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落叶松育苗造林技术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落叶松育苗造林技术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落叶松育苗造林技术研究

[摘要]落叶松是一种重要的落叶乔木,适应性非常强,而且用途广泛,在很多地区都有分布,在造林绿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实践总结落叶松育苗造林技术要点,为林农提供技术支持,推动落叶松造林绿化工作可持续开展。

[关键词]落叶松;育苗;造林

落叶松树干笔直且枝叶繁茂,生长速度较快,在造林绿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落叶松材质比较坚韧,是常用的用材林树种。为了进一步提高落叶松造林绿化水平,加强落叶松育苗造林技术研究尤为重要,这也是大面积培育落叶松、提升其造林效果的重要基础。

1落叶松育苗技术

1.1选地与整地

为了有效提高落叶松成活率,保证落叶松健康生长,应充分重视选地与整地工作。选地时应充分考虑当地气候条件、土壤情况、排水条件及交通条件等。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壤通透性较好、偏酸性的沙性土壤更适宜种植落叶松。同时,针对落叶松种植地块,需要在种植前一年进行翻地,保证翻耕深度控制在40cm左右,并施入充足的有机肥,施肥量控制在11250kg/hm2。另外,播种之前,对土壤喷洒一定浓度的硫酸亚铁溶液,调节土壤酸碱度,为落叶松生长营造适宜的土质条件[1]。

1.2种子处理

落叶松种子包裹在球果中,种子为卵圆形、灰色,合理筛选种子并做好晾晒、浸泡工作,能有效提高种子萌芽率,促进幼苗生长,还能增强幼苗的抗病能力。可将高锰酸钾溶液与水按照1∶200的比例进行配比,对经过筛选的种子浸泡3h。浸泡时间不能太长,以免药剂对种子造成不利影响,影响其萌芽率;浸泡时间也不能太短,以免达不到良好的消毒作用。消毒之后的种子利用温水(40℃)浸泡催芽,时间为24~36h。在此过程中,开展挖坑作业,选择温度较高、背风向阳的区域挖坑,坑穴深0.5m。将经过浸泡的种子放入坑内,利用塑料膜进行封闭,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条件,每天对种子进行翻动,当种子达到1/3裂口时,即可进行播种[2]。

1.3播种

要适时早播,但不能太早,一般在地表温度达到10℃进行即可。山地相比平原升温较慢,所以可以适当延期播种。播种时要适量播种,落叶松种子发芽率相对较低,可以根据发芽率来确定用种量,一般发芽率在40%~50%,667m2用种量在6kg左右;如果发芽率低于这个范围,则要增加1kg左右的种子;如果发芽率高于这个范围,则用种量减少1kg左右。播种后要进行覆盖保温,在苗床表面覆盖一层细沙,一般厚度在0.5cm左右,细沙上面盖草帘等遮盖物,防止种子被风吹走。

1.4苗期管理

油松种子发芽后,应合理控制苗床温湿度,保持良好的光照条件。对于出土前的幼苗,需要保持合理的水分供应,避免苗床干裂,同时浇水量不能过大,可以少量多次进行浇水。对于出土后的幼苗,应适当减少浇水次数,根据落叶松幼苗生长阶段的需求合理进行浇水。幼苗阶段的落叶松不适应强烈的日光照射,强烈的日光照射会对幼苗造成日灼伤。可以架设遮阴棚,对强烈的日光进行阻隔,保持60%左右的透光度,为落叶松生长提供适宜的光照条件。春季遇到低温天气时,应采取保温措施,温度较高时应合理进行降温,为落叶松幼苗提供适宜的温度条件[3]。当幼苗长出5片针叶后,对于幼苗生长情况展开全面分析,并做好间苗工作。间苗过程中应合理控制株距,确保密度为700株/m2,并拔除弱苗、残苗及病苗,为健康苗提供良好的生长空间。当落叶松幼苗生长一段时间后,进行第2次间苗,密度控制在600株/m2为宜。间苗过程中开展除草工作,除草时首选人工除草方式,即将落叶松幼苗之外的各种植物全部清除,避免其与幼苗抢夺营养,影响幼苗正常生长。幼苗处于稳定生长状态时,应结合土壤情况合理进行松土,松土过程中应合理保护幼苗根系,避免对幼苗根系造成伤害,避免对幼苗后续生长造成不利影响。这样可为落叶松幼苗生长创造温暖湿润、营养充足且松软的土壤环境,促进幼苗健康生长。

