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浅谈传统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浅谈传统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浅谈传统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摘要】广西侗族传统木构架建筑结构复杂,工序严谨,造型结实稳固且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浓郁的民族建筑特色。对广西侗族木构架建筑营造技艺的发掘和研究,将有助于我国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

【关键词】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居住着壮、瑶、苗、侗等多个世居民族,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和建筑历史。其中,侗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和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多个地区,侗族民居、鼓楼、寨门、风雨楼和侗戏楼是其主要的建筑形式且各具特色,是侗家人逢年过节,迎宾送客,对唱大歌的主要场所。木构架建筑,是侗族常见的传统建筑形式,以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等木构架形式为主。侗族建筑也有混合木构架形式,如龙胜蒙滩风雨桥的桥梁即为抬梁式和穿斗式结合的工艺。传统的侗族木构建筑由掌墨师负责营造,掌墨师即是掌控墨线的师傅。他们具有非常丰富的建筑施工经验,熟悉和掌握石匠、木匠、瓦匠、油工和彩绘工等多种专业的技术和工艺。掌墨师主持民间传统建筑营造全过程,从建筑小样制作、图纸的设计和绘制,再到制订营造方案,组织工匠们开挖地基、构筑建筑,最后到房屋起架、上梁封顶等一系列的施工组织和管理、监督活动,都由掌墨师全盘掌控。侗族木构架建筑凝聚了侗家人民伟大的智慧和精神结晶,拥有非常严谨的构架组织规律。营造工匠们借助斧、锛、刨、钻、锯、凿、角尺、墨斗、刻刀、木马、油筒、竹刀和砍刀等各种工具,制作出柱、梁、穿、枋、檩和椽等各种木构件。侗族木构架建筑是由成百上千的木构件交织组装而成的完整有机体,各个构件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同类别的构件在制作工艺和构架位置上有所不同,在力学结构上呈现出来的功能性也不同。木构架建筑有着非常科学严谨的施工程序,一旦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木构件的组装错误,就会导致延缓施工进度的严重后果,甚至对木构架建筑本体的质量造成巨大影响。一般来说,侗族传统木构架建筑的营造主要有以下几个流程:

一、制作小样模型。

首先,由掌墨师或传统木构技艺传承人根据建筑的地理位置、造型特征和功能要点绘制施工设计图,经过精确的测量和计算,利用切削磨光后的竹子或者木条手工制作等比例缩小的建筑模型。模型制作的目的是为了更直观地感受到营造建筑后的整体效果,使建筑的功能和结构科学合理,确保营造施工流程顺利进行。

二、制作仗杆和竹签。

为了准确地标明木构件的所在部位,传统工匠们创造了由13个建筑符号组成的“墨师文”,经过师徒世代相传,墨师文一直沿用至今。侗族工匠们往往将墨师文标注或者刻在仗杆上,用以制定木构件的丈量标准和指定位置。

三、选料和下墨。

工匠们先根据木构建筑小样模型,计算和选择适用于建筑施工的材料品种、数量和规格。挑选的木料要考虑其受力强度,避免虫蛀、腐朽或开裂等缺陷,以保证木构架建筑的营造质量。选料要以精简节约为原则,使其规格和数量上与建造条件和要求相一致。按照仗杆确定的标准对木材进行准确加工,精准下料,确保下料工序严谨有序,避免重复操作浪费材料。在传统木构建筑营造工程中由最富有经验的掌墨师傅担任下墨工作,对后期工匠们制作木构件的标准性具有关键作用。

四、制作构件和起架。

工匠们根据墨线规定的技术要求,对木构件进行全面的加工和制作,木构件的制作工艺和过程能够反映出施工团队和匠人们的营造技艺水平,对建筑的整体质量,美观性和稳固性都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当各个建筑构件制作完成后,就开始进行分组组装和房屋上架,逐步将柱、梁、穿、枋、檩、板和椽等各种构件组装完成,再对每一道工序分别检验,确保各部件之间连接稳固得当。经过团队的分工协作和共同努力,最终将房屋上架构筑完成。

五、安装椽子和屋面盖瓦。

木构建筑主体组装完成后,就开始安装椽子和瓦片。工匠们反复检查和确认房屋的地基是否稳定牢固,檩条的组装是否顺滑平稳;要避免木材的含水量不均造成的木材开裂或者变形,促使椽子和屋面反弓变形,对房屋的整体造型和建筑质量造成的严重影响。使用浸泡过桐油的竹钉固定椽子,使椽子具有更强的稳定性,长久耐用且防虫防蛀。安装椽子之后,就可以在屋面铺设盖瓦,小青瓦是侗族木构架建筑常用的盖瓦。最后,在经过掌墨师和侗家人们特殊的建房仪式之后,木构架建筑就完全竣工建成了。总之,广西精巧独特的侗族木构架建筑艺术和营造技艺,独具一格的建筑文化和掌墨师文化价值,体现了侗家人丰富的审美价值观念和精神道德信仰,反映了深厚的侗族文化内涵和建筑历史积淀,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张宪文.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作者:李明炅 单位: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