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质量管理优化及转变策略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关键词:质量管理;预防;数据统计;时间;客户需求
2020年,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对全国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印刷业也不能幸免,各个印刷企业都承受着不同程度的经营压力。在疫情带来诸多不可预测性的情况下,盛元印务有限公司也需要基于印刷市场在这一特殊时期的需求变化,适当转变,积极找寻突破口,平稳渡过这一阶段。在积极复工复产、维护好现有客户的同时,公司努力拓展新业务,加强控制经营风险,在总结经营策略的过程中,发现在成本与质量、时效之间存在问题,并开始关注三者之间的平衡与取舍。在行业受疫情影响、企业内部着重做好开源节流的大背景下,盛元印务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控制和调整质量管理工作。
一、做好事前预防工作,提前处理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
尽量在事前对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预判,质量管理优化及转变策略张良董雷并且尽一切方式、方法去进行修正,降低质量问题发生的概率,如色差、搭墨、蹭脏、折页误差、跟不上色、包装产品成形异常及覆膜后颜色发生变化等,都可以从文件上去控制和预防,而这些工作很大比例就落在了印前文件处理这个工序上。公司一般会对客户原稿文件进行一系列相应的检查,如原文件页数、成品尺寸、出血情况等。除了这些常规检查之外,还会专门对颜色进行检查,具体如下:检查颜色模式,是否嵌入色彩管理信息文件;对图片的颜色进行预判,提前判断印刷环节能否跟上客样或者达到预期效果,当然这是建立在公司已经形成整套色彩管理体系的前提下所能做到的判断;对印刷中可能出现的常见故障进行预先排除,如最大墨量超标,标志色、浅色、复合色、中性灰等重点颜色可以提前进行评估,是否转换成专色印刷;包装产品优化拼版,避免印刷鬼影等情况的发生,等等。进行这些检查可以减少很多印刷过程中发生的问题。首先,在检查文件时已经通过数字打样或软打样对颜色进行了预先呈现和比对,避免或减少了开始印刷后跟不上色的情况,大大缩短了由于跟色问题而造成停机的时间。此外,通过对最大墨量的控制,降低了印刷过程中搭墨和蹭脏的风险。将包装产品中一些特别难印的颜色,如中性灰、浅色、混合色或者客户对批次之间色差控制严苛的颜色,提前转换成专色,有助于提高质量的稳定性和印刷效率。另外,事前预防还需要做好原材料的检验工作,如纸张表面强度、油墨的展色情况、POPP膜的表面张力、胶水的固化情况和耐高低温的情况等。这些检查同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生产过程中异常情况的发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包装产品的提前打样和书刊产品的产前样或校蓝工作,它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前反馈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风险或已经存在的问题,避免批量性错误的发生,保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二、做好质量体系建设,特别是数据统计和分析
笔者依据多年来质量管理和生产管理的经验来看,对于质量的把控一定要基于数据本身。公司这十年来努力的方向也是通过数据化的控制来代替经验对结果的影响。如果作业指导缺少数据的支撑,全凭经验把控,那么最终的品质结果也可能千差万别。质量必须是持续稳定且可控的,在这样的要求下,对关键节点的数据把控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开展质量管理工作的这些年来,公司已经建立了相应的数据控制标准,可分为过程控制参数与产品检验数据两类,前者是工具,后者是结果。在印刷质量管理中,两手都要管,两手都要硬。过程控制参数贯穿着印刷的整个流程,从印前开始至印刷及印后过程都会有相应的数据控制标准,如印前CTP设备的光强、焦距,显影液的温度、配比、电导率以及印版网点还原情况,印刷控制参数印刷压力、润版液的电导率与pH值,以及印刷车间的环境温湿度等要素。一般来说,产品检验数据可以参考国际标准,如印刷实地密度、网点增大值、叠印率、阶调层次、灰平衡等数据,以及装订后的抗拉强度、成品尺寸的误差等。另外还要重视数据收集和分析趋势变化。一些数据会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如显影液的浓度和电导率等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如图1所示。企业需要了解这些周期变化的特性,并掌握好影响质量的临界点,做好动态管控。关于检验数据,则要关注区间波动的范围,尽可能控制在标准值之内,波动越小越好。当色差的波动和装订抗拉强度等指标接近上限或下限时都要及时处理,避免不良品或废品的产生。除了材料和质量的异常,时间也是成本中需要着重控制的指标。公司相关人员每天都会重点记录设备开机过程中的异常时间,并汇总至生产管理中心,进行原因分析和明确改进方向,如图2所示。这样能很清楚地发现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并可以针对性地做好改进工作。
三、对客户需求进行分类整理,制定不同的质量标准并配套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
产品不同,客户喜好不同,对产品定位不同,用途不同,相应的质量标准也不尽相同。以一套质量标准来匹配所有的产品是不合适的。而制定一套明显高于国际和行业标准的企业内部质量标准,以此来形成本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差异,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或者形成一种更高端的企业定位,这种做法固然无可非议,但无形中大大增加了成本的投入。质量标准的提高,势必会带来产品报废数量的增加,检验工时投入的增加以及全检产品占比的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生产效率,并非适用于所有的印刷企业。盛元印务会对客户需求和产品类型做一些前期调研并进行一定的区分和分级。所有客户都对产品质量有严苛的要求,但某些客户可能更关注时效,也有些客户更关注成本或者产品以外的一些延伸服务。在受疫情影响的情况下,印刷企业更应该重点了解客户的真实需要,同时更加关注质量、成本和时效之间的平衡。对于图书出版物,应重点关注批量性的质量问题,一般可通过抽检的方式进行质量控制。对于有双张检测且质量风险较小的印刷机台取消或部分取消印刷下机全检的,可在折页工序配备图文识别装置,挑出双张、白页、坏张、混帖等有明显质量问题的,然后在装订工序进行抽检。这样既减少了全检的工作量,大大节省人力成本的支出,又通过抽检有效避免了批量性问题的发生。教材及工具书类出版物具有翻阅频率高、使用时间长的特点,除了要参考图书出版物的注意要点,更要关注装订质量,控制装订黏合强度;而对于追色的要求不是特别强调,一般来说四色实地密度达到要求,且批次之间稳定即可。包装盒产品要求相对较高,对于色差、表面处理工艺的效果和定位、模切成型的精度等都会有比较严苛的要求。对于这类产品,公司一般会在糊盒工序之前进行品检机全检,挑出各种不良品,如果盒子尺寸大,则会在制盒或糊盒成形的最后工序进行全检。质量管理是印刷企业在作业流程中的一项至关重要的环节,不仅要保证印刷质量,同时也要关注质量、效率与成本之间的平衡。在当下的经济大环境中,不可因关注质量而忽视了效率与成本,好品质、高效率、低成本可以更好地帮助印刷企业度过这一特殊时期,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也更利于印刷行业和企业应对未来市场的格局变化。
作者:张良 董雷 单位: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盛元印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