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及评价体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考招生总规模在迅速扩大,医学生数量逐年攀升,而教学设施、场地和师资等难以同步发展。如何评价医学生培养质量,是一个值得关注并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该问题进行简单阐述。
关键词:医学人才;质量管理;评价体系
1深入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1.1深化备课管理,提高备课质量
实施以“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教学反思”为主体的集体备课模式,科学把握课程目标,制订教学计划,弄清楚“学什么、如何学,教什么、如何教,练什么、如何练,思什么、如何改”4个问题,并进行反复研讨论证,最后整理出一套科学完整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案中首先要体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攻克重难点的方法及学习方式;其次要展示随堂训练题目以及课堂总结等内容,这样不但可以提升教师备课质量,还可以使教师开发课程资源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最后根据实际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反思,以提高教学水平,在此过程中也要根据专业及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切不可千篇一律,盲目照抄照搬。
1.2强化教师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师资水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教师,要不断吸纳和借鉴他人的优点,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少走弯路,少出错误。为此,要鼓励教师在教学之余多参与一些培训、进修活动,不断提升个人能力。比如,参加临床师资培训班。教师在参加医学教育技能培训过程中,可以接触国际先进的医学教育理念,解决自己在医学教育实践中的诸多问题,从而对医学教育有更加深入和系统的认识;在参加客观结构化教学评估培训过程中,教师可以系统地学习客观结构化评估教学活动的方法,并提升教学技巧[3]。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能力素养,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医学人才。
1.3构建激励机制,不断挖掘教师潜能
打造名师工程,建立骨干教师发展基金,是激发教师潜能的有力措施。同时要对在岗的骨干教师进行考核评比,予以优秀者一定的奖励,考核不合格者则取消其骨干资格,这样既可以起到鼓励作用,又可以真正使名师或骨干教师不断提升个人内涵。另外,青年教师可以与名师、骨干教师结对,以得到名师、骨干教师的指导,并适时进行交流切磋,从而更好、更快地成长。可以举行“最美教师”表彰会,加大宣传力度,用优秀教师的精神和形象影响其他教师,以“厚德精艺,儒雅大气”的教风感化学生,从而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1.4推进教学绩效改革,推动教改持续发展
对于临床教师,不管是在校授课还是在医院带教,其工作业绩评定都应该与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岗位绩效考核挂钩,务必使其将医疗工作和带教工作同等对待。临床带教教师是医学生接触临床工作的引路人,因此要意识到“带教工作是重要职责,培养学生是重要成果”,务必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医学教学和临床带教工作,切不可将带教看作兼职工作或第二职业,以敷衍的态度去对待。
2加强培训体系建设
2.1制定并严格落实医学生在校管理制度
学生入校后便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并强调医学生在校管理制度,使其态度端正,目标明确。进入大学对学生来说是新的起点、新的征程,要牢记医学生誓言,认真学习医学课程,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避免思想懈怠、生活懒散,把大学视为放松享乐的地方。医学专业学习难度要比其他任何专业都大,医学生也比其他任何专业学生肩负的责任更重,因此,医学生自律意识和学校管理制度必须密切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培养出高质量的医学人才。
2.2加强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整合,注重人才培养质量
要以医教协同发展平台建设为契机,创新机制,转变观念,由基础教师与临床教师共同组建“基础—临床整合式教学团队”。深入研讨医学教学规律,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有机整合,全力满足医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培养学实用型人才而努力。此外,医教协同发展平台可定时组织活动、开展各种竞赛,基础医学院教师和各附属医院临床教师以及医学生均可踊跃参加,促进基础医学与临床课程整合,实现教学相长。
2.3完善各项制度,全面推进医教协同
在全力推进基础与临床教学融合的同时,要完善各项制度,以确保活动系统、有序、高效开展。比如在教学方面,积极推行基础—临床教师合作备课制度,明确学校与医院的教学内容和责任,应用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并根据患者的真实情况有效实施床边情景教学法;制定基础考核与临床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制度,构建临床情景下的知识与技能考核体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制定基础师资参与临床查房制度,打造“双师”团队,编写教学案例。
2.4构建创新实践平台,加强医学生能力培养
为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的高质量实用型医学人才,学校可充分利用临床模拟培训中心、动物实验中心及各学科优质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并且注重将基础理论及操作技能密切结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培训务必规范系统,过程务必严格要求,结果务必认真考核,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升技能,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便具备医生最基本的医学素养。
