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新模式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新模式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新模式浅析

引言

高校育人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实践育人环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大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实践育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各地高校逐渐意识到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并给予高度关注的同时,实践育人工作开展还存在诸多不足。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环节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根据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各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模式的有效构建对策。社会实践在高校教育体系中有着重要作用,它是教育的升华与延展,是促进大学生了解世界,认识自己的有效方式之一,对学生提升自我,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在如今我国教育不断改革的背景下,高校实践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构建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新模式也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社会实践不仅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同时为其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奠定有利基础,因此,探索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新模式构建对我国教育体系建设以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深远影响。

1大学生社会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

1.1实践主体单一

激励机制是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期稳定开展的关键条件。在我国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高校逐渐意识到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并开始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然而在相关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多元化主体,大部分高校主要以团委为主体进行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时活动组织期主要集中在假期,导致社会实践活动缺乏连续性。另外辅导员是社会实践的主要指导老师,在缺乏合理、有效激励机制的情况下,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较低,即使参加也存在较大的临时性。除此之外一些学生对社会实践实质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与认识,没有意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并给予较低的关注度,完成校团委任务或给第二课堂加分成为大部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原因。骨干学生或积极性较高的学生成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主力军,可见学生参与程度较低,覆盖范围较小。另外事业单位、社会、高校之间缺乏联合机制,造成践育人效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1.2各组织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

许多高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属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对于社会实践的认识过于表面化。另外大部分教师、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是专属于学生会、校团委学生的活动,认为社会实践活动仅是这些部门的日常工作。这些对社会实践存在的认知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在教育过程中的相关性,使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不断降低,逐渐将社会实践看为一种无关紧要的活动之一。社会各类机构组织如企业、政府等缺乏与高校的联系沟通,缺乏全面充分的了解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甚至认为大学生实践活动会对生产效益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阻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1.3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在近几年已取得显著成效,然而仍有部分学校在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时仅做表面功夫,使其形式化。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在实践活动中部分学生对调研的重视程度较低,为完成实践任务,不需要参加任何实践活动仅依靠关系就可取得相关实践盖章证明;另外为应付社会实践报告作业,利用网络平台就可轻松拷贝完成相关作业内容。其次,一些高校对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全面了解,在社会实践开展前缺乏正规培训活动的组织,同时参与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较少,造成活动目标模糊、方法不适等,导致实践育人效能较低。最后,社会实践内容看老套、单一,创新能力较低,缺乏充足的社会实践经费。

1.4相关社会实践体系不健全

在如今顶岗育人模式、“产学研”合作实践育人模式的背景下,逐渐引入了校企协同育人理念。但根据整体发展趋势而言,利益分配在校企之间无法达到一个平衡状态,外加体制的影响,在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过程中,社会与学校之间没有构建全面、有效的实践协同育人体系。利益是大部分企业首要关注的问题,一般情况企业都会怀疑到企业进行实践学生的能力水平。企业为确保自身的正常运作以及不影响利益收入,普遍给到学生实践的岗位均是一些没有较高难度的岗位,并安排一些简单的工作,这一现象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没有太大帮助,使得社会实践对学生的影响无法充分发挥。

1.5社会实践模式具有局限性

目前,大学生拥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然而,大部分社会实践模式局限性较大。大部分高校最常用的社会实践模式是,在上级相关部门要求的基础上,各高校、各地区进行大学生社会实践主题的明确,并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主题式社会实践。从根本上来讲,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以及长期性,但由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普遍集中在寒暑假期间,这巨大的需求使得相关实践资源以及实践岗位无法满足,同时使长期、持续的实践活动转变为阶段性活动,目的性与实效性较强。除此之外,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被动的进行社会实践,在具有较大强制性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自身能力无法得到提升,不仅增加了社会实践单位以及学生的负担,同时社会实践的意义也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实践效果不佳。

2构建协同育人模式的基本原则

2.1尊重不同的价值、文化观念

只有学校与社会尊重对方文化的差异性与不同的价值观念,才能促进双方的友好合作,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奠定基础。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高校应选择能力水平达到学校标准且有较高积极性的学生,而企业应对前来实践的学生给予认同与肯定。政府应发挥其衔接作用,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实践育人事业中来。

2.2加强信任

各方实现稳定持久合作的基础前提是相互信任,学校与社会应提高对对方的信任程度,加强双方间的沟通交流,增进彼此了解,最大程度消除双方信息不完全的现象,促进高校与社会协同育人新模式的构建。

2.3构建合作多赢机制

在各方合作中,应不断构建相互促进、相互需要的战略体系,促进合作的稳定、持久。在重大决策或遇到困难时,应经过各方协商制定出最合适的方案,有效平衡利益与风险,将各方资源相结合,遵循共同承担义务、共同承担风险的合作原则,促进实践育人效能的提升,实现合作共赢。

2.4加强各方的有机结合

学校应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的积极参与可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实践育人的环境,有利于大学生提升社会实践能力水平,通过各方合作,有利于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为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取得显著成效,社会、学校、学生应进行有机结合,不断加强各方间的互动联系,促进实践育人效能达到最优效果。

