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自媒体下歌剧艺术革新发展思维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自媒体下歌剧艺术革新发展思维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自媒体下歌剧艺术革新发展思维探究

中国歌剧艺术转眼已走过近百年的历程。回首过往,曾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令人感怀,更有一幕幕动人的场景和伟大的人物牵动着几代人的心绪。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歌剧艺术的创作与演绎仍旧砥砺前行,在剧场内外绽放出耀眼的光彩。任何一种艺术形态的发展都需要与时代同步。这不仅涵盖了在创作本体层面对于题材及内容的推敲更新,还需紧随时代“脉搏”,掌握艺术形态在社会文化传播领域的升级转变。中国互联网技术的社会化普及在经历了二十余年的蜕变之后,如今已成为最重要的媒体形态之一。它不仅引发了文艺创作与表演领域的多重变化,也使观众的文艺欣赏审美不断提高。尤其在“自媒体”时代到来之际,社会大众成为了虚拟网络中信息塑造、发布、传播和品评的主体,这对于以歌剧为代表的文艺发展而言,显然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自媒体时代歌剧艺术常规传播形式的困境

互联网技术在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变化可谓日新月异。从孱弱的“拨号网络”不断向带宽极限挑战的过程中,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媒体形态先后经历了“多媒体”“融媒体”“全媒体”等标志性的阶段进程。这不仅说明了媒体技术本身日趋强大,也显示出其对社会各行各业的深远影响力。“自媒体”作为全新的网络聚合体产物,具有广泛的社会群体包容性,被称之为“全民媒体”。它可以利用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在内的各种表现方式,以“分享”之名,通过个人操作行为在公众网络中发布。凭借着“树状传播”的网络信息拓展特性,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几何倍数的分散能力。使有价值的信息内容为公众所接受,并依靠“回复”和“评论”等方式产生互动效果并激发更多外延的信息内容,这便是“自媒体”的传播特性与优势。歌剧艺术从其本源来讲,在几百年前诞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时便是以一种高雅艺术的形态出现。它要求欣赏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综合文化基础,并对美声唱法和舞台表演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其面向的社会群体具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二十世纪中叶,中国民族歌剧在对西洋歌剧的改良过程中,借鉴了传统戏曲的表现形态,并植入了传统民歌和民族唱法的艺术体例。重视戏剧内容的起承转合,进而符合当时观众的审美情趣,也与时代背景遥相呼应,社会反响强烈。但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歌剧的创作逐渐趋于开放,中西合璧成为主流创作观念,对西洋歌剧的基本结构及舞台呈现方式更加重视,也确立了以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为主导的艺术格调。众所周知,在文艺市场化发展的今天,商业元素成为支撑艺术发展的主要动能。而在刺激大众文艺消费时,青少年群体当仁不让成为主要人群。不难发现,在这一市场循环链条中存在着一些错层和问题。比如:青少年群体的主要文化产品消费渠道来自于互联网,消费产品趋向于现代音乐和时尚文化。而以歌剧为代表的高雅艺术,如果缺乏与市场对接的能力,则势必会影响产业链条的收益。由此挟制创作投入,影响创作质量,形成恶性循环。尤其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自媒体”时代,一方面,青少年群体对于文艺作品的欣赏渠道,越来越多地选择了低成本、可选择和便捷易得的各种自媒体客户端。受到商业利益的怂恿,有许多时尚音乐符号在潜移默化中被商业营销者植入。歌剧作为一种远离大多数青少年文艺欣赏范畴的艺术形式,被束之高阁;另一方面,中国歌剧在当下的创作思维中,呈现出民族性和现代性的双重轨迹,更多依赖在大中型城市剧场的实体巡演。虽然这是歌剧表演的基本形态,无中介体的现场感效果也无可替代,但单一的结构模式在传播层面极大限制了歌剧艺术的社会推广。其受众人群狭窄、观赏频率低、演出成本高以及辐射影响效果有限,还在潜移默化之中有意与时尚文艺形态之间拉开了距离,造成一定程度的隔阂。中国歌剧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在坚持艺术本源的基础上,选择商业化和兴趣推广的两条道路齐头并进。前者在传统互联网生态下并未取得充分的优势,造成了歌剧艺术在新世纪以来,只能沿着剧场商业轨迹缓慢前行。而后者对于大众审美兴趣的培养,在自媒体时代的今天,是不容错过的机遇。这大概是互联网时代为中国歌剧振兴发展提供的一次难能可贵的契机。

