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式建筑理念设计研究3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式建筑理念设计研究3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式建筑理念设计研究3篇

中式建筑理念设计篇1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是越来越密切,新思想、新文化也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在当代文化的冲击下,我国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挑战,尤其是我国传统中式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风格的洗礼下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本文重点从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包括现代中式建筑的特点、空间布局、建筑文化、民族意识以及设计理念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建设大众喜闻乐见的建筑风格,并尝试从文化内涵的角度分析现代中式建筑的特色,希望中式建筑可以屹立于世界建筑之林,以现代中式建筑的形式发扬光大。

[关键词]现代中式建筑;风格设计;文化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从而也带动了各国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建筑行业的文化交流尤为活跃,各国的本土建筑一直都是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例如:日本的建筑文化充分体现了日本人民独特的环境心理,一般会别出心裁将建筑和环境融合,建筑常常以简约风格为主,并融合阳光、流水、空气、植物等自然因素,使人们在其建筑中感受时代精神,感悟民族气质和自然神韵。印度的建筑大多是体现佛教的思想理念,再加上印度的气候十分的炎热,所以气候对于建筑的影响十分大,印度的建筑一般是在通风良好,可以庇荫的地方。我国的建筑文化在世界上也具有属于中华民族的人文特性,中国传统建筑南北差异性较大,基本沿袭当地风土人情、文化特色、宗教习俗和使用功能等因素而形成不同风格,其考虑最多的元素是本地降水、日照等气候条件。按中式建筑的地域风格特征来划分为六大类:皖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川派。每种风格的建筑都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在中国各地文化中极具代表性。随着世界各地的建筑风格不断涌入,我国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正在逐渐消失,中式建筑的个性和特征丧失的现象频频发生。但是随着民族文化的自信,我国越来越重视传统建筑文化的推广和传承。本文重点从现代中式文化风格的设计手法和文化内涵进行分析,通过发扬传统建筑文化、传承文化内涵、保留建筑文化遗产,让中式传统建筑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1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理念及文化内涵探究的意义

(1)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我国在文化传承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临着其他国家文化的冲击,尤其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量的高楼大厦矗立而起,如今的城市住宅千城一面,人们都生活在快节奏、高压力下,城市化的过程中忽视了人的情感需求,每天生活在冰冷的混凝土楼房丛林中,人们精神麻木,已经完全感觉不到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之所以提倡现代中式建筑也是为了将传统中式建筑中的艺术文化与现代城市特色风貌相结合,将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符号融合,使城市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更具有人情味,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提高国人的文化自信,同时也为形成有现代中国特色的建筑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当前的建筑设计实践提供一些可行的策略,在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我国的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曾指出:“居住文化融历史性、地域性、民族性和艺术性于一体,住宅建筑作为居住文化的载体,是传承历史、延续文明的重要方式”。所以如果不主动对中式建筑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它就会逐渐丧失文化创新力和竞争力。故而只有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建筑文化,才能在现有中式建筑文化基础上挖掘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能为过去居住建筑的发展历程答疑解惑。故而中国的现代建筑就应该体现中式建筑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2)我国的历史文化底蕴十分雄厚,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传统建筑特色也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在完善。例如:原始部落是由草屋树枝搭建而成的,那时候只是单纯地追求遮风挡雨。再到古代社会的建筑大都辉煌庞大,追求建筑群体空间所营造的“意境”。再到现代社会的建筑,流派繁杂,异彩纷呈,追求的是标新立异。所以中国人几千年以来在传统建筑文化上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完整体系和理论。虽然西方的现代生活确实十分便捷舒适,但是由于西方文化大量的涌入,我国人民不仅仅是在生活方式上有了变化,而是影响了建筑的风格类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欧美建筑的简约风格,从而导致遗忘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美,使城市的建筑风格丧失了地域性。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倡导利用开放的思维学习先进的经济文化,不能一味地固步自封,在学习他人长处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所以希望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也要注意精神生活的充实,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会欣赏中式建筑的美,并积极推广现代中式建筑,彰显文化自信。

