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质量管理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质量管理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质量管理研究

【摘要】研究生科学道德学风建设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近年来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各种违背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行为时有发生,国家教育部对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日益重视,因此构建研究生的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现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质量体系的方针和目标需具备三个要素,即教育实践的模式(集主题教育、方法学习、学术实践三位一体)、有效性评价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此外,尚需建立体系优化机制,以适应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变化,保持体系的更新和优化。

【关键词】研究生;科学道德;学风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才能促进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长足发展与研究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1]。然而,近年来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各种违背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行为时有发生,如学术造假、学术抄袭、学术剽窃等。研究生学术不端事件已成为影响学术风气、研究生培养质量乃至整个国家科研事业的一个沉重话题[2]。与此同时,也使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提高研究生的学术品质,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自2011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教育部成立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联合下发《中国科协-教育部关于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的通知》(科协发组字[2011]38号),在各省(市)科技教育主管部门的部署下,各高校和科研机构全面落实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为培育研究生的科学精神、科学道德,掌握科学规范,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3]。然而,如何将研究生的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全覆盖、制度化、重实效”的总体要求,真正为促进研究生的学术成长成才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笔者以为,构建研究生的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确立体系方针和目标

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方针应与教育的主要内容相衔接,即为崇尚科学精神、遵循科学伦理、遵守科学规范、掌握科学方法、营造优良学风。其目标是贯彻体系方针,实现教育质量管理目的的具体客观化、可量化的成果表达,体现为对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认同度和认知度的提升,对学术规范掌握和实践程度的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学业成绩的提高,优秀学术和学位论文成果的增强等,较为客观真实地体现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的质量管理的成效。

2明确各级职责与权限

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的主体是承担研究生德育教育的各级培养单位,分别承担各自的职责权限。如:我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负责研究生新生、新上岗研究生导师的教育工作;各基层培养单位负责进入课题实习阶段的二、三年级研究生和本单位在岗研究生导师的教育工作;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应发挥学术指导、伦理引导、德育教导的职能和身先垂范的作用。

3建立体系实现路径

实现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质量体系的方针和目标,需具备三个要素,即教育实践的模式、有效性评价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

3.1构建“ESP”教育实践模式

集主题教育(education)、方法学习(study)、学术实践(practice)三位一体。

3.1.1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进一步培育科学精神,提高遵守科学道德、遵循科学伦理、掌握科学方法的意识,并内化为广大研究生学术规范的行为自觉。①开展分层递进的主题宣讲活动。如我院根据上海市科协、市教委的统一部署,组织博士研究生新生参加上海市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教育宣讲会,为研究生提供与名师名家面对面的机会,使研究生不仅学习前沿科技知识,而且学习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不懈追求、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崇高品质和道德风范。根据学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领导小组的部署,组织所有研究生新生、新上岗导师参加学校的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宣讲会;各基层研究生培养单位结合实际,采用邀请专家或观看专家视频的方式,组织对已进入基层培养单位开展课题实习阶段的二、三年级研究生及本单位在岗导师开展集中宣讲教育。聆听学术大师们对莘莘学子和科研工作者的谆谆教诲与殷殷期许,感受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务实求真和不懈追求。②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结合研究生培养特点和学业安排,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可结合专业、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诚信教育活动。在研究生中进一步加强以“恪守为人诚信和坚守学术道德”为主要内容的诚信教育,营造浓郁的诚信文化与学术道德氛围。③加强教育活动的总结宣传工作。突出宣讲教育特色,打造宣讲教育品牌。如在校园网上建立相关栏目,发挥新媒体优势,充分利用易班网、校园网、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多渠道开展宣讲教育活动,扩大宣讲教育的影响力;同时注重将科学精神建设与人文精神建设有机结合,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得到充分弘扬。

