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产马铃薯栽培技术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适期播种
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当地气候特点,为确保高产量、高产值,结合石屏县多年种植经验,冬马铃薯播种期最佳在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阴天播种最好,阴雨连绵,不宜播种。
二、合理密植
总体密度控制在4,500~5,500株之间,随土壤肥水变化调整。
(一)大垄双行。每亩播种4,700株,种植规格:23×(40+80)cm(即120cm起垄,沟宽40cm,垄宽80cm,塘距23cm)。
(二)大垄单行。每亩播种5,000株,种植规格16.5cm×80cm。
(三)厢作。每亩播种5,200株,种植规格28cm×40cm。
三、配方施肥
每生产1,000kg马铃薯需要从土壤中吸收N4.5~6kg,P2O5l.66~1.85kg,K2O8~10kg。肥料施用量=(目标产量养分吸收量-土壤养分供应量)÷肥料有效成分含量÷肥料利用率(当季N55%、P15%、K60%)。土壤养分供给量在无检测数据时,可参考(N6、P2.4、K9.6)进行计算(马铃薯对土壤速效养分利用率80%)。检测缺肥与否的手段有两个,一是速测矿物盐度,2以上不缺;二是叶绿素浓度,倒3叶、4叶叶绿素浓度65以上不缺肥,低于50应补肥。亩产4吨马铃薯N、P、K养分的供给量计算为:氮肥=(4×5-6)÷0.46÷0.55=55.3kg尿素;磷肥=(4×1.85-2.4)÷0.18÷0.15=185kg普钙;钾肥=(4×10-9.6)÷0.5÷0.5=121.6kg硫酸钾。马铃薯是喜钾作物,对钾的需要量较大,不能缺钾,栽培过程中提倡氮、磷、钾及微肥配合施用。马铃薯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生育期短,出苗20天左右地上现蕾,地下匍匐茎顶端膨大形成薯块,因此,前中期用肥量占75%。
(一)底肥。每亩施腐熟农家肥1,000kg以上,普钙100kg,在理墒前作全层肥施用,三元复合肥(撒可富、永利)三个15或三个17的50kg作种肥,撒施于播种沟内。
(二)追肥。第一次追肥:出苗10天左右用清粪水加尿素10kg/亩追肥;第二次追肥:出苗20天(10%现蕾)亩施尿素20kg,三个17的复合肥50kg,硫酸钾20kg,“四兄弟”冲施肥3kg/亩。第三次追肥:与第二次追肥间隔15天,作液态肥追施。每亩用三个17的复合肥50kg,硫酸钾50kg,氮肥视叶色确定施肥与否。大田生产上把住关键三次用肥就能确保中高产。以上四次施肥(含底肥)N、P、K养分供给量计算为:N39.7kg,P2O510.1kg,K2O50.5kg,若进行高产攻关还应再间隔7天进行一次追肥,复合肥、硫酸钾每亩各20kg,其用量将与亩产4吨用量相近。
四、水分管理
马铃薯需水量较大,生产1kg鲜薯需水708升,土壤湿度前期65%,中期75%~80%,后期65%。但又怕涝,因此看天气,视墒情,看苗及时排灌,天旱、土壤干燥及时补水,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因当地冬、春干旱,冬马铃薯生长期降水较少,具体补水时段为:一是出苗达40%~50%时,在第一次培土(盖苗前)浇一次透水再培土;二是齐苗10天结合第一次追肥,浇一次透水;三是出苗20天结合第二次重追肥,浇一次透水,此时补水促进化肥溶解,利于作物吸收,提高利用率;四是结合第三次追液态肥时,追肥后浇透水;五是以后每隔10~15天视土墒情灵活补水。
五、中耕锄草、培土
垄种马铃薯一般只进行两次培土就起够垄,第一次在出苗40%~50%时,培土覆苗,盖土深度5~7cm;第二次在追肥后高培土,使垄形完成高度40cm左右。垄种在第二次培土前不必除草,到建垄时杂草就铲除和覆盖,只在中后期视草情进行手工拨除,就能保证田间清洁。
六、病虫害防治
生产无公害马铃薯,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且选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施保健栽培,采取农业、生物、物理与化学防治相结合,有效控制病虫害。马铃薯主要病虫害有早疫病、晚疫病、疮痂病、青枯病等,虫害主要有蛴螬、地老虎、斑潜蝇、蚜虫等。
(一)早疫病、晚疫病防治。发现中心病株立即拔除销毁,在中心病株1㎡内喷洒1,000倍硫酸铜溶液保护,在发病初期每亩用75ml或杀毒矾100克防治。
(二)疮痂病、青枯病。疮痂病以农业防治为主,以提高土壤湿度和减少碱性肥料施用,进行水旱轮作为最佳手段;青枯病以土壤和种子消毒为主,田间发现病株及时清除,带到田外烧毁。每亩用春雷霉素700倍液或用乙蒜素600~800倍液灌根。
(三)蛴螬、地老虎防治。结合后期追肥在后两次追肥或浇水时每亩用1,000ml百事达稀释2,000倍,灌浇两次即可控制危害薯块。
(四)斑潜蝇、蚜虫防治。每亩用3.2%阿维菌素30ml或用90%灭蝇胺30克,有蚜虫时加40克吡虫啉防治,视虫情确定防治次数。适时收获冬马铃薯的采收期,以市场行情为主。120天后可根据市场价格确定,但雨天不宜采收,不能水洗,采收时尽量减少损伤。
作者:张志强 朱迪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