2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理念

2.1因地制宜天人合一

从古至今,我国的传统建筑就一直秉持着自己的建筑原则。从原始部落聚落的选址就注重尊重自然、利用自然、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天人合一”,在建设中遵循坐北靠朝南、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原则。在建筑物布局和空间组合上,无论是江南水乡还是西北村落,无论是当地的地域风格多么与众不同,居民的建筑都是近水而成,布局十分灵活多变,不拘一格。水是生命的源泉,滨水而居是传统建筑中建镇选址的首选原则,例如:台儿庄运河古城,“临水而兴,逐汪而居”,是一座南北交融、中西合璧的运河历史文化名城,城内集八种建筑风格、七十二庙宇于一体,城脉肌理完整,运河文化基因延续,被世界旅游组织誉为“活着的运河”“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再例如:湘西建筑的特色就是吊脚楼,因为湘西多属于山区地貌,地势起伏不平,当地传统建筑就是利用地势依山而建,与山水自然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湘西建筑文化。传统中式建筑就是很好地利用了因地制宜的建筑方式和空间布局,注重尊重自然,强调自然整体性及事物之间内在关系的有机自然观,依照整体的自然观念创造空间环境。在现代中式建筑创作中,这种传统建筑美学的基本原则同样需要遵循。

2.2意境创造虚实相生

“意境”是中国美学中最具民族特色的理论概念,几乎贯穿和渗透到所有艺术领域。“意与境浑,情景交融”的意境理念,深刻影响着中式古典建筑的审美发展,在传统造园和建筑的实践中,意境的创造成为不可否认的创作灵魂。中式古典建筑一直讲究利用建筑群体的围合来营造空间的“意境”之美,无论是北方的四合院、南方的内天井,还是西南的一颗印、三坊一照壁,都是通过建筑组群的围合布局,形成“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庭院空间。在宜人的空间尺度中,常常采用借景、漏景、对景、隔景等造园手法叠山理水,莳木栽花,引进自然景观,布局因地取势,随物赋形。建筑因此成为特定风景的组成部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使得中式建筑处处渗透着山水情怀、诗画风韵,这些都是构成建筑意境的重要因素。建筑又涉及社会生活的繁多领域,包括政治、文化、宗教、游乐、纪念等丰富多样的功能特性,具有启迪心智、引发情怀的强烈审美意义和人文内涵。因此,中式古典建筑把对意境的追求视为其灵魂。在现代中式建筑的创作理念中,继承和发扬中式古典建筑的文化精髓和审美意识,是建筑师必须遵循的原则。抽取中国古典建筑的元素或者赋予现代建筑以古典中式建筑的“意境”,并立足中国当代社会生活与文化环境(如图1所示),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与公众的审美取向,创造出具有时代内涵的“建筑意境”。例如:台儿庄古城游客中心(如图2所示),滨水而建,建筑立面采用现代中式手法,以白色、灰色为主调,强调水平线条的处理。屋面错落有致,建筑因形就势,雪白的墙体处处使建筑表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韵味。

2.3去繁取简返璞归真

在传统的中式建筑里,一般建筑物都是十分宏伟壮观并且样式繁多,在建筑的过程中都是十分耗费人力、物力、财力。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我国的人口数量快速增加,对于资源需求也就更大,传统的建筑虽然复古且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但是建筑过程太过于浪费材料,所以现代中式建筑就是在保有传统建筑的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主要就是传承传统建筑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从而获得与传统建筑相似的技术手法,当代中式建筑模仿的模块可以是传统住宅部分形式,例如:飞檐、马头墙、坡屋顶等,当然也可以是中式的传统木构特征,表现建筑的木构意象,例如:北京观唐的立面形式处理,还可以传承传统建筑的整体构图。更重要的是由于被模仿的原型建筑是现实存在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当人们看到这些传统建筑的特色时就可以唤起人们内心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自信和认可,丰富人们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感受。去繁取简更好地是可以将现代建筑的技术手法和传统建筑的技术进行结合。“返璞归真”是现代中式建筑意境的升华和提炼,采用古典建筑形式和构件,进行抽象简化,既保留了古典建筑的形态神韵,又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理念的极简风貌。例如深圳万科第五园简化了中国传统民居的月亮门,并且采用了现代的表达手法,给人一种现代中式的意境。所以现代中式建筑是跟紧社会进步的步伐,从而创造出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与符合公众的审美取向的建筑风格。

