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建设性新闻知识属性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建设性新闻知识属性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建设性新闻知识属性分析

摘要:按照一些社会学家的观点,我们正处于知识社会,或者说是信息社会。新闻报道始终承担着传播信息的责任,以“冲突”“揭黑”“揭丑”为主要内容的新闻报道在本质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过多的冲突性新闻会导致同情疲劳,与之互补的一种报道模式——建设性新闻应运而生,重塑、扭转、反思、救赎成为这个模式的标签。从19世纪末的行动新闻到20世纪末的公共新闻,再到今天的建设性新闻,都体现出了新闻业面对冲突现状的积极转型与尝试。本文介绍建设性新闻的发展现状,探究新闻作为一种事实为何能够提供一种方案和渠道,其影响公众和改进社会的能力是否是新闻的知识属性赋予的,这种建设性新闻对记者的知识分子身份又有怎样的要求。

关键词:建设性新闻;知识属性;知识社会;记者

一、建设性新闻的理论阐释

新闻业存在解困/方案新闻、建设性/建构式新闻、好新闻、预期新闻等多种说法,对于这个重获新生的新闻理论繁杂的研究现状可以参照其创始人的伞式术语来理解。这场建设性新闻运动的领跑者是两位丹麦记者,他们在报纸上撰写专栏,内容与新闻报道标准的讨论有关,并且以“ConstructiveNyheder(建设新闻)”为标题首次明确清晰地使用了这一术语[1]。2015年,一个众筹新闻网站PositiveNews(积极新闻)由肖恩•达冈•伍德发起,旨在“goodjournalismaboutgoodthings(报道有关好事情的好新闻)”。人们从理论到实践不断地对建设性新闻报道进行优化和再生产,最终大致将建设性新闻定性为以解决问题式的新闻报道,对社会、个体形成正向的舆论引导和启发,并以积极的反馈作用化解信息技术对新闻生产带来的挑战与威胁[2]。它要求新闻报道能够唤醒受众的积极情绪,报道内容倾向于解决方案而非问题呈现,有4个关键词。第一,方案。新闻业的主流变革理论认为,揭示社会问题可以促进改革,记者的责任就是通过监督和曝光时弊来警示社会。而建设性新闻提倡的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报道方式”,也就是说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才是新闻报道的重中之重。第二,读者。所有关于建设性新闻报道的话语阐释,都把读者放在举足轻重的位置。正如新闻报道关注方案,其目的也是赋权于民,通过方案型信息唤醒受众的积极情绪,使读者不仅仅关注悲伤的、冲突的事实本身。从读者到赋权于民,诚如建设性新闻原则承诺的那样,超越传统精英导向的价值观和规范,认为社会公众具有社会参与的能力,相信公众可以在生活中作出自我证实的决定[3]。第三,积极情绪。根据建设性新闻报道领跑者的经历,我们可以发现媒体公关责任传统和积极心理学研究一直是相互影响的。英国学者乔迪•杰克逊在《所读即所是》一书中,将心理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的研究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相结合,从读者情绪的角度、社会发展等角度阐释建设性新闻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第四,全球幸福导向。从是什么到怎么去做,再到站在全球福祉的角度开展新闻行业的社会建构活动,无异于将新闻价值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人们将建构性新闻发展的前景与社会乃至全球的价值重塑互联,提出新闻业参与社会的目标和期望,推动新闻业参与世界建设。

二、建设性新闻报道的功能:从传递信息到传播知识

目前新闻业提倡的建设性新闻形式促进了新闻属性的转变,简单的事实传播转变为带有知识属性的信息传递。传播效果从告知到对话,传递比传播更加考虑读者在接收信息过程中的情感需要;传播内容突破了人们对传统知识的定义,以往为追求客观真实而简单呈现的“5W(What、Why、Who、Where、When,即事件、原因、人物、地点、时间)”报道模式,变成了以实践经验为主的方案解决,这是为打破人文主义与实证主义的壁垒而作出的积极尝试。新闻报道刚好成为了知识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的见证者,这也是曼海姆等知识社会学家推崇的理念,把知识社会学当成社会学的分支,并以群体实践为核心,但我们不以宏大理论将新闻报道复杂化。参照2016年Gyldensted(吉尔登斯特德)提出的建设性新闻报道要素来看,第一,建设性新闻要有方案。在报道问题的同时,要提出解决框架。这些细节信息(可以是自然科学的实证知识,或行业领域的技术知识)的应用不仅解决困惑,还可以建设未来,即在新闻要素“5W”的前提下,追问“WhatNow(现在怎么办)”。第二,内容更加多样、更加包容。可以吸纳更多的声音和观点,以对抗传统新闻或喜鹊或乌鸦的两极化的报道内容。新闻文化的内容是否能真正满足受众的实际需要,是否能真正起到服务大众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讨论和研究。随着自下而上的自媒体信息的涌动,新媒体在时效性上已拔得头筹,传统媒体能做的就是在内容上核实真实性,提供实用性信息,担当起公共责任,关注公共服务,参与公众议程,配合云交往和云互动的方式,让读者可以在阅读新闻的过程中参与方案的创新,提出建设性意见。并且要合理利用自下而上的信息来源,将新闻源汇聚起来支撑新闻报道,以期涵盖更多样化的报道对象。在采访问题的设计中,应该更侧重于与读者达成建设性协议,建立知识沟通和信息传播的共同基础。第三,解释新闻背景语境,如数据新闻、可视化新闻等其他报道形式。从报道事件转至关照背景,这些背景信息可以转换为前车之鉴,供其他国家和地区参考,这也是建设性新闻能够增进全球福祉的价值所在。以上建设性新闻的要素结合了方案新闻、解释性新闻、全民新闻、行为新闻的共性和焦点。由于人类本身的内驱力,即寻求那些最初只是通过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的行动和工作才偶然出现的经验的过程中出现的东西,新闻报道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需要满足人们这一需求,满足人们争取对自然界的进程、对人们和各种社会过程、对各种心理过程和机体过程的控制权并且进行支配。新闻不过是知识保存过程当中的再生产,它的普世化刚好满足并且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可以发现,建设性新闻实现了功能重心的转变,提升了新闻本身的知识属性。信息本身就是未经打磨的知识,迫使新闻从业人员加入变信息为知识的行列当中。