二、自媒体环境下“以点带面”的歌剧传播思维

在社会媒体传播形式不发达的年代,传播本身虽然始终存在,但并没有为许多人所重视。无论是歌剧还是其他艺术产品,只要能够创作出来,就不缺乏社会的关注和观众的接纳,俨然一副“卖方市场”的趾高气扬。但随着文化产品的日趋丰富,具有竞争关系的同类型产品凭借着在传播层面的优势和自身艺术品质上的卓越表现吸引了更多的观众注意,于是便有了竞争,并连带出现了优胜劣汰的残酷性。就中国歌剧艺术而言,在二十世纪中叶最初崛起时,深得观众喜爱,在大江南北可谓有口皆碑。这一方面得益于其在题材创作和表演形式方面符合时代需求,通俗易懂,易于与观众产生共鸣;另一方面也在于同类型艺术作品并未大量出现。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影视业的发展水平突飞猛进,加之电视机进入千家万户,以歌剧为代表的传统戏剧及戏曲逐渐淡出公众视野,社会传播性大大减弱。究其原因,除了歌剧本身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追求高雅,在演出环境限制、票价门槛、欣赏专注度、审美理解能力等方面均对普通大众设立了较高的门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观众的观赏欲望,将自己一步步逼向“高处不胜寒”的位置。之所以说自媒体时代可以为中国歌剧发展解决困扰,是因为在全新的虚拟媒体环境中,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改编歌剧表演的传统面貌,重新培养青年观众的审美情趣。走上一条从微观途径出发,逐渐拼接完整歌剧画面的道路。一方面,“以点带面”的传播发展基础,在于突出“点”的精彩之处,遵循自媒体传播的特性,唤醒大众的关注和求知欲。既然整台歌剧作品的观赏,在当前的国内文化环境中,无法做到在每个城市为所有观众呈现,那么通过互联网途径的传播就变成了必然。有别于传统模式下将整部作品的录像、复制并上传于互联网平台的“简单粗暴”,自媒体时代的信息发布特征在于“短小精悍”。一篇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中的千字短文,往往占用读者几分钟的浏览时间;一条短视频可以在数十秒左右的时间内传递完整的主题内涵。这种“速食性”和即时性的特征,占据受众很少的时间,却容易达到“过目不忘,意犹未尽”的良好效果。歌剧作为一种“以歌演剧”的艺术形式,综合了丰富的元素构成,比如:唱段、表演、音乐、舞美、剧情及人物,均是可以单独提炼的“点”。在呈现于自媒体网络中时,足以通过文本、图片、短视频等方面将精彩之处呈现,如同影视剧的花絮预告一般,使观众理解其中的艺术魅力,体味歌剧艺术的美妙之处。另一方面,自媒体中对于“点”的精雕细琢,可以开辟歌剧研究、推广、普及的新方式,进而对歌剧创作予以启示,受益于传播网络的发达。比如:在媒体公众号这一自媒体渠道中,与歌剧有关的资讯主体十分丰富,包括歌剧知识普及、新歌剧信息速递、歌剧制作官方主体、歌剧票务及市场运营体等,通过开辟多个相关栏目,向公众推介各种歌剧信息。比如:相关的自媒体“歌剧之家”中包含了“中国歌剧”“外国歌剧”“著名作曲家”等多个板块,方便用户搜索定位;“歌剧杂志”是《歌剧》期刊杂志的自媒体客户端,不仅与实体刊物同步发表近200篇原创内容,还专门为用户提供历史文章检索和杂志订阅服务。又如:相对于媒体中传播主体的隐形身份,一些自媒体视频平台中的歌剧艺术传播者则更为显性。以歌剧演员为主体的抖音号最具人气,“北大歌剧赵鹏声乐教学”拥有31.1万的“粉丝”量,著名歌唱家石倚洁的“粉丝”量达到13万。“环球歌剧”将世界各地歌剧名家的经典唱段汇聚于短视频中,获得了31.8万次的用户“点赞”。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说明,公众对于歌剧艺术的热情并未衰减,只是在传统媒体渠道中难以获得密切接触的机会,更难有身临其境的感受。通过各种自媒体在歌剧信息发布过程中的工作,无形中也为从业者提供了一次冷静观察和理性思考的过程。思考在面对观众的诉求时,如何使歌剧艺术创作更“接地气”;如何能够使青年观众重新回归剧场;如何在歌剧创作题材和表演形态上与时俱进。自媒体在由点及面的传播发散过程中,为中国歌剧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新思维和新策略。在各种艺术形态“争奇斗艳”的当代文化环境中,歌剧应当转变“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狭隘观念,在自媒体网络中主动寻求存在感,搭载优质的“媒体快车”。