3现代中式建筑的文化内涵

3.1对中式建筑文化的继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极其频繁。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和文化价值面临巨大的冲击,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本土文化的衰落。虽然人们欢呼着互联网信息时代已经到了,但是我们还来不及享受,却发现当今很多城市的住宅风格依然是欧美风格,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在夹缝中生存,久而久之的淡出人们的视野。使人们的生活缺失了价值和参照,导致对于本国文化的不自信,盲目追求西方文化。所以茫然麻木的人们开始追溯失落的传统文化;同时由于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人们对本民族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大大增强,正是广大民众对民族文化的需求推动了中式建筑的发展,所以当代中式建筑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旨在继承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使之在发展的长河中不被遗忘和淘汰。所以传统的中式建筑反映的不仅是一个建筑外表的形式问题,更是代表中式建筑文化内涵。新中式住宅的出现反映的不只是简单的形式问题,更是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3.2民族情结文化的展示

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的提升,国力的逐步强盛,我国已经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力的逐步强盛,我国已在世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现代化、科技化的今天,我们一边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捷生活,同时也接受了很多西方文明带来的新颖事物;但是也不能忘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正是因为有根深蒂固的民族情结,我们才能在激烈的世界文化潮流中立足,不被淘汰。所以不管西方文化如何渗透,不论是经历多长时间的洗礼,民族情结和爱国情怀一直在我国人民的心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传统建筑方面,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在学习接受外来的诸多建筑风格的同时学会保留我国的建筑特色。面对外国建筑风格热潮的来袭,例如:地中海风格、新古典风格、欧美风格等陆续出现人们的生活中,所以对于中国的建筑师们,在吸收海外建筑风格的长处时还需要融入中式建筑特色,通过当代中式建筑既能便利人们的生活,又能使我们认识到中国传统建筑的不足之处,所以弘扬推广当代中式建筑是展示民族情结的重要方式之一。

3.3地域文化的彰显

当代中式建筑风格,有着很鲜明的地域风情,同时也彰显了民族特色。我国地大物博,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受地理环境、地方气候以及宗教信仰的影响,各个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建筑特色,各个区域的文化特征也是更丰富多彩。例如:福建的土楼、内蒙古的毡包、哈尼族的蘑菇房、云南景洪曼飞龙塔等。所以就是由于各个地区展示独特的文化特性,才能彰显中华民族的地域文化特征。这就决定了在当代进行中式建筑设计也要结合当地的人文需求,才能创造出彰显中国文化的建筑。所有也会有着不同的地域风貌、不同地域风貌,不同的自然资源。

3.4符合当代人的审美

首先当代中式建筑风格是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从设计角度来说,当代的传统建筑是符合当下人们的生活需求的,首先当代中式建筑风格在设计手法上简化了传统建筑的繁琐装饰和复杂的搭配,取而代之的是明朗、简洁的线条进行构图。尤其是在建筑的屋顶、大门、屋檐、栏杆等构件采用具有传统风格的设计,在搭配传统的石雕、木雕、壁画等用来彰显中式传统建筑的特色。当然还有颜色搭配,传统建筑以红色为主,尤其是宫廷建筑,它们以红色和黄色为主,新中式建筑可以为了适应当代人们的生活需求适当创新,要善于凸显当代人们的个性特征,这也是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的。当然正如上文所提到过的,新中式建筑的设计更人性化,对于“衣、食、住、行”都分布明确,这也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其次就是对于当代人们来说,平时看惯了千楼一面的大都市,偶尔的中式建筑风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达到视觉上的冲击。当代的中式建筑不仅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更是符合人们的生活要求。因此当代中式建筑在设计的时候就是要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审美个性、审美价值等多方面的考量,只有建设出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新中式建筑,才能让当代中式建筑在新潮流、新经济社会中越走越远。