三、建设性新闻报道中的记者角色

如果说传统新闻业将记者定义为船头的瞭望者,如今建设性新闻则要求记者不仅要报告前方有礁石,还应提供转舵的建议。这种知识型建议有很大的风险和难度,因此“把关人”这一角色应当更加丰富。记者不仅仅要瞭望传播,本身也承担着知识分子的责任与使命,并且应该具备将知识熟练运用到生产过程中的能力,在论证与反思过程中,提出更具理论深度和指导性的新闻信息。同时,“把关人”更是一个团队。术业有专攻,新闻团队与专家学者团队应该保持互助协作的关系,这是对一个技术、资金、人力资源、硬件设施等方面都具有较高要求的尝试与突破。在伯克的《知识社会史》中,从文人图书馆到全球语境下的发现,观念中的知识分子与实验室、图书馆、教室等场所有着密切的联系,反而忽略了生活空间作为信息来源的本身,也承担着知识场所的生产者这一角色。历史学中知识阶层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容纳知识阶层的机构的建立过程,与三大文化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知识阶层里包含着有学养的俗人(医生、律师)等一些具有双重角色的人物,记者也是其中之一,这样一来,知识分子是一种宿命而非职业。从知识的政治学来看,权威机构对知识、信息的收集、贮存、回收和封锁,并且有效控制信息扩散的数量及内容,也是一种对知识权力的使用。记者是参与知识权力资源分配的重要一环,并且由于新闻本身的特性,记者成为将资源分配给群众的重要力量,而且这个知识权力分配的过程中不包含阶级因素。建设性新闻对记者角色的要求,加快了知识权力瓦解和分配的过程,这一作用是积极的,其发展过程也是艰难的。

四、结语

建设性新闻正是因为其解困特性,使新闻作为一种事实能够提供一种方案和渠道,可以发现建设性新闻观点的持有者认为的新闻影响公众和改进社会的能力是新闻的知识属性所赋予的。当然在探究和论证这一事实的同时,主要强调的是其方案性,忽视了积极心理学的介入。虽然解困是积极心理学入驻新闻报道后新闻实践的手段之一,但对于受众本身的关注度还不够。所以在第二节内容侧重于建设性新闻由新闻属性为主导至知识属性为主导的这一转变的基础上,增加了受众对于知识这种内驱力的情感需要,避开了传播效果当中的积极情绪和负面情绪这种常提的理论角度。第三部分从建设性新闻报道对记者业务的更高要求入手,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记者理解为知识分子,并且是知识权力分配当中的重要成员,并从知识政治学的理论当中,认识到建设性新闻报道在知识权力分配下移当中的推动作用。当然,在有关建设性新闻的思考过程中,可能还存在着一些逻辑漏洞,如新闻是客观的,建设性新闻内容有无客观一说?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结构要素对建设性新闻报道的影响等,仍需进一步的论证和思考。毋庸置疑的是,我们现在可以认为,建设性新闻不仅引导了新闻业的价值重寻与功能救赎,在全球知识生产、收集、控制、分配格局当中也具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金苗.建设性新闻:一个“伞式”理论的建设行动、哲学和价值[J].南京社会科学,2019(10):110-119.

[2]贺岭,李敏.建构式新闻如何引导西方新闻业的价值重寻与功能救赎[J].出版广角,2019(22):71-73.

[3]李鲤,罗欢.建设性新闻:话语、实践与认知争议[J].当代传播,2019(06):75-78.

作者:杨家宁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