三、自媒体生态氛围中以互动交流为基点的传播思维

自媒体的显著特征除了点状信息发布的精致,还在于“其乐融融”的互动交流特性。由于信息发布的主题不再是正襟危坐的“官媒”,自媒体之“自”则体现出自由、自我的随性从容。在同时将信息发布、传播、交流、反馈的权利提供给个人用户之后,显然有更多的文化信息点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在舆论环境中形成不可估量的传播互动与“发酵效应”。就歌剧艺术在自媒体生态环境中的生存流转而言,多层次的互动交流不仅将传播力量无限放大,也使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受众个体,对歌剧艺术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首先,畅通的信息发布环境是围绕歌剧艺术展开互动的基础条件。“Operabase是一个少有的巨无霸型西洋歌剧门户网站”。在这一领域的制作水准和信息供给能力可谓首屈一指。网站提供七种语言支持,栏目包括新年度全球各地音乐节信息资料、开闭幕时间、日程安排,还有自1999年以来全球3万场歌剧演出的详尽信息,转载《泰晤士报》《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中有关歌剧院和唱片公司资讯的内容。在“歌剧评论”栏目中,主办方与乐迷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秉承着专业的视角和评价方式,在评论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近年来,国内自媒体公众号和企业号频繁翻译转载Operabase网站中的资讯信息,并由此形成国内版歌剧资源的汇聚,为大众观赏和评论提供指导帮助。从数以万计的点击量来看,社会反响十分热烈。其次,交流互动可以在用户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导演、编创者、演员与观众之间建立虚拟的交流平台。相对于主流媒体以褒奖为主的评论格调,自媒体中的交流互动更加直率犀利、客观多维。一者,歌剧表演常规传播渠道中的欣赏交流通常是二元性、单向化的,观众的许多感触、不解、思考都无法直观、及时地反馈给创作者。这些预反馈信息中,除了一些感言和答疑解惑,也有基于观众视角和专业欣赏者视角对作品提出的建议。但遗憾的是,由于反向信息传播不畅,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自媒体的显著革新在于“个体在过去是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如今却变成了传播者,且能够依赖网络技术作为对外界传播信息的工具”。其所开放的评论渠道,不仅可以通过留言的方式进行短评,还可以通过微博和朋友圈等途径撰写长篇观后感。在直播平台中,可以面对面的与主创人员进行连线交流,通过多人互联组建网络会议。这样的交流方式不仅技术先进,而且能够充分获得来自观众方的反馈意见,过程中所积累的交流经验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十分宝贵的;再者,基于自媒体环境的内部交流互动,往往能够形成合力,产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外延。近年来,中国歌剧无论在原创作品或国外译制作品的创作方面,均获得了显著成就。歌剧艺术在中国文化语境中被刻下了显著的民族化烙印。借助自媒体无国界的传播能力,将中国的优秀歌剧文化快速地传播到国外的自媒体平台中,借此形成一条本土歌剧文化国际化传播共享的有效途径,以唱响来自中国的歌剧之声。此外,自媒体与软件、程序开发之间的结合,还可以形成用户与歌剧情境之间的虚拟融合。随着自媒体发展程度的纵深,通过链接方式可以推广程序软件,并通过智能化大数据的定向搜索,准确捕捉相关人群投送信息。比如:歌剧爱好者不仅是通过网页链接被动“播放”歌剧内容,还能够提供多种多样的互动游戏,使歌剧爱好者身临其境地投入其中。部分程序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用户进行心理测试,进而匹配与用户气质相仿的歌剧人物,并通过短视频的方式推送人物唱段、歌剧简介等信息。这种人机互动式的交流十分新鲜有趣,也符合当代青年观众猎奇的心理特征。自媒体时代所提供的诸多便利条件,为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繁荣保驾护航。相信在未来,5G时代的自媒体必然与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加深融合程度,其发展能力不可限量。无论是歌剧艺术工作者还是运营推广者,都应顺应时代发展,主动对自媒体传播力进行探究并加以应用,从而实现生产、传播、回馈及消费等各个环节上的时代性新变化。

参考文献

[1]刘青.《八月桂花开》中红色歌剧文化传播探究[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21,31(02):82-84.

[2]付光琪,匡传英.红色歌剧排演在校园文化传播中的意义[J].当代音乐,2021(05):50-52.

[3]毕宝仪.发展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歌剧事业——原创歌剧及业态优化的多维思考[J].当代音乐,2021(09):4-8.

[4]尹玮.珍视红色文化之源尊重民族歌剧规律[N].长沙晚报,2021-07-26(004).

[5]刘芬芳.文化自信背景下的民族歌剧艺术探索——原创民族歌剧《羊角花开》的审美赏析[J].艺术研究,2021(01):95-

作者:刘冰 单位:天津音乐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