3.5利于生态文化的建设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提倡生态建筑也是我国建筑行业重要的发展方向。为什么说当代中式建筑的推广有利于生态文化的建设,首先从新中式建筑的材料上说,传统建筑大量使用木材,导致大量的树木被砍伐,水土流失,破坏了生态平衡。而当代建筑已经用混凝土取代了传统的木材,混凝土使用灵活方便并且也可以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其次是对于人类来说,我国一直是一个重视人文发展的国家,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才能创造人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人类已经严重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所以在当代中式建筑过程中,要坚持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共同创造一个绿色、环保、健康的居住环境。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当代的建筑风格丰富多彩、多元并存,传统建筑的复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虽然我国一直推崇当代中式建筑风格,但是这个毕竟不能成为主流,文化的进步和发展需要接受新鲜的血液。中国的当代建筑事业的繁荣发展不能仅局限我国本土,而是应该纳入全球现代建筑体系中才能更加精确地找到发展方向和定位。而中国是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非常雄厚的文化底蕴,我国对待文化发展并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在创新中寻求发展的机遇,虽然是面临着各种挑战和质疑,但是同时也是机遇。当代传统建筑从选址、材料、装修、设计风格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希望结合了当代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建筑技术,可以设计出符合当代生活需求和审美新的新中式建筑。并且还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丰富人们的文化内涵,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认可。通过对传统建筑文化的解读,致力于将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的“灵魂”保留下来,以当代人的生活需求和审美创造一个富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新领域。

作者:杨玉堂 单位:枣庄市台儿庄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中式建筑理念设计篇2

1概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地不断提升,大、中城市人口剧增,城市交通拥堵、公共服务供需不平衡、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城市“病”也随之凸显。与此同时,在城市规划设计方面,也存在着许多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全然不顾所在地的气候特点、环境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习俗等因素的影响,一味的“贪大求新求洋”,有的甚至直接照搬外国的东西……,这样的现象最终导致许多城市、建筑以光怪陆离的“现代建筑”构成了“千城一面”的窘态,使得城市、建筑失去了它本应有的历史文脉和肌理,失去了气质和特色,失去了文化和灵魂……

2倡导新中式建筑风格的目的及意义

中国建筑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应对“全球化”“现代化”浪潮的冲击,如何展现出自己的特色,笔者认为,毛泽东主席在《书信选集•致陆定一》中“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方针,给出了言简意赅的原则。一方面是借鉴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学,特别是西方近代先进的技术、材料、结构、施工、功能和艺术表现等方面。另一方面是对本土历史文化传统中的精萃要继承和创新。文化是建筑之“魂”,建筑形式的精神要意在于优秀的文化传统,并且科学地融入时代的特色。因此,探寻中国建筑的“本土意识”是大势所趋,这其中逐渐孕育出的含蓄秀美、秀外慧中的新中式建筑风格便是积极有效的探索。

3新中式建筑风格的形成需要对中国传统建筑重新认识

新中式建筑风格也可称作现代中式风格。它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现代元素的有机结合,是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合理继承与发展。许多人一谈起“中国传统建筑”,势必马上会想到“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等级观念影响下的宫殿、都城规划、中轴对称的院落式布局下的群体建筑组合。细微处,更会联想到以木结构(井干式、穿斗式、抬梁式)为主,以砖、瓦、石为辅构建起来的由上(屋顶)、中(柱子,门窗和墙面)、下(基座)三部分组成的皇家宫殿,寺庙殿堂,宅居厅室,陵寝墓葬及园林建筑等等。但是,在我们当下许多国人的眼中,那些曾经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和创造才能,形象地表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的坡屋顶、屋架、飞檐、斗拱、彩绘、雕饰、唐宋家具、明清窗棂、布艺床品等等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独特技艺和文化特征似乎已经变成“昨日黄花”,已经不能与当下现代人快速高效的生活节奏以及表现自我、突出自我的鲜明和独特的个性追求相适应,也不认同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复杂繁琐”以及适应“现代化”建筑功能上所表现的“缺陷”。记得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其意在于强调尊重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因为世界本身是由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组成的,世界的本质就是多样化,而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先尊重自己的文化,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其文化才能在世界上获取生存的权利,这样的世界也才能称其为世界。但民族文化也不是封闭的,保持民族文化也并不意味着闭关锁国、墨守成规。民族文化应是开放的、兼收并蓄的。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积淀的丰富而博大精深的民族先进文化内涵得以长盛不衰、推陈出新、历经磨砺、不断繁荣的动力源泉。

