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公路隧道浅埋软岩段施工技术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公路隧道浅埋软岩段施工技术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公路隧道浅埋软岩段施工技术浅析

摘要:文中结合施工案例,分析了隧道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病害成因,并提出了相应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公路隧道浅埋软岩段;施工技术

1工程概况

某高速公路隧道设计采用左、右线分离式,隧道左线全长1125m,右线全长1132m。隧道净宽10.25m,按单向两车道设计。隧道地处低山丘陵区,流水侵蚀严重,沟谷发育,隧道进出口位于坡脚地带,属于浅埋软岩地段。隧道最大埋深为116.5m,最小埋深为3.5m。洞身段为强风化泥岩,遇水后强度急剧下降,多呈软塑状,类似于软土,围岩等级为Ⅴ级。隧道所处区域地下水来源主要为裂隙水,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大,雨季水量大,旱季水量较少。隧道进出口段为浅埋软岩段,隧道围岩松散、自稳能力差,裂隙节理发育,受地表水影响较大。隧道洞口段存在偏压,且施工条件较差,受洞口高边坡影响较大。

2隧道主要病害与成因分析

2.1边坡滑塌

为减少边仰坡开挖支护工作量,减轻对周边植被的破坏程度,隧道进洞施工采用暗挖法。进洞开挖采用全断面开挖法,在进洞后隧道边仰坡出现了多次滑塌事故,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和施工安全。分析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开挖方法选择不当,全断面开挖工作面大,开挖过程中对围岩扰动大,释放了大量的围岩应力,影响结构的稳定性;二是没有及时对边仰坡开展防护,在不满足进洞条件的情况下强行施工,导致边坡出现滑塌事故。应对措施:隧道进洞施工前,对边仰坡进行刷坡和防护,尽可能避免大挖大刷,通常采用锚杆钢筋网喷射混凝土支护的方式进行防护。边坡支护稳定后再进行开挖,并对浅埋段做好沉降监测。采用分布开挖留核心土法进行开挖,减少开挖断面尺寸,提高围岩结构的稳定性。

2.2塌方、冒顶事故

在隧道左线上导坑开挖进尺达到64m时,隧道洞顶出现掉块、地表下沉严重,发生了塌方、冒顶事故。分析原因是由于该段仍处于浅埋软岩路段,开挖时采取了爆破作业,一次开挖进尺过大,对围岩扰动较大,出现了较大的超挖现象,进而导致出现塌方、冒顶事故。应对措施:为了保证施工安全,施工单位对塌方、冒顶部位采取回填处理,重新压实后再进行开挖支护。在后续开挖过程中严格控制开挖进尺,并采取超前小导管进行超前支护,提高围岩结构的自稳能力。

2.3拱顶沉降、喷射混凝土掉块

在隧道右线施工过程中,出现拱顶沉降量较大的现象,最大变量为20mm/d,拱顶位置出现了小面积塌方,影响正常施工。在初期支护结构施作完成后,隧道受到围岩的挤压作用,两侧壁喷射混凝土出现了掉块,且出现了滴水现象。另外,超前锚杆出现了变形扭曲,造成隧道初期支护结构下部产生了较大变形。分析原因是由于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滞后,对隧道围岩基本情况了解不足,没有及时调整超前支护和初期支护参数,由于围岩裂隙较发育,开挖后释放了大量的应力,使隧道围岩和初期支护结构产生了较大变形。应对措施:在开挖前开展超前地质预报,确定掌子面前方围岩和地下水情况,并调整施工方案,对超前支护和初期支护施工参数进行调整,控制围岩变形。另外,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拱顶下沉、周边位移监测,分析数据确定支护结构对围岩变形的控制效果。如发现围岩变形有增大趋势,及时采取加固措施,并进一步调整支护参数,实行动态施工管理。