3.1.2加强科学方法学习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学习培训等形式,使研究生掌握学术研究、学术引用、学术评价等方面的规范要求,强化科学规范。①组建专家讲座团。邀请来自不同研究领域、拥有不同治学经历和管理经验的长江学者、“千人计划”入选者、杰出教授、特聘教授等资深专家组成讲座团,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专题讲座,传授科学研究方法,提高科学规范意识,避免学术失范行为发生。②强化“三自”教育。积极发挥朋辈引导作用,加强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开展研究生榜样人物报告会,邀请“国家奖学金”“优秀学生”“科创之星”获得者面向全体研究生讲述自身成长、成才的故事;利用学校研究生学术论坛,加强对研究生获奖论文、论文交流报告人的学术规范行为考察,并在报告陈述、交流互动过程中积极营造遵守学术道德的氛围,努力将学术道德规范和优良学风教育融入学习和科研活动中。③加强政策学习。发放《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读本》,引导研究生通过自学掌握学术研究、论文写作与发表、学位论文送审及答辩等方面规范和要求,增强研究生理论水平,切实践行学术道德,严谨治学,维护学术精神。

3.1.3注重学术实践锻炼

要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实践训练,加强研究生的行为自觉,实现研究生学术行为他律和自律并重,积极营造优良学风[4]。①加强学术过程管理。将学术精神、学术规范、学术创新教育渗透到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落实到课程教学、科研工作、开题报告、学术学位论文写作和答辩等各环节并制度化;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等内容,将其融入研究方法论等课程中;要加大学术规范化课程和专题讲座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5]。②发挥导师教导作用。研究生导师要身先垂范,在课题设计、开题报告、论文写作等各个学术实践环节,履行学术指导和德育教导的责任。在学术实践过程中加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实践训练,体现良好的学术道德规范[6]。③完善预警和处置机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研究生课程报告、学术论文、学位论文进行全面检测,警示和制止学术不端行为;同时利用学术不端系统加强对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倾向性分析,根据失范行为轻重给予处置,形成“正面引导教育引路,反面惩戒教育护航”的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机制和制度保障。

3.2建立有效性评价机制

对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实践开展有效性评价,既能对各项教育活动是否符合策划过程和目标预期进行客观评判,同时也有利于改进教育内容和方式,为优化体系运行提供依据。可从三个维度开展评价。一是在每项教育实践活动结束后,采用对参与对象进行活动意见反馈的方式,开展即时性评价;二是在一个教育实施周期(一学期或一学年)结束阶段,采用对实施教育的主体、客体(研究生、导师、管理者)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前后认同度、认知度调查,开展比较性评价;三是在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如对研究生的课程成绩、学位论文合格率、全国和上海市各级各类优秀成果、各级各类学位论文盲审、抽检的合格率等,开展统计分析和指标性评价。

3.3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每年度根据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的实际状况,结合各项目有效性评价结果,对学生、导师、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教育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研究生的奖学评优、导师遴选和研究生招生名额分配、培养单位及管理者年度评优等挂钩,表彰先进,警示落后,以进一步彰显优秀导向。同时通过成果展示和特色分享,进一步提升教育的示范性和影响力。

4体系优化机制建设

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是否能切实为教育的目标实现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体现先进性,关键是与时俱进,保持动态性。体系非一成不变,而须针对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变化,保持更新和优化。一是及时对接国家、上级主管部门关于研究生教育改革及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的精神和要求,及时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内容;二是根据有效性评价的结果,分析体系运行的潜在问题,及时建立预防(整改)措施,避免问题的发生;三是通过召开年度工作研讨会议,全面分析体系运行状况,对体系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问题加以识别,建立改进措施,进一步优化体系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王金祥.研究生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是学术道德教育立足之本[J].未来与发展,2014(7):74-78.

[2]罗志敏.回顾与前瞻: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十年(2002~2012)[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5):10-14.

[3]教育部学位管理与教育司.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事记(2011年)[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6):71-77.

[4]李海明.对研究生学术不端与失范行为的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2):143-147.

[5]朱小平,宋杰,朱琳,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防治[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2):254-256.

[6]朱军,姚志刚,张中伟.ISO9000视角下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探析[J].中国轻工教育,2014(1):54-56.

作者:何江 潘屹鸣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