4新中式建筑风格的表现形式要素尝试和探索

如何更好地把现代生活方式下的功能要求、现代的建筑技术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建筑、人与自然“天人合一”审美情趣以及具有丰富内涵和秩序的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处理相互融合,使得中式建筑元素和现代建筑手法协调统一,在沿袭中国传统建筑精粹的同时,注重对现代生活价值的精雕细刻,进而体现出中式建筑特有的神韵。目前,新中式建筑风格从大的归类上可以分为北方合院派和南方园林派。其成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南北方不同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经长时期的积淀、发展和反复融合,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特性。北方合院派以北方传统的“四合院”风格为模板,建筑规划布局多以南北纵轴形成对称性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体系为其基本特征,形成以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社区地域为平面的社会网络系统,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符合人的心理、保持传统文化和邻里融洽关系的居住环境。而我国古代江南一带河网纵横、星罗棋布,南方园林派多采用依水而建、前街后河、枕河而眠、因河设市、夹岸为街、水陆两宜的平行模式规划布局的传统特征。虽然现今由于受到具体地块位置、环境的限制,但南方的许多居住区内部规划仍常常水景点缀、连接成网,其意在反映小桥人家的玲珑闲适和清朴秀丽的民风民俗。如何能做到中国传统建筑在功能上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在设计手法上与现代建筑相结合,使得新中式建筑风格既能继承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又能富于时代的气息,使得使用功能与当地的气候特征、形象展示需求等形成契合,进而做到“形式与功能的统一”。笔者认为,关键是把握好继承与创新这二者之间的“度”,重点应放在“创新”上才能有所“突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以及探索。

4.1规划布局

中国的传统建筑的规划布局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用当今的视角来看,普遍存在不节能、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从曾经许多成功的新中式建筑群的开发案例来看,大多是以高档别墅区和低密度住宅区的开发模式为主。对于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城市化进程仍处于发展快速期的历史阶段,“节能、节地”是各级政府和开发商合理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大量性的新中式建筑的规划布局必须在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的建筑思想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比如,在传统的“街巷市布局、庭院式空间”的组合模式中有机地结合地形、地势采用环形、曲尺形或其他几何形状的道路将地块划分成大小不等组团,其间低层、多层、高层建筑相互错落有致的布局,不仅提高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且有效组织了建筑通风、优化了建筑采光效果,进而为营造更多具有高低错落、庭院深深、步移景异、曲径通幽的新中式风格建筑的“气韵”创造条件。

4.2平面功能

现代家庭的人口构成、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等都较传统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比之下,中国传统建筑(尤其是居住建筑)在功能布置上往往显得不够紧凑。因此,新中式建筑的平面功能不仅需要重视功能分区和流线的组织,而且应当更好地适应当前不同地域的人们对使用空间的现代化需求和现代人的独立个性需求,创造私密性、舒适性的空间感受。

4.3建筑审美

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曾说:“建筑,这是最高的艺术,它达到了柏拉图式的崇高、数学的规律、哲学的思想、由动情的协调产生的和谐之感。这才是建筑的目的。”中国传统建筑作为华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和内涵。其背后的审美标准也具有复杂性和多重性,是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宗教、民俗的综合体现。作为新中式建筑一方面应当摒弃那些在封建等级制度下曾带给中国传统建筑的“沉重、压抑、刻板”的印迹,另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所倡导的“天、地、人”的浑然一体,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天人合一”,讲究环境的平和与建筑的含蓄。新中式建筑在具体的设计手法上可以大胆地简化中国传统建筑繁琐的装饰和复杂的线脚,采用简洁、明朗的线条构图概括中国传统建筑符号,重点在建筑的大门入口、檐部、屋顶、山墙、阳台栏杆、门窗窗棂等部位采用中式传统风格图案的木雕、砖雕、石雕等局部装饰,以增强建筑的识别性,烘托中式建筑的形与神,展示中国传统艺术的永恒美感。在色彩方面,笔者认为色彩选用应结合所处地域的自然光环境的特点和历史文脉,并与人文色彩、现状建筑色彩和市民色彩意象中寻找交集。结合不同的地域,建议选用能代表华夏文明的“国色”,中式建筑色彩可归结为“白、黑、灰、青、棕、绿、红”七种类型,即“墙面白、瓦黛黑、地面灰、石板青、门窗棕、草木绿、花卉红”,它涵盖了建筑主体、建筑细部以及建筑景观的基本色调。在实际运用中,以中国国画技法“重黑留白”为基本设计手法,营造“粉墙黛瓦”的建筑基色色调,从最基本的建筑形体上表现建筑中式风格的韵律。再以灰、青、棕三色进行细部装饰设计,以绿、红渲染景观气氛,从而达到色彩、意境、韵味契合中式传统建筑风格的神韵。