2.4拱顶纵向裂缝

在隧道右线施工过程中,出现纵向裂缝,在隧道上部地面也发现一条纵向大裂缝,裂缝走向与隧道基本平行,且裂缝发展速度较快,裂缝最大宽度已达到240mm左右,裂缝长度超过20m。分析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开裂区域较大范围内存在较深的上层滞水、长期浸泡土体,使土体强度下降,造成土体失稳;另一方面是由于开挖后释放了围岩应力,使隧道上覆土体产生松弛,使上部浅层滑动面产生滑动,进而导致出现了地面裂缝。另外,由于爆破施工产生的扰动较大、初期支护参数选择不当、施工不及时、没有及时封闭成环等原因,使松散岩体的空隙不断被填充,导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差异变形,使地表产生开裂。另外,雨水的渗入也加剧了围岩变形,进一步加剧了开裂。应对措施:为了防止裂缝进一步发展破坏,开挖后采用不透水材料进行回填,并开挖截水沟防止地表水渗入。初期支护完工后尽快施作仰拱封闭成环,对初期支护出现变形扭曲、开裂的区域,按照一定间距增设临时支撑,并设置纵向连接钢筋进行补强。另外,还可以对围岩松散区域进行注浆加固,提高围岩的稳定性。

3浅埋软岩段施工技术

3.1进洞方案

(1)边仰坡防护。根据设计要求,对边仰坡、洞口位置进行锚喷防护。所选锚杆为Φ22螺纹钢筋,长度为3.5m,布置间距为1m,采取梅花形布置。钢筋网片选用Φ8盘条,网格尺寸为200mm×200mm,C25喷射混凝土厚度为150mm。(2)套拱施工。套拱位于已开挖的稳定端,通常采用钢拱架、钢筋作为骨架架构,并现浇混凝土或喷射混凝土。钢拱架具有较高的刚度,可提高套拱刚度。套拱内部布置有导向管,可以控制超前小导管的外插角。本项目套拱选用I20工字钢拱架,布置间距为500mm,纵向连接钢筋采用Φ22螺纹钢筋,环向间距为1m,采用C25喷射混凝土。(3)超前小导管施工。超前小导管沿隧道开挖轮廓施作,可加固开挖面周边围岩,减少超挖,防止产生塌方。通过注浆,可以将浆液扩散到围岩孔隙中,在开挖轮廓线外部形成加固圈,进一步提高围岩的稳定性。同时,超前小导管注浆不仅可以加固围岩,还可以通过堵塞围岩内部的孔隙,可用于含有地下水的地层,防止地下水渗流到隧道开挖面,起到堵水的作用。本项目超前小导管设计长度为4m,选用外径为42mm,壁厚3mm热轧无缝钢管加工而成。在管壁四周布置注浆孔,采用梅花形布置,间距为150mm,注浆孔径为8mm。小导管尾端留500mm不加工注浆孔,以防止注浆过程中漏浆。为了便于进行送管施工,小导管前端加工成尖锥形。超前小导管布置范围为138~150°,采用双层布置,环向间距400mm,采用内外交错布置。小导管注浆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注浆,注浆过程中严格控制注浆压力和注浆量。注浆过程中如发生漏浆,应暂停注浆,对漏浆点处理后待水泥浆凝固后再进行注浆。超前小导管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外插角,纵向搭接不少于1m。

3.2浅埋洞口段施工

(1)开挖方法。为保证围岩稳定性,采取留核心土环形开挖法。先进行上台阶开挖、并预留100mm变形量,核心土纵向长度为2~3m,两侧环形开挖区域宽3m,以便于进行初期支护施工。(2)主要施工技术。由于隧道洞口段属于浅埋软岩段,为保证围岩稳定性,严格控制开挖进尺,每个循环进尺为0.6~1.0m。每个循环开挖施工前,对开挖面拱部进行超前钻孔注浆,安装早强砂浆超前锚杆。超前锚杆设计长度为3m,布置间距为0.5m,仰角20~30°。采用风动凿岩机钻孔,严格控制装药量,采用预裂爆破,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开挖后初喷混凝土,安装钢拱架、系统锚杆、钢筋网片,纵向连接钢筋选用Φ22螺纹钢筋。钢拱架选用Ⅰ18型工字钢,纵向间距为750mm,系统锚杆选用Φ22中空注浆锚杆,环向布置间距为1m。钢筋网片选用Φ8盘条,网格尺寸为200mm×200mm。挂网后进行C25喷射混凝土施工,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粉尘和回弹。(3)右线洞口处拱脚容易受地下水影响,该区域为泥岩,遇水后稳定性差。采取接长明洞的方式进行处理,将明洞原设计长度为5m变更为18m。明洞施工后进行反压回填,分层回填、分层压实,提高洞口边仰坡的稳定性。为了及时排除隧道洞口处围岩内部的地下水,分别在拱顶和两侧拱腰设置泄水孔。泄水孔选用Φ89钢花管,长度为7m,钢花管上交替布置10mm小孔,间距为150mm,并用土工布进行包裹。