3构建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体系

3.1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一方面,高校应在校内建立相关教学基地。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中通常会存在生产实习较难的问题。例如经营生物技术的企业大部分都是高新技术企业,这一技术明确要求了生产环境、技术条件等,核心技术部门一般情况都是专业能力水平较高的人才,大学生很难进入,想要亲自操作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各高校应建立属于自己的实训基地,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高校还可建立校外相关实习基地。高校应秉承着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进行相关实践教学环节的开设,因此为扩大教学规模,提高学校实力,各高校应整个社会资源,充分利用政府资金、高校资源等,促进该目标的更快实现。通过社会、高校对教学基地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与现代化设施设备,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2建立双师型团队

大学生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受到教师实践水平与能力的直接影响,同时也是实践教学质量得到保证的关键条件。想要使实践育人效果得到提升,就应组建专业的教师团队,完善教师聘任体系,建立相关培养机制。首先,可鼓励年轻教师参加企业生产实践活动,年轻教师可定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环节中,对生物技术进行一个全面了解,必要时年轻教师可自己独立完成相关生产项目,积极面对新挑战、新难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育人水平,同时有利于掌握一定的创新技术,为高校的创新提供有利条件。其次,聘请专业人才作为实践教学的指导老师,将专业人才的成熟经验以及丰富的知识应用到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的带头、指导作用,对实习教学以及实训工作进行指导,不断优化师资结构。组建成熟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不仅与利于促进实践教师团队水平的提升,同时有利于对我国教育体系有一个全面了解,转变以往重理论的教学观念,对培养高校人才以及大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影响。

3.3加强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困难已成为我国解决问题之一,同时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环节中的阻碍因素。实现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就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只有建立了相关实践体系,才能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缓解就业压力,建设实践育人共同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建立协同实践育人运行机制。确保实践育人活动正常运行的关键条件是实践基地与经费十分充足,高校应对社会实践给予高度重视,并拓展宣传渠道,加大宣传,为实践育人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环境,促进实践育人运行机制的顺利实施。第二建立协同实践育人管理机制。我国相关部门应给予实践育人更多的支持,并制定相关实施政策,在此基础上相关教育部不断完善协同实践育人管理机制的建设。明确各部门职责,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责任应由各学院承担,教务处、团委等应承担起高校实践活动组建。第三构建考核激励机制。在监管体系中将学生代表、教师、相关部门等充分考虑其中,对实践育人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创新能力、完成程度等科学、合理的考核学生实践成果。第四构建实践育人评价体系,构建集学生、学校、社会为一体的评价体系,根据实际开展情况对现有评价体系进行调整、优化。

3.4建立价值认同机制

实践协同育人的基本前提为价值认同。价值认同主要是指高校与社会在价值标准、价值取向、价值理想等方面达成一致,具备相同的认知,认同感、归属感以及对理想的追求等都可以充分体现出价值认同。在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不同主体的需求进行满足即为价值认同的基础内容,对于多元主体的不同利益需求要给予尊重与理解,尽最大努力保障各主体的合法权益,在创新力、生产力、竞争力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实现各主体价值共享、利益最大化。想要达成价值认同就需要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进行人才培养,价值认同有利于降低契约成本、缩减磨合时间,有利于社会实践协同育人的快速实现。因此,要加强价值认同机制的构建,明确各主体职责,鼓励并引导社会各方参与的协同实践育人过程中,树立育人理念,共同推动实践育人的顺利落实。3.5构建信任机制,营造良好的氛围协同实践育人的关键条件之一是信任,只有双方高度信任才能更好地推动合作,缩短磨合时间,构建良好和谐的合作关系,促进信息共享、知识共享的实现。因此,想要加强信任,就需要进行日常交流机制的构建,建立沟通平台使各主体间形成有效的沟通、交流,进而加强对各主体品行与能力水平的了解与掌握,促进合作信任度的提升。主体间协同实践育人可以通过有效的交流互动进行实现,同时也可以加强交互共享的实现。现在各主体资源丰富多样,在这一环境背景中,要大力进行产学研平台、人才培养基地、教学实验基地等多元化平台的构建。虽然从表面上看各平台属于独立发展的平台,但从根本上而言,各平台之间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都朝着同一目标前进,在有效平台的基础上进行信任机制的完善与优化,为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的顺利实施奠定有力基础。

3.6建立契约保障机制

不同性质的主体将各自优势进行充分发挥,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过程即为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过程,这也就意味着契约机制对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决定性作用,只有在有效、合理的契约保障机制的基础上才能使各主体进行融合,鉴于此,要加强契约保障机制的构建。一方面,基于契约保障机制,对各主体的决定权与话语权进行明确,规范各主体行为,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确保合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基于契约保障机制,加强利益透明化并平衡各主体间利益,形成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合作格局。另外,构建高校与社会综合性评价以及学生体验性评价的双向反馈机制,通过有效的评价促进学生自我完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契约保障机制的基础上激发各主体参与积极性,使社会、高校、企业等利用自己的优势特点提高吸引力,共同配合实现实践育人协同模式的构建。

4结语

综上所述,实践育人在高校教育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以及稳定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应提高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学校提高对实践育人的重视程度,社会也应积极参与其中,构建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新模式,促进实践育人目标的更好实现。

作者:陈文娟 单位:江苏财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