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杨树造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要点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杨树造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要点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杨树造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要点浅析

杨树造林不仅是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经济意义。杨树在中国广泛分布,无论是建造防护林,还是建造用材林,杨树都是主要树种。近年来,中国杨树造林面积不断扩大,是世界上杨树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在杨树造林工程建设过程中,很多因素都会对杨树造林质量造成影响,导致杨树生长不良。其中,病虫害问题是影响杨树造林最为关键的因素。必须科学开展杨树造林建设,针对杨树病虫害问题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全面加强防治,有效提高中国杨树造林技术水平,强化杨树病虫害防治能力,从而有效提高杨树生产效率,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发挥积极的作用。

1杨树造林技术

1.1栽培良种技术

良种是保证杨树健康生长的重要条件。在种植前,必须科学选择树种,主要从以下2个方面着手:首先,在栽培良种前,必须选择品种良好的杨树种子,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彰显杨树造林价值[1]。其次,在选择苗木时,苗木状态会对杨树后期生长情况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尽量选择植体精壮、健康的苗木,从而有效提高杨树存活率,优化杨树造林质量。一般来说,杨树苗木标准规格为:高度3m,胸径40cm。健康的苗木应具有良好的木质化状态,而且不能有明显的破损。在选择杨树苗木时,要选择木质化状态好、无明显破损的苗木,从而有效提高杨树成活率。杨树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主要种植方法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能够充分继承母体优势,而且生长速率更快。目前,不仅在杨树造林工程中普遍使用这种繁殖技术,在其他树种林业建设工作中,也广泛应用这一技术。

1.2科学整地

在种植杨树过程中,整地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杨树生长对于土壤具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具备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土壤以砂质土壤为最佳。灌溉能力差、重盐碱地都不适合杨树生长。除此之外,杨树根系较为发达,呼吸作用强烈,对土壤通气条件要求较高,因此,很多地区的天然土壤环境无法充分满足杨树生长需求,这就需要通过整地来改善土壤环境和质量,从而为杨树生长提供更优质的土壤环境,为杨树健康生长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优化杨树种植效果。在具体种植前,通过翻耕土地能够有效提高土壤通透性,强化土壤保水能力,从而为杨树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除此之外,杨树是一种大型植物,对土壤具有较强的开发能力。土壤中的土块过大、紧实,都会影响杨树根系的生长,导致其无法在土壤中较好的扎根。因此,通过整地对土壤进行翻耕,能够有效消除土块,帮助杨树更好的扎根。特别是在土壤较为贫瘠的区域,通过整地,能够全面改善土壤质量,这对杨树生长是非常重要的[2]。

1.3栽植

在种植杨树树苗前,要对种植穴位进行检测。在检测种植穴时,要重点检测种植穴位的深度和直径。如果种植穴位不合格,需对其进行2次加工,直至符合杨树的栽培要求,才能够种植树苗。在种植时,必须采用科学的种植方法,才能够保障杨树健康生长,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必须选择适合的株距和行距,基于杨树根系发达的特点,需要选择大苗、挖大穴,还要施好基肥,为杨树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其次,在施肥后,需要垫高度为10cm的碎土于种杨树造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要点植穴中,然后再放置树苗,从而有效避免苗木与肥料直接接触,进而影响苗木健康。最后,在覆盖土壤时,注意在覆盖大部分土壤时,用脚踩实土壤,然后再继续覆土。覆土后,需要浇足水,为苗木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为了防止苗木被风刮倒、刮歪,还要对苗木进行固定和支撑。在树干1m以下的部位涂白,避免有害生物侵害苗木。

2杨树造林病虫害防治技术

2.1蛀干类虫害防治技术

蛀干类虫害是危害杨树生长的主要害虫,应加强蛀干类虫害防治,提前预防,将虫害消灭在萌芽状态,全面保障杨树的健康成长[3]。重点在树苗培育期通过应用预防技术,有效加强虫害预防。在杨树还未完全发育长成前,对于害虫的抵抗能力较弱,此时要加强蛀干类虫害防治。除此之外,种植户在林间巡逻过程中,应注意杨树是否存在蛀干类害虫。一旦发现蛀干类害虫,应立即喷洒农药,有效防止虫害的大面积发生。针对天牛幼虫,可以使用500倍有机磷注射树干杀灭。1000倍乐果乳液则对天牛成虫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可以采用喷洒的方式来消灭成虫。除了喷洒农药,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方法来防治害虫。引进害虫天敌,达到减少害虫、防治蛀干类虫害的目的。针对赤眼蜂等蛀干类杨树虫,就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能够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2.2食叶类虫害防治技术

