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智能制造下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智能制造下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智能制造下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随着智能制造行业的兴起,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都市智造高地”城市的现实需求。本文以数字产业、制造业兴起发展环境下双创人才的需求现状等方面为切入口,剖析了区域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源头,并从培养模式、校地融合路径、队伍建设、保障体系等方面对智能制造大背景下双创人才的培育提出对策。

[关键词]智能制造;创新创业;高等教育;人才

一、前言

大学生是一个极具创造力和充满活力的群体,其对创业活动有着充分的热情,创业思维开阔,创业潜力巨大。高校要提高对大学生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大教育引导力度,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目前国家陆续出台政策,以积极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科技创新驱动模式取代传统的劳动力和资源能源驱动模式,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进入了全面实施和推进的阶段。智能制造在融入其他行业的过程中扮演着创新的角色,使得传统行业能够适应新时代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在创新创业理念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高校更加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但能提升其专业认同,而且能在学生学业、竞赛以及就业中较为快速地体现出专业育人实效。

二、智能制造背景下做好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符合智能制造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

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时代热潮,智能制造是各国关注的重点领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这之中,智能制造的比重增长迅速,已逐渐成为我国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可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低科技附加值的中低端产业,一些关键技术仍然受制于人,更是缺乏智能制造所需要的软件和硬件制造人才。人才培养是我国智能制造能否取得深度发展,能否更好地创新制造模式,最终实现弯道超车的目标,对于我国能否在全球范围内的智能制造竞争中取得优势至关重要的因素。目前我国智能制造的人才缺口巨大,尽快补齐智能制造领域的人才短板,进而促进智能制造产业更好发展是当下的现实任务。

(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符合相关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互联网、信息通信以及智能制造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相关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相关行业的高薪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才从事该行业相关职业,行业人才需求量的问题不再突出。但是互联网行业和信息技术领域快速更新的知识结构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工业通信业相关智能制造要求要在信息通信、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网络和数据安全等重点领域加强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培养高地,高校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符合相关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同时高校也是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的人才保障源泉。

(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符合现代产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当前职业化的大学生培养主要在职业教育学校进行,相较而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同质化严重,学生就业竞争力下降,就业难度增加。因此提高地方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效果,向教育供给侧转变势在必行,社会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型呼声愈发提高。因此要结合地方特色强化创新创业培养,打造高校现代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培育适应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符合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符合校企融合携手育人的需求

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在高校、企业、学生、社会等多方面实现共赢。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加符合企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创新创业学院的培养模式立足企业实际,开设的培养课程和项目能更好地和企业联结,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此外企业方面也需要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创业型的复合人才培养,需要更多的资源和更加系统的培养模式,企业跟学校合作不仅可以极大地缩短培养进程,还能减少培养支出成本。校企融合培养,让专职老师进入企业学习行业先进的技术和经验知识,企业优秀人才也可以作为企业导师,进入学校开展教育活动。从学生角度来看,这样的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及时掌握最新的技术、知识,也可以通过在企业的实习活动等,获得行业专家、工程师等专业人士更好的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扩大创新创业空间。

三、智能制造背景下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虽然国家和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非常重视,但是通过近年的教育实践发现,其仍然存在一些棘手的问题,下面简要说明智能制造背景下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氛围淡、载体少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氛围营造主要以创新创业项目和各类创新创业赛事为主,有效参与人数和规模有待提高,存在夸大参赛人数的现象。此外,还未形成学院人人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浓厚氛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性,高校整体上缺乏跟进式教育类载体。智能制造相关专业的学生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一些学生认为创新创业仅仅与学业有关,与学业之外的生活关系不大,对创新创业培养认识不够,创新创业动力不足。

(二)缺乏专业化、稳定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导师队伍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各高校面临的一项新课题,优质的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老师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息息相关。但目前,困境有两个方面,一是该领域指导老师主要由部分年轻专业老师和辅导员等兼任,指导教师无科研成果支撑,专业程度也严重不足,创新创业的指导科学性和专业性较差;二是大部分资历深厚的教授因为激励政策少、科研任务重等原因,根本不愿意涉猎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培养,而往往这部分教师拥有大量的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等创新创业资源,出现了“想干的没有能力干,有能力干的不想干”的尴尬局面。