2落叶松育苗造林技术

2.1造林前整地

整地应在雨季进行,整地深度一般在30cm左右,采用穴状整地方式,周围土壤要踏实,形成内低外高的反坡型,清除穴周围的杂物。

2.2起苗和运输

起苗时间根据当地气候来定,一般在10月下旬,如果苗木全部封顶且出现黄叶,即可进行起苗。起苗前几天做好起苗准备工作,适当浇水、活动土壤,保证起苗过程中不伤害苗根。运输过程中将苗木捆成一捆,苗根要沾浆,用湿草包裹,防止根部受到伤害。

2.3栽植苗木

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确认栽植密度,一般控制在3300株/hm2左右。栽植过程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窝根,二是要扶正、踩实、不能栽靠山苗和顺山苗等。并且为了防止“冻拔”现象发生,栽植第2年化冻后要进行复踩,提高苗木成活率。

2.4幼林抚育

一般栽植后要连续5a开展松土、除草、施肥等工作,8~10a后也就是林分郁闭后,对幼林进行修枝抚育,调整林地光照,改善林分生长环境。15a后进行除伐定株,再次调整林分密度,使林分加快生长。

2.5病虫害防治

2.5.1落叶松褐锈病。落叶松生长过程中常常遭受褐锈病的影响,该病是落叶松感染担子菌亚门落叶松拟三胞锈菌所导致的。落叶松感染该病后,叶片尖端及中部会出现褪绿小斑,并随着病情发展,病斑不断扩大,6—7月夏孢子堆形成于叶背面。夏孢子堆一开始在叶表皮下进行寄生,颜色主要为赭黄色或者奶油色,表现为小丘状圆形,夏孢子堆在叶表皮裂开后,有血红色或者铁锈色的粉状物露出,成熟后的夏孢子会不断飞散。8—9月会有黑褐色凸起(3~5个)形成于叶背面,即冬孢子堆。随着病害危害不断加剧,冬孢子堆数量越来越多,落叶松的针叶呈黄色并不断干枯脱落,影响树木长势,甚至导致落叶松死亡。对于落叶松褐锈病,可选择百菌清油剂对苗圃及落叶松幼林进行喷洒防治,防治效果在58%左右。5—6月,发现该病后,可以利用石硫合剂、波尔多液进行喷施防治。同时,在春秋两季,对苗圃地及林地展开清理工作,集中烧毁收集的落叶松枯枝败叶,保持地块卫生,减少病菌传播。对于苗圃地,应确保苗木栽植密度适宜,同时加强通风除湿,避免苗木过度徒长,增强其抗病性。对于郁闭的林分,可以选用百菌清烟剂进行放烟防治,提升防治效果。

2.5.2落叶松松皮小卷蛾。此类害虫主要对落叶松枝干造成危害,影响落叶松正常生长,此类害虫每年发生1代,幼虫(六七龄)在落叶松皮下卷曲并吐丝制作薄网越冬。次年4月左右,落叶松发叶时对落叶松枝干造成危害。为了防治落叶松松皮小卷蛾,优选抗病树种进行种植,并保持合理的种植密度,营造混交林,促进树冠早日郁闭;对寄生蜂及相应的天敌进行保护;可选用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75%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进行喷施防治。

3结语

为了有效提高落叶松育苗及造林效果,必须充分把握落叶松育苗及造林技术要点,为落叶松创造有利的生长环境。

参考文献

[1]武琼.大力加强林业绿化养护管理、提升景观效果的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2018(8):39-40.

[2]郭志红,王惠君.华北落叶松育苗造林技术要点[J].图书情报导刊,2011(26):215-217.

[3]张喜红.落叶松的育苗及抚育管理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8(3):37.

作者:武平 单位:山西省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三道川中心林场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