4.4建筑材料

中国传统建筑结合所处地域大多采用青砖灰瓦、砂石、土、灰、木材、竹材等传统的建筑材料构建。这些建筑材料大都直接取材于自然,更能够展现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赋予建筑更深层次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但这些传统建筑材料的力学强度、构件尺度、防火、耐腐蚀性能等方面客观上存在难以适应现代建筑对更大、更高、更复杂的功能空间以及对节能环保等的需求。因此,新中式建筑必须运用现代材料和科学技术手段,将传统的砖、瓦、木、竹等建筑材料和现代的水泥、玻璃和金属等新型建筑材料结合起来,将传统建筑材料与现代化的新型工艺结合起来,通过这种结合,更能彰显出不同材料的文化特色,不但能展现出现代建筑的特征,而且也能赋予建筑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展现出中国特有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

4.5建筑环境

中国古人喜爱山林风水,崇尚自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观念。而这一思想恰与现代人向往“回归大自然”的理念相暗合。由此可见,重山林风水、“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传统思想必将在新中式建筑设计中得以延续、发展。在具体的设计手法上,一定要重视院落空间的营造和建筑室内外空间的相穿插和渗透,使得半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的景观形成交流、互动。例如将建筑的前庭或后院与公共绿地的景观形成相互的渗透和穿插。借助中国古代造园的手法,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园路,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来划分景区和空间,采用“借景”的艺术手法突破空间的局限,把庭院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庭院或室内空间中来。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造景仿照自然山水,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建如诗如画的景致。要在一个不大的环境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以达到虽身居城市但仍可坐享山林之趣的目的,实现大自然的回归。

5结语

在笔者看来,建筑艺术不仅是表面化的符号,更多的内涵在文化中,包括对生活方式、对价值观、对社会、对家庭、对空间的理解等。我们要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继承下来,用新的建筑技术、新的建筑材料、新的建筑语汇把它重新“解构和重组”,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赋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一种新的建筑形式,这个就是我们的新中式。

作者:杨剑 单位:山西省建筑标准设计研究

中式建筑理念设计篇3

一、新中式风格的演变

新中式风格自然而然,温文尔雅,其背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巧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语境表达,也是不同地域文化的集合。新中式风格的演变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978年,当时的许多公共建筑、政府项目和中国驻外使馆呈现了那个时期的新中式风貌;第二阶段是1978—2000年,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出现了许多新中式风格的商业建筑;第三阶段是2000—2015年,更多的住宅建筑呈现出新中式风格;第四阶段是2015年至今,以传承优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具有人文情怀的新中式风格出现了。

二、新中式风格在当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空间建构美学、场所与所在地精神、环保节能可持续等都是如今设计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当下,建筑空间中越来越多地借鉴和引用中式传统建筑元素,用以体现中华文化的地域性、历史性和文化性,以此来唤醒民族记忆,产生文化认同感。

(一)大理归心酒店

位于云南省大理市环海西路的归心酒店由老房子改造,设计师祝强在让整体建筑保持白族特有的单排结构的同时又增加了二层阶梯式宽敞露台。景观玻璃顶循环系统水池巧妙地将云南高原的日照强光隔离,置身于水池下方的大厅时会产生仿佛徜徉于水下的梦幻视觉效果;水池上方随光影变换,将远处的云朵、山脉、洱海等景致倒映在水面上,形成天空之镜般的奇妙景像。整个建筑与自然景观相融,前有名潭,背倚苍山。穿过百年实木大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酒店大厅,以暖色木料为主基调,搭配素色水磨石地面,墙面多以刷白、做旧等处理,与玻璃顶循环水池、四周的灰色条形铝合金门窗相得益彰,韵致高雅,从容悠然,既有静谧之怡情,又有安然与祥和。大厅设有茶道展示。与其说“归心”是一处商业活动空间,不如说它是设计师寻求的一种生活方式:寂、廉、美、和、敬。以礼教之,以茶养之,洁净淡泊,朴实自然。归心酒店基于环境友好和保护匮乏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表达了设计师对新中式风格的态度:作品应立足于时代,并且让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

