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自媒体下网络文化安全风险及治理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从过去的被动接受信息知识转变为有能力选择性浏览接受信息,并进一步发展为自主创作信息知识[1]。各种文化观念相互交流碰撞下,我国网络文化安全面临着诸多方面的风险挑战。文章通过分析自媒体时代网络文化的特点及我国网络文化安全面临的风险,提出针对性的治理办法。
关键词:网络文化安全;自媒体;治理
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深刻地影响着国民的生活、国家的治理和中国的外交。而随着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影响力逐渐提升,中国的网络空间也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场、交际场、博弈场。自媒体时代,世界文化正在以网络空间为媒介进行碰撞、融合,网络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多元文化在丰富人们视野的同时,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传统主流文化也在被同步削弱。加之在一些西方国家所谓“普世价值”的传播入侵和美国网络霸权和文化渗透下,自由主义、享乐主义、人权主义等腐朽思想在我国网络文化中滋生蔓延,我国网络安全面列诸多风险挑战,对网络文化安全的治理迫在眉睫。
1概念界定
1.1网络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网络文化则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依托发达的数据网络系统,运用一定的文字、音视频等来传播思想、文化,表达观点的文化沟通方式[2],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特点。
1.2网络文化安全的定义
网络文化安全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空间安全理念,是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同时也是网络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胡正荣和姬德强教授从文化内容的角度出发,认为网络文化安全就是指我国文化领域在网络环境中的安全状态,这种状态是在动态变化中不断发展的,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意识形态、传统文化和伦理秩序三个层面方面的内容;彭桂芳则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文化安全是指网络空间中的信息内容在产生、扩散和发酵的过程中不得损害国家文化利益和文化安全,能够为我国文化领域发展和人民的文化生活提供积极影响的状态[3]。
2自媒体时代网络文化的特点
美国学者威理斯团队曾在2003年对自媒体的发展特征做过详细的研究,其认为自媒体作为一座桥梁,以数据网络系统为基础,将广大群众和整个世界相连,为网民表达观点、分享生活、学习知识提供了有效途径[4]。从理论上讲,自媒体时代,网络文化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拉低了参与的门槛,基本上实现了“人人都是导演,人人皆可创作”的全民参与模式,因此也被传统媒体和学者形象的形容为全民DIY[5]。
2.1开放共享
网络空间是一个没有中心的、开放的空间,网络文化也体现为一个具有高度活力和无限扩展的开放性文化。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体现在网络文化是人类文化资源的自由汇集。网络空间蕴含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思想,为网民提供了丰富的网络文化信息。这些信息是完全开放的,没有访问门槛且可以无限制的使用,人们可以不受身份、地位、国家、地域等的局限共享网络文化资源。可以说,网络文化开启了全民平等共享的文化时代[6]。
2.2创作主体广泛
在自媒体兴起之前,获取信息主要依赖于传统新闻媒体和报纸期刊,其在文化领域信息传播方面拥有绝对的主导权。而进入自媒体时代后,网络平台逐渐成了文化信息聚合的主要场所,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各大媒体都主动或被动地进行了适应性业务调整,逐渐失去其绝对主导地位,自媒体异军突起,诸如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各类短视频平台的强势崛起,提供了一个知识汇聚的平台,在此类平台上,人人都可以进行创作,分享自己的生活日常和学习经验,传递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从理论上讲,自媒体时代,网络文化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拉低了群众参与的门槛,基本上实现了“人人都是导演,人人皆可创作”的全民参与模式[7]。
2.3蕴涵内容丰富
追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由于地理阻隔、技术落后,不同地区之间往往很难进行深入的文化交流,各地域的文化因其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存在其各自独有的特色,而这种独特性也导致各地域发展方向的不同,因而不同地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时空。科技革命的兴起则为人们打破不同文化时空的壁垒提供了契机,尤其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微信、短视频、直播、Vlog等各类网络在线平台的诞生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文化沟通变得简单起来,真正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就可领略世界风貌。此外,人们在工作学习中存在大量的知识获取的需求,而各类慕课网站、知识类账号等自媒体的存在恰恰满足了这一需求,同传统的书本或广播传递知识不同,网络知识不仅充盈着各个领域的信息资源,具有书本知识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特点,且其传播的快速性和广泛性极大地满足了不同群体的知识获取需求。在大数据时代,诸如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各类短视频平台的强势崛起,提供了一个知识汇聚的平台,在此类平台上,人人都可以进行创作来分享自己的生活日常,传递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同时通过平台观看自己需要的内容;此外,大数据网络会自动分析筛选受众广泛的视频,将其推广到你的网络设备上,或根据你的上网痕迹和网络使用习惯,精准分析推荐你感兴趣的内容,从而将一些创作内容主动呈现在你的面前。