3.3浅埋软岩段上台阶施工技术

该隧道施工采用新奥法,浅埋软岩段采用留核心环向开挖法施工。超前支护采用双层小导管周壁预注浆,小导管长度为3.5m,外插角10~30°,前后两环搭接长度不小于lm。小导管注浆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注浆,注浆4h后采用弱爆破或风镐开挖,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首先开挖左、右两侧,然后进行拱部开挖,每个开挖循环进尺为600mm。开挖预留核心土,核心土长度为3~5m。开挖完成后立即初喷50mm厚喷射混凝土,然后安装钢拱架、锚杆和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完成初期支护。

3.4浅埋软岩段下台阶施工技术

上台阶施工50m,初期支护结构变形基本稳定后,开始下台阶施工。下台阶开挖必须进行拱脚加固,在上台阶钢拱架拱脚两侧施作4根缩脚锚杆,连接钢板拧紧螺帽,防止下台阶开挖后产生沉降。在钢拱架两侧拱脚纵向布置1根I20工字钢纵梁,将上台阶各榀钢拱架连接为一个整体,防止掉拱,保证下台阶开挖安全。下台阶开挖采用拉中槽跳马口的方式,中槽开挖10~20m后,交替开挖两侧断面,避免开挖后同一断面两侧拱脚同时悬空。开挖完成后及时进行下台阶支护,并尽快施作仰拱封闭成环,提高整体支护结构的稳定性。二次衬砌开挖前拆除I20工字钢纵梁,割断外漏的锚杆等尖锐钢筋,然后进行塑料防水板施工。另外,在公路隧道浅埋软岩段施工过程中,布置测点进行监控量测作业,并及时收集数据分析隧道围岩和初期支护结构的变形和受力情况。如出现较大变形,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加固,以防产生安全事故,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保证施工安全。

4结语

公路隧道浅埋软岩段,地质条件差,围岩自稳能力差,如开挖方法或支护参数选择不当很容易出现大变形,甚至出现塌方事故。在隧道勘察设计阶段,应详细做好地质勘察,为设计与施工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依据。对浅埋软岩段,应采用弱爆破或机械开挖、短开挖、强支护的方式进行施工,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及时施作初期支护,及时封闭成环,尽可能减少围岩和支护结构变形。在施工过程中,开展超前地质预报,在地质情况与设计文件出现较大出入时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另外,在施工过程中做好监控量测,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支护参数,确保施工安全。

参考文献

[1]张平.浅埋软岩公路隧道开挖施工技术优化措施[J].设备管理与维修,2021(12):136-137.

[2]贺伟.浅埋段软质千枚岩隧道施工技术控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20,16(9):347-349.

[3]麦伟雄,李喆.浅埋层状软岩隧道合理开挖方案研究[J].交通世界,2020(23):118-119.

[4]张楚.浅埋软岩公路隧道开挖方法优化[J].四川建筑,2020,40(2):269-270.

[5]张少科,杨远怀,邹大晴.浅埋彪水岩软岩隧道开挖数值模拟研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9,11(6):129-134.

[6]李耘宇,申裕峰,李之达,王广群,彭浩雄,梁倩.软岩浅埋隧道锚开挖方案比选研究[J/OL].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1-9[2021-12-13].

[7]陈文龙.浅埋山岭隧道软岩段塌方原因分析及处理技术[J].四川水泥,2021(10):335-336.

作者:曹广荣 单位:山西路桥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