(三)创新创业教育同专业教育联系不紧密

目前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不够清晰,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动力不足,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倾向,对围绕高校党政工作中心、服务大局层面的体现度不够。同时,创新创业类赛事活动也参差次不齐,除了“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主流双创赛事受业内认可外,很多学科性、领域性的双创比赛往往无人问津。很多高校的评价体系从导向性讲,倒逼着专业教师和学生将书本知识视为主业,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副业。这就导致大多数高校的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联系不紧密,没有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专业教育的积极促进作用。

(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不健全

制度建设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引导。目前,学校已有建立“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三大赛这样高级别竞赛的管理制度,但没有完整的普惠性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制度,学校的各学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和关注程度有待提升,学生及指导老师的主观能动性未调动起来。

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

提升现代产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点在于与地方城市的发展、与企业行业同频共振、上下联动、区域共舞、协同共进,共同开发和完善现代产业学院创新创业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培养体系,将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三位一体,让双创教育跟进式全过程服务学生。

(一)建立互动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采用“线上慕课+线下翻转+实践活动”培养模式,上传双创课程资源和精品案例,引导学生线上充分利用在线课程平台、微课、中国大学MOOC等平台,线上自学双创基层课程;线下开展分组讨论、师生互动、朋辈帮扶的模式,将线上内容充分消化,并结合创新创业的实践项目进行路演、具象转化。

(二)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

以专业理论学习、专业技能实训、科研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相互促进为主线,以提升综合素养和知识运用能力及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把创新创业基本知识、基本素质培养融入专业教育,多形式教学、多样化训练、多渠道实践,将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象化纳入学分体系和第二课堂,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横向覆盖学生群体、跟进式纵向彰显实效,增强学生对产业、企业、专业和创业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的能力,引导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

(三)组建专业化师资队伍,推进双创导师制建设

鼓励获得基金支持的教授群体积极加入双创队伍的建设,支持授课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校企合作、交流沙龙,培养一批专职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并且积极聘请企业人才作为学生校外双创指导教师。对学生实施双创导师制,鼓励学生与专业课程项目训练融合,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课题组、实验组建设等。

(四)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针对有创业思维和初创能力的高年级同学,可以积极鼓励,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展培训引导工作,培训以创业能力技能为主,结合企业实训实习,强化创业模拟训练和创业实战项目,使该部分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技能。充分利用行业的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园、创业苗圃、实训中心、科研创新中心等,开展行业双创思维和能力培训,并以“创业园地”“众创空间”等为依托,积极为大学生创业“孵化”落地工作提供支持。同时鼓励学生和老师积极参加“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国家级竞赛和省内、校内各个双创赛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五)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形成教务处、团委、现代创新创业学院合力共创的良好氛围。当前“挑战杯”赛事隶属团中央,“互联网+”隶属教育部,其他各类创新创业赛事隶属于各级教育、科技部门,学校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沟通协调非常重要,需要共同发力为大学生及教师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硬件和软件支持。此外,应完善教师和学生方面的政策及制度保障。比如双创成果应与学生学分、评奖评优、保研升学、学籍管理制度挂钩;与教师相关的科研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标准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制度挂钩。此外,还可以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基金,吸纳社会投资人设立天使投资基金等,从政策体系、资金支持全方位激励大学生及专业教师队伍。

(六)校企合作引入企业资源

高校可协同科技部门、产学研部门加强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实现学校学院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对接整合,将社会上企业优质教育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以此破解智能制造过程中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社会性、实践性难题。要把更多优质社会资源引入高校教学中,教育部门、地方政府、学校要配套相应政策,为企业和高校搭建合作平台,鼓励行业优质企业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对接地方创新园、民营高新企业等,在课程改革、师资培训、技术支持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培养出符合智能制造背景下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五、结语

智能制造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与产业为依托,与专业结合,与企业融合,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建章立制地强化校企合作制度,通过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实训训练、科研训练、产业实践“四位一体”的实践培养模式,让当代大学生具备创业思维、创业能力,具备创新创业岗位胜任力,更好地服务地方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甄炳禧.智能制造与国家创新体系——美国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举措及启示[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11):27-39.

[2]陈国金,姜周曙,苏少辉,等.智能制造技术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11):189-192+195.

[3]杨若凡,刘军,李晓军.多方协同开展智能制造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5):30-34.

[4]李双寿,杨建新,王德宇.高校跨学科创客教育平台建设理念及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08):109-114.

[5]李滋阳,石宏伟,罗建强.大学生智能制造竞赛育人绩效影响因素分析——10项竞赛的多案例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21,15(06):67-78.

作者:裴孟 单位:常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