2.4经济效益明显
自媒体的崛起为网络文化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诸如网络直播、短视频分享等,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网络直播带货”,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GDP的增长。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电商直播市场规模已经到达4338亿元。2021年2月3日,南方财经发布《2020年直播带货趋势报告——主播影响力排行榜Top100》,据根据该报告显示,仅排名前百位的主播在2020年下半年所创下的网络销售额便达到1130亿[8]
3网络文化安全面临的风险
3.1主流文化受到挑战
从一定意义上说,“谁掌握了网络,谁就抢占了意识形态斗争制高点”[9]。自媒体时代,世界文化正在以网络空间为媒介进行碰撞、融合,网络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多元文化在丰富人们视野的同时,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传统主流文化的地也在被同步削弱。我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无数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才能保持正确的思想状态,避免社会主义建设走入歧途[10]。因此,维护我国网络文化安全,不仅关乎我国的网络文化环境健康有否,更关乎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和发展。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西方国家凭借自身经济、技术和资源的优势,在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对我国进行文化输入和文化渗透,推行其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不断地向中国倾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传播其所谓的“普世价值”、“种族优越论”、“文明等级论”等腐朽言论,企图在中国人民思想中种下自卑与失败的种子,在精神和思想上打击中国人民的自信心,拷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在一定程度上冲击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着能动的反作用。网络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社会发展和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影响。当我国主流文化在网络空间失去其核心地位,各种腐朽文化大行其道,进而腐蚀人们的心灵,扭曲人们的价值观念,着必然会阻碍社会的发展进步,更甚之对我国文化根基造成冲击。而只有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稳定性和核心地位,增强文化自信,才能保证我国网络文化安始终维持在稳定、健康、安全的状态。
3.2非理性文化滋生蔓延
网络技术的发展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强了人们的社会参与感。但网络参与者们对网络社会认同感的追求往往不是完全理性、自我驱动的,而是充满了盲从心理,在群体其他成员的驱动下诱发更多非理性行为[11],从而滋生出种种非理性的网络文化现象,诸如畸形发展的“饭圈文化”、网络谣言、道德审判……而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化、网民的匿名化特点,消息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加之个体在一些不良自媒体和营销号的误导下,网民群体对某件事件的认识和估计产生错误,形成无秩序的社会群体化的网络暴力[12],让此类非理性文化产生的危害持续且程度渐渐加深。
3.3网络舆论难以把控
自媒体的崛起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对时空和主体的限制,使信息传播呈放大效应,其与社会情绪重合后会产生较大的冲击力,而境外势力对我国舆论场的恶意渗透,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网络安全,甚至波及到社会治安的稳定。其通过网络制造谣言,歪曲事实,扭曲历史,刻意营造紧张氛围和对立局面,在网络空间挑起愤怒、恐惧等负面情绪,进而引发网络舆论冲突甚至群体对立,不仅破坏网络舆论的健康状态,冲击我国的文化结构的稳定性,甚至会对社会秩序稳定造成消极影响和负面后果[13]。其对我国网络文化的渗透主要可以分了两大类,第一类是围绕“港台疆藏”、国家主权、人权的政治类话题,散播谣言,往往这类话题也是以政府、政府官员、境外媒体、非政府组织公开发表相关言论得以体现。例如,“H&M碰瓷新疆棉”事件,就是境外势力通过外企、非政府组织抵制“新疆棉”炒作新疆问题。第二类则是社会事件、文化方面,主要是利用境内自媒体来传播相关观点,来引发群体对立,例如,利用“女权”等问题制造“性别对立”、“性别恐惧”;利用突发事件,树立受害者、围观群众与监管者、事故方的对立并激化矛盾;利用环保等议题,将问题升级为国家问题、人的基本权利问题。
3.4“歪屁股”科普误导群众基础认知
自媒体的发展下,造就了一批网络大V,由于其具有一定规模的粉丝数,其言论在互联网上具有深刻的影响力。一些西方势力试图通过影响中国普通群众的世界观和知识体系,从底层文化瓦解中华民族。主要表现在利用在网络上有影响力的人,通过资本攻势,收买有影响力的自媒体创作者为其卖命,主要人群包括旅游博主、教授、作家、科普研究者等,这类人通常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丰富知识和专业素颜,有内涵、有文化,自带权威光环,同时还接地气。对网络的误导性极强。通过分析近年来相关案例可以发现,这些境外势力深谙“渗透”二字,熟知中国各类网络平台的特性。一是多通过以问答、知识型、科普类为主的社交信息平台作为阵地,言论中充斥着对中国的偏见和狭隘观点,但基于这些平台,注册的自媒体账号本身就披上了一层“严谨、开明、博学、观点碰撞”的外衣,对网民的误导性极强。二是从中国网民的视角出发,挖掘中国网民常识或不注意的生活细节(如监控摄像),推翻常识或普遍认知,建立新的、反对的观点,从而“诱变民众对本国国情的基本认知”,进而改变价值观,树立他国优越形象,贬低中国形象,动摇国人对中国的基本认知。