食叶类虫害也是杨树主要虫害。针对这类虫害,也是以预防技术手段为主。在秋季应对杨树加强检查,查看是否存在大量的食叶类害虫;将对虫害抵御能力较弱的枝条剪除,破坏食叶类害虫的生存空间,减少食叶类害虫过冬幼虫数量,从而有效防治食叶类虫害。一旦发现杨树食叶类害虫,需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防治,具体措施如下:利用昆虫的向光性,设置灯光对食叶类杨树害虫进行捕杀,从而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4]。利用细菌防治方法也能够达到良好的消杀效果。使用浓度适当的白僵菌溶液或苏云杆菌溶液对杨树进行喷洒,从而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最后,使用化学药剂对食叶类杨树害虫进行防治。使用1000倍敌百虫溶液、敌敌畏乳油或马拉硫磷乳油喷洒杨树树冠,防治杨小舟蛾、杨扇舟蛾、刺蛾等食叶类害虫。

2.3溃疡病防治技术

杨树溃疡病是杨树高发病种之一,在造林过程中,必须对此病害加强关注,并积极采用有效的技术措施。杨树溃疡病发病病症较为明显,易被种植户察觉。一旦发现杨树溃疡病,需在第一时间对病树进行检查并结合实际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治疗措施。杨树溃疡病高发季节在初春,患病位置会呈现出不自然的褐色变化,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会进一步发展,在患病处渗透出黄褐色的黏液,最终导致树体持续缺水而枯死。需做好预防工作。在种植前,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适当的位置种植杨树,避免杨树与周边树种生长相冲突,造成杨树溃疡病扩散、传染。除此之外,还应尽量缩短杨树种植时间和距离。对杨树加强巡逻和养护,在杨树溃疡病发病初期采用有效措施对其进行防治,避免病情扩散,有效保护杨树健康生长[5]。

2.4灰斑病防治技术

杨树灰斑病也是杨树的高发病种之一,应加强关注,做好预防工作,以保证杨树健康生长。与其他病害相比,杨树灰斑病最主要特征就是能够贯穿于杨树整个生长过程中,对杨树危害非常大。特别是在杨树幼苗培育期间,更要加强杨树灰斑病防治工作。保护杨树幼苗,为杨树健康生长做好基础保障。杨树灰斑病发病位置主要在杨树枝叶上,病斑中含有大量的毛点及不规则凸起,会对杨树新陈代谢造成干扰,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极有可能导致杨树死亡。因此,在杨树灰斑病发病初期,就要立即采用药剂进行防治,通过喷施浓度适当的药液,达到良好的防治作用。杀菌优水剂、速克灵、杜邦福星乳油等药剂都是对杨树灰斑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的药剂。合理控制杨树树苗的扦插密度,从而有效避免杨树灰斑病大面积暴发。在种植杨树的过程中,还要采用合理的轮种制度,有效防治杨树灰斑病。除此之外,选择对杨树灰斑病具有较好抵抗力的树种,例如大官杨、沙兰杨等品种都具有良好抗病性,可以作为杨树造林的主要树种有效防治杨树灰斑病[6]。综上所述,杨树作为一种广泛种植的树种,无论是从生态环境角度还是从林业经济角度,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因此,应深入研究杨树造林技术,针对杨树常见病虫害加强防治,制定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从而有效保证杨树的健康生长,为推进杨树造林工程的发展建设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于立增,方芳.杨树造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J].热带农业工程,2019,43(3):2.

[2]贺得尔汗·热开西汗.天山北部杨树造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家致富顾问,2021(14):1.

[3]刘昊源.杨树造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办法[J].农民致富之友,2017(23):210.

[4]刘长海,刘玲玲.杨树造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吉林农业,2019(24):89.

[5]张延超.杨树造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办法[J].农民致富之友,2019(10):1.

[6]董庆霄,高光照.浅析杨树造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9(3):1

作者:肖斌斌 单位:湖北省当阳市半月镇自然资源和规划所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