(二)杭州湖畔大学

湖畔大学在改造前是杭州西湖旁的一个精英会所,随着还湖于民政策的提出,它不再是私人会所,而是求学的地方。求学之路是净化心灵的过程,应该秉承无知的谦逊姿态,在其中求得真知。同时,在求学过程中要自我否定、自我反省、自我提升。设计师朱晓鸣以最精准的定位来设计空间,习得知识的地方不需要任何花哨,简朴便是极佳选择。朱晓鸣将传统道家思想中的“无知”“无极”“无形”引入空间设计,让人们对新中式风格有更深的感触。设计师将“无知”作为求学者进入的第一个空间的名称。爬山易,登顶难,求学之路也是如此,求知者需要修心,只有秉持着“无知”的虔诚之心才能学有所得。第二个空间为“无极”,这是主要的学习交流场所。“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设计师在空间布局中融入了“无极”的理念,无棱角的陶瓷器皿、轻灵写意的山水画与圆形灯罩散发的淡淡光晕无不营造出宁静安然的氛围。在求学的空间里,知识的累积绝非简单的堆叠,坚定、求真的心态更是弥足珍贵。第三个空间为“无形”。“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设计师从摆件的选择到空间的设计与陈列,既无东方色彩,亦无西方元素,而是把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引进,赋予新中式风格更多的思考。

(三)黄山泊舍酒店

泊舍酒店位于黄山市屯溪滨江东路新安江延伸段古村落内,属于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工程项目。设计师朱晓鸣将其打造为前后两幢独立的徽式四合院,前庭后院比邻而居,白墙黛瓦搭配徽派建筑特有的飞檐画栋,安然享受着新安江畔如诗如画之景。在空间设计上,设计师保留了老建筑的雕梁、斗拱和砖石,通过当代的设计语言,赋予了这座古老观厅新的生命,演绎出徽州文化从容、精致、悠然的一面。后院独立的两层小四合院是客房区,在保证隐私性的基础上配以休憩的庭院,开阔的视野,静雅的阁楼,可临窗观景,也可禅坐品茗。后院共计客房15间,每间客房根据徽剧角色命名,又根据角色的性格衍生出15种设计风格。客房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也具有连贯性,砖、石、木统一而略有变化,将徽派文化和徽派建筑的韵味充分展现出来。中庭天井主要承担采光功能,阳光自天井倾泻下来,透过空中的水纹,洒下斑驳的光影。开放式用餐区正好位于天井下方,一天四时光影不同,从清晨正午到黄昏日暮,每一餐的人间烟火都融入这虚实相接的光影变换。“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泊舍酒店通过新中式风格全新绽放,以徽派文化唤起人们对东方精神的向往与追求。

(四)杭州木守西溪酒店

西溪比西湖野放,比苏州园林开阔,疏朗简单中有真淳隐逸之气:夏天深碧如玉,风竹万千;秋天灰黄萧索,宜配瘦月;冬天干涸凝固,雪落成墨;到了春天,它又慢慢化开成为人们面前的眼儿媚。设计师张晓晓顺应湿地四季轮回的自然语言设计出木守西溪酒店。水是西溪的诗魂,围绕这片水的植物便是它的装饰,设计师几乎全数保留酒店内的原生植物和水道,只清理了一些低矮的灌木与杂草,以更好地展现那些线条疏朗、遒劲的乔木。“众香园里梅著,环抱群山借舟路”,设计师用一根水平线压低建筑,以几何感十足的半隐式大门提示从甬道进入的客人这里有一家酒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墙、廊引导视线的一片东方意象浓厚的水庭园,琴台与柿子树静立中央,真实与倒影静默诉语。水庭园左侧连廊的铁柱栏在正午的艳阳下将影子斜斜地映在墙上,这正是古人所说的月影移墙、长日留痕的意境;水庭园右侧一隅则留出一个观景平台,为的是观赏八月十五那晚出现在正东方的秋月,与红艳的火柿相配,正应了诗僧大善那句“黄橙红柿紫菱角,不羡人间万户侯”。