1975年美国Fishbein和Ajzen提出理性行为理论(TRA),认为个体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受行为意向合理地判断,而且个人的行为意向又受到行为的态度和行为的主观准则影响的。而这些科普自媒体的对文化安全的影响可怕之处恰恰在于,在其别有用心的动机下的选择性科普,刻意贬低我国形象,企图在国人内心撒下自卑的种子,潜移默化中摧毁国人的认知和斗志,改变国人的行为习惯。如近来一些科普类自媒体账号指责“中国吃海鲜最多、野生捕捞最多”,而绝口不提我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个水产养殖量超过捕捞量的国家的事实,以此来抹黑攻击中国。这种选择性的表达方式以树立他国优越形象,贬低中国形象,动摇国人对中国的基本认知。甚至部分网民年龄阶段较低,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缺乏主观判断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在此影响之下,将导致我国青少年思想认知与我国意识形态产生巨大偏差,从这一角度来看,其足以对我国文化安全产生根本性、颠覆性的危害后果。
4网络文化安全治理路径
4.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网络文化安全治理工作离不开意识形态的,各政府机关宣传部门要打造自己的自媒体宣传平台,必须充分利用自媒体及时性、互动性和高效性的特点,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宣扬先进人物事迹,让中国人民充分了解自己国家的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让世界深刻体会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客观认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付出和贡献,彰显时代精神,引领道德风尚,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处于网络文化的核心地位不动摇。其次,坚决反对和抵制错误观念,及时回应社会热点问题、敏感事件、突发事件等网上舆情,借助官方自媒体账号,掌握网络舆论的发言权,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14]。
4.2强化网络舆情的监管
自媒体时代,网络文化获取门槛低、传播速度快,要引导网络文化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就必须强化对自媒体的监督和引导,强化对网络环境的治理。习近平曾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讲到:“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舆论的力量绝不能小觑。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首先要确保信息公开,信息公开是网络舆情引导的基础,在网络舆情事件中,要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充分尊重人们的知情权,及时发布情况说明,批评反对错误言论,稳定群众情绪;其次,对网络舆情的监管,堵不如疏,一味地压制只为让网民情绪触底反弹,适得其反。网络舆情的监督引导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站在人民的立场处理问题,摆事实、讲道理,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再次,政府监管部门要建立完善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完善应对网络舆情的快速反应机制和法律保障措施,科学合理应对网络舆情事件,引导正向的网络舆论环境,维护国家网络文化安全[1]。
4.3建立网络安全文化治理多方协同机制
网络环境是一个多方参与的社会环境,因此对网络安全文化的治理绝不能仅靠一家之力,而应该调动社会力量,多方协同治理。首先,法律是一切行为的基本准则,《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针对网络安全相关法律的颁布施行,是我国网络文化安全治理取得进步的重要象征,但是,我国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现行法律仍存在一定模糊性和滞后性,应加强平台的运营管理、内容审核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提高平台内部运营监管能力,完善平台监督举报机制,严格内容审核流程,守好维护网络文化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其次,监管部门应充分联合社会各方力量,建立网络文化安全动态预测预警和监管机制,及时发现阻断不良网络文化的发布、传播、扩散,打造清朗的网络文化空间。再次,自媒体平台在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配合国家打击不良网络文化严厉的同时,一要探索改善平台内部的运营监管方案,制定严格的审核流程和审核办法,严把网络文化安全关;二要创新平台管理机制,建立平台自治监管举报机制,激发用户的监督热情和责任心,通过广大用户的监督帮助共同维护平台的网络文化安全不受侵犯。
5总结
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安全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日益突出。维护我国网络文化安全,打造健康、晴朗的网络文化环境,就要加强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一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创新官方自媒体的宣传模式和形象打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站在广大网民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以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网络文化建设,虚心听取意见,吸收借鉴优秀思想文化并加以推广;另一方面加强网络文化治理,建立常态化的网络文化安全治理机制,坚决清理网络谣言,铲除一切恣意歪曲党史军史、抹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反动言论,打造天朗气清的网络文化空间。
作者:李茂源 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