2.5依据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改革医学教育管理体制
近几年的医学教育研究成果显示,医学教育以“5+3”为主体、“3+2”为补充。所谓“5+3”是指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加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或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3+2”是指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加2年助理全科医师培训。有研究显示[4],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实施,对于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发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3完善医学教学内容及评价体系
3.1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和课程体系的深化改革,对于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至关重要[5]。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形成,需要“确定不同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在改革过程中科学增删课程门类,合理调整知识结构,不断充实教学资源。一方面,在注重基础医学教育的同时加强通识教育;另一方面,建设重点学科,攻关重大课题,建设重要实验室,以此更新教学内容。高度重视和深入开展课程体系改革是世界各国医学教育的方向与目标,改革务必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定位、积极推进,而新型医学课程体系必然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医学知识,缺一不可[6]。
3.2严格考试制度,实施教考分离,取消考查课
考查课与开卷考试的存在,使得大部分学生平时疏于对某些课程的学习,只需要在考试的时候翻阅课本便可取得好成绩,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对于考试课,也有一部分学生寄希望于考前教师辅导,依靠考前突击背诵来获得好成绩。鉴于此,应该实施教考分离,建立题库,并取消考查课,考试采用题库抽题组卷方式。一学期可以进行多次考核,取平均成绩,以此来督促学生加强平时学习。
3.3完善医学教学考核办法,保障培养质量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近几年的医学考核中得到了广泛认可,该考核模式将模型、标准化病人和临床病人应用到临床实践技能测试中,考核内容包括采集病史、检查体格、分析与判断实验室结果、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能力以及医患沟通能力等,促使医学考核由“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变。特别是近几年标准化病人的引入,使医学生在进入临床之前就强化了所学知识,锻炼了临床应急能力,具备了人文关怀素养,这说明考核办法的完善对于推进高质量医学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3.4提高医学生医学素养和科研能力
在医学学习的最后一年,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准备毕业论文过程中全面提高医学素养和科研能力,包括创新思维与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统计分析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在实际培养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研究项目全面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包括文献查阅、开题报告设计、科研项目申请、科研报告提交、论文撰写等方面。系统经历科研过程,不管是对于学生今后的深造还是进入临床工作,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3.5落实教师考核制度,实现教学相长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教导,教师的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加强学生管理的同时,也要落实教师考核制度。学校医教室和教务处务必共同合作,全面督导教师的教学过程。比如,学校专门成立了“听评小组”或“督导小组”,通过随机听评授课过程来指导教师备课和授课,从而确保教学质量,为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奠定基础。此外,有计划地进行阶段性教学改革评估也不可忽视,这对于全面提升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必经之路。总之,要综合实施上述各种策略,结合学校、医院、教师、学生各方面的优势和特点,团结一致,尽心竭力,奋力拼搏。在“教风纯,学风正”的氛围下,教师以身作则,学生奋力赶超,必能发扬光大中华民族“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的优良传统,实现“救死扶伤”的医学生誓言,也定然能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邓泽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1):36-49.
[2]嵇艳.医学院校临床教师角色冲突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7.
[3]王晨,赵峻,涂文记,等.多种教学模式综合应用在儿科见习教学的实践探索[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8,38(7):1050-1052.
[4]赵秀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5.
[5]付洋,尹梅.“慕课+”教学法在医学人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8(8):1081-1084.
[6]李大伟.地方应用型高校办学理念与教育扶贫路径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2018(11):73-75.
作者:侯艳丽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