(五)长沙市图书馆

西滨湘江,北临浏阳河,长沙市的“第三文化空间”———长沙市图书馆的空间设计处处撷取中式元素,浓郁的文化底蕴氤氲于每个角落。在图书馆大堂,设计师王胜杰以“湖湘名人”为设计线索,试图重新唤醒那些逐渐被遗忘的城市历史记忆。名人墙前的展示书架是从中国毛笔中抽象出概念,以不同角度和曲线各异的毛笔形态为原型设计出的。报告厅内外以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艺术“折纸”为主要元素,凝练为简洁明快的线条,辅之以光影交错。“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设计师在儿童区将阴阳平衡的概念融入实体构造,而非直接将阴阳、八卦这些符号简单呈现,这是因为新中式风格不是中式元素的简单堆砌,而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富有东方意韵的空间设计,让传统艺术在当代得到适合的演绎与展现。

(六)上海皖宴餐厅

“皖”代表安徽,徽州山水秀丽,气候宜人,拥有淳朴的民俗生态环境。设计师陈林崇尚“天人合一”,讲究人与自然相互交融。建筑室内室外相互渗透,通过对安徽历史或当地惯用的符号有意识地提炼、加工、抽象、变形、简化和重新组合,让繁复的“雕梁画栋”图形化,并且将安徽建筑的色泽、体量、架构和造型都与自然环境保持一致,设计出新的装饰构造形式,使记忆中的菜肴与淡淡的乡土人情融为一体。

(七)台湾水里晶都会馆

西方用科技践行了极简主义,东方老庄、禅宗的精神则道尽空灵。设计师何武贤强调设计要“东学为体,西学为用”,以简约的西方形式展现东方的人文与哲学精神。位于台湾南投县水里乡的水里晶都会馆是一个将水晶工艺品事业与家乡闲置空间结合而成的会馆空间,占地约六百平方米,一部分为旧屋再生,另一部分为新建空间。建筑以中国式禅风空间概念为主轴,具有简约、朴拙的风格,以原木、茅草、熏竹等自然建材融入光、水、植栽,并以铁件的粗实与水晶的晶莹材质对比为关节构件装饰,展现自然与细部的对话,处处体现出休憩生活的禅味与“即景会心”的拈花微笑之悦。

(八)无锡吴月雅境

竹子有着浓厚的东方意境,文雅又有气节。设计师何宗宪先生以“竹”引入无锡吴月雅境的空间设计,将竹子与装修材料混为一体:空气顺着两排格栅自由地流动,又有一点竹径通幽之意,于轻描淡写之中将静谧闲适的空间浸染在竹的柔和雅韵之中。室内清雅、竹香淡然,虽不见竹林砚台,不在深山溪畔,却有“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的微妙之感。竹制品易加工,是江南民间最常见的生活器皿,它所体现的是一种生活、一种情感、一种朴素的记忆。

三、结语

凝固的完美只是瞬间,变化的当下才是永恒。在提倡本土设计和地域性设计的今天,新中式风格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特征,以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和中国传统美学价值为追求,让当代的建筑空间表现出丰富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关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世世承载。中式元素既可以是中式建筑构件、中式装饰纹样、中式传统配色等显性表达,也可以是设计时所运用的中式设计思想与文化内涵。当我们愈发想用中国文化去发声,去获得更多的民族自我认同的同时,我们也愈发明白,必须用当下的时态去演绎,才能创造出符合这个时代的文化表现。

参考文献:

[1]殷智贤.设计的修养[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9.

[2]扈秀丽,胡艳力,戚麟.话锋:新中式的演进[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9.

[3]任菲,苏末,朱静洋.新中式家居设计与软装搭配[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9.

作者:尹欣一 单位:辽东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