现了。在全球许多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人们缺医少药,于是就出现了信仰治病这种现象。在中国农村,据调查某些山区有33%--40%的群众求助于信仰治病,有的地方高达60%~70%。现实事例早已证明,那些经常参加宗教活动、皈依某种宗教信仰多年且定力坚定持久的信徒,他们对死亡和疾病的认识不同于常人。他们往往能以乐观光明的态度笑对人生的种种不幸和灾难,对死亡非但不恐惧,还持有一种期待的态度。无论佛教、伊斯兰教、道教还是基督教,都信奉另一个美好世界的存在,那里只有欢乐没有痛苦,是我们始终追求的目标和理想王国。现代医学早已表明,当身患疾病的人们以宽释和豁达的心态对待死亡时,反而有利于机体的康复,疾病能得以快速祛除。

2宗教信仰可以宣泄信徒的消极情绪

生活中人们不断遭遇“意志与能力之间、愿望与获得之间、目的与结果之间、想象与实际之间、思想与存在之间的对立和矛盾”。当人的欲求得不到满足时、当人面对难以克服的困难时、当人不断受到外界环境的侵扰时,就会产生诸如焦虑、失落、不满、愤懑、烦闷、妒忌、忧郁、压抑、紧张、自卑等消极的感觉和情绪。这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如果持续地刺激主体,就会使人产生情绪裂变。无论在精神上和生理上,人们都无法忍受这种无穷无尽的折磨,于是许多人找到了宗教。如果人们周期性地举行崇拜仪式,将平素积累的消极情绪以宗教仪式这种特殊的方式化解,就能使人变得安定和纯净,这恐怕是人们信仰宗教的心理原因之一。宗教有时能发挥其独特的心理治疗功效。科学的力量固然强大,但在心理治疗领域,某些科学解决不了的难题还要依靠宗教信仰。

3宗教信仰可以满足信徒对爱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现代社会的高度商业化也使得人情日渐淡薄,传统社会中那种密切和睦的人际关系已不多见,暴力、伤害、吸毒、自杀、玩世不恭比比皆是。同时,对金钱和物质的崇拜日益严重,许多人变得良知泯灭、道德失范,丧失了最基本的诚信和善良,致使“黑心棉”、“毒大米”、“毒奶粉”、“矿难”等严重威胁人们身心健康、威胁社会和谐安定的丑恶事件层出不穷。现代社会的物质越来越丰富,但人们的爱心却日渐丧失,因此,人们渴望一个充满爱的世界,不但渴望自己得到他人的关爱,也希望将自己的爱心施与他人。彼此关爱,互相帮助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追求的目标与理想,更是世界上所有正义的宗教所倡导和弘扬的。比如基督教,他们将“爱”的教育贯穿于实际生活当中,将教义的爱与教徒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教团组织内的人们通过相互关怀与帮助使彼此感到温暖,有了某种心灵上的沟通,善男信女通过向宗教组织外的人广施博爱与仁慈也使自己的爱心得以满足。事实证明,那些常怀仁爱之心、行仁爱之举的人心理更健康,心态更乐观、豁达和积极。在现代社会,宗教信仰的这种传播爱、释放爱、获得爱的功能是其他社会团体机构所不能企及的。

4宗教信仰可以升华信徒的精神境界

凡世红尘,物欲横流,蒙蔽了人们的眼睛,扰乱了人们的心灵。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说过一句话:当今世界,最昂贵的奢侈品不是豪车与豪宅,而是一颗宁静的心灵。宗教是一种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宗教信仰能使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使人内心充满坦然与旷达。宗教信仰的结果便是超然物外的洒脱精神和驾驭自我灵魂的能力。唯其如此,你才能超然处世,活得自然而超脱,享受真正的人生。当今社会许多人因在现实生活中遭遇过多的烦恼而遁入空门或隐逸山林或步入教堂,难道不就是求助于宗教以寻求某种心理解脱吗?宗教所宣扬的宽恕与忍让、因果报应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升华了信教者的精神境界,调节了信教者的心理状态。

5小结

宗教的心理调适功能对心理健康大有裨益,而心理的健康与平衡最终将促进人体生理上的康健。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早已表明,心理健康的人无论在生活质量还是人均寿命上都要高于普通人。而皈依某种宗教信仰的人,当其在承受同样的身体疾病时,他对疾病的抵抗力、身体恢复能力都要强于常人。特别是某些目前无法治愈的疾病或疑难杂症,有宗教信仰的个体总能显示出无法从科学角度考证的自我恢复能力,人们往往把这种神奇的现象称为信仰治疗。国内外的许多临床实践证明,信仰治疗是有良效的。虽然宗教的心理调节是把希望寄托在冥冥的上天和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中,并不能给人类带来真正的满足,但应当看到,在今天甚至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类的心理疾病和精神问题并不能完全靠现代医学和科学技术给予解决和治愈,所以,还有许多人会把宗教当作精神的庇护所,在现代化的商业社会里,宗教信仰的心理调节仍有一定的时效性和现实意义。

作者:刘勇 冀晓斌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