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传统建筑生态设计优势探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传统建筑生态设计优势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传统建筑生态设计优势探讨

本文作者:朱雯 单位:武汉商业服务学院

生态建筑产生的节能减排效果,就为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生态建筑减少了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使建筑由高能耗向低能耗方式转化。提高了能源使用率,摆脱了对化石能源的过分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给自足。生态建筑是为使用者提供更加健康的生活环境,最终实现人与建筑,人与自然,自然与建筑三者和谐共生的目的与意义。

对于生态建筑,最新的观点已经不仅仅是新兴科技支撑下的建筑场所,环保、节能等等公认的“生态属性”已经远远不够。虽然目前对生态建筑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目前来说生态建筑应该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在如今的生态建筑中,有许多很好的案例,如:清华大学设计中心(伍威权楼),深圳建科大楼,重庆学府生态园(学府大道69号)的建筑设计,都是对传统生态建筑的革新应用,它们都很好的体现了现代生态建筑的时代特征。

现代生态建筑在实用性上是具有巨大潜力的。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各种节能设计在生态建筑中的运用可以看出节能型设计具有巨大的实用价值。比如英国伦敦贝丁顿零碳社区,其房间的屋顶,装有22个五颜六色并且可以自由转动的“风帽”,将新鲜的空气输入到每个房间,同时带走屋内废气。南面的房间装有保温系统,在白天充分吸收热量,晚上就转化为室内热能用以保暖,能源完全实现自给自足。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对使用者来说更是减少了生活的开支。当然,这种具有较高实用性的生态建筑还需要一个有效的推广,只有让越来越多的人来使用节能设计才能更好的体现现代生态建筑的实用价值。

传统建筑生态设计的优势

现今,生态建筑的建造成本往往高于非环保型建筑的成本。湾布莱恩公园大厦作为纽约环保摩天大楼的代表,其建造成本比传统摩天大楼高出5%,大约6000万美金。但是在长期运营过程中在空调、照明、取暖、人力等方面的消耗过程中,湾布莱恩公园大厦每年可以节约400万美金。从长远的维护运行成本来考虑,这种运用最高新技术来实现节能减排,是一种十分客观可行的方法。但是往往高新技术意味着高成本,这也成为了生态建筑推广的一大阻碍。而应用传统建筑中的生态设计思想理论则可以适当的节约建筑的建设成本,包括建造前的设计费用,建造中的材料及施工费用以及完工投入使用后的各项维护费用等。

设计与建造技术是制约影响建筑的一大关键,特别是生态建筑。需要运用到很多的高新技术,但这些往往也成为其发展的制约因素。技术条件是不断进步的,因此我们不能把思维局限于只是依靠高新技术来完成节能环保。应该开拓思路,思考一种更好、更合理的方式来实现节能环保。通过对传统建筑中各项理论的研究,发现其生态建设理论技术可以运用到现代化建筑中,达到节能环保的相应效果。即从相对上来说解决了生态建筑的设计技术中的部分问题。

传统建筑形式的生态运用

我国传统建筑建造选址时,严格遵循着“负阴而抱阳,背山面水”等风水理论,简单来讲,就是建筑物的选址最好背北向南,即坐北朝南,能够争取充足的阳光。古人用“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来概括风水观念中选择宅、村、城镇基址的基本原则和格局,使建筑能在夏季会有比较好的通风,也能在冬季减小冷空气的影响。虽然传统的选址思想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但是,在高密度的建筑中却难以实现。因为在目前这个密集开发的环境里,难以找到合适的自然山水,那么必须在该生态思想上进行再运用。例如,现在的住宅小区中,既有多层建筑又有高层建筑,此时建筑师可以灵活的布置各栋建筑的位置,以高层建筑作为多层建筑的“山”。同样可以达到“负阴抱阳”的效果[1]。此外,建筑的选址应注意当地的气候条件。例如,东南地区的建筑选址要考虑通风、防潮;北方地区主要考虑保暖;而西北地区要防风防沙;高原地区要尽量防止日照。

相比较普通生态建筑,传统建筑生态思想除了选址值得借鉴,在空间处理思想上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例如外廊、天井、冷巷等,都具有调节温度,保温隔热的性能。外廊空间是人们适应气候的手段之一,在我国南北地区的建筑空间中都有广泛的使用。在北方,由于降雨降雪量比较大,廊下空间既可以在雨雪天供人行走,躲避风沙,又可在天晴供人休憩小坐,观赏院内景致。而在南方地区,外廊解决的问题不仅仅是遮雨的作用,它更是具有引导通风、遮蔽阳光的功能。有了这段遮挡,夏天太阳的入射角大时,它可以遮挡阳光进入室内,保持室内的凉爽。冬天太阳入射角小,外廊无法遮挡,让阳光射入室内,让住户在屋内就能享受阳光。此外,外廊作为室内与室外的缓冲空间时,由于廊的空气温度与外界空气温度形成反差,从而形成风的流动。这就是在不利用任何生物能源的情况下调节两季的室温。天井作为传统建筑中的生态特色空间,在我国南方地区尤为多见。一般呈桶状,坐地朝天,开口朝上,是整个建筑的核心和枢纽空间,连通建筑与外界,风水学上常称之为“藏风聚气”,对建筑的通风和采光有很好的帮助。天井内立面的气候梯度导致井内与外界的温度有个过渡,创造在任何恶劣气候条件下,各季节都比较舒适的室温。例如,清华大学设计中心楼(伍威权楼)的中庭天井空间,冬天,在“温室效应”的作用下,中庭空间是一个全封闭的大暖房。过渡季节,它是一个开敞空间,室内和室外保持良好的空气流通,有效的改善了工作室的小环境。在夏天,中庭南窗的百叶遮阳板系统能有效的遮蔽直射阳光,使中庭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凉棚[2],有效抵御及缓解外部气候的影响,提供给使用者更舒适的工作和居住环境。冷巷是由建筑与建筑之间排列组合而形成的较窄的巷道空间,又或是建筑自身的一侧留出的小廊道。由于冷巷的截面面积较小,两侧又是相邻两屋之间的外墙,所以受太阳照射的时间短、面积小、空气湿度也低,当巷道的一侧有建筑形成阴影区,巷道内就会形成温度差,形成热压通风[3],降低巷内的温度。如王受之先生规划的万科第五园,大胆地提出了民居“冷”的特点,通过九条冷巷,将阳光挡在外面,感受阴凉,达到通风、导风和带走水汽、降低墙体温度的效果,既强调幽的意境,又让人可以自由的穿梭,有效降低了能耗,提高了居住的舒适度。

在传统建筑代表中,对材料的选取也讲求生态性。黄土高原的窑洞建筑,北方地区的砖木建筑,云南的吊脚楼,这些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都是采集运输便利的材料,选择当地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作为建筑和营造环境的原料和装饰元素。并且,结构或围护材料也具有较高的隔热保温作用,使室外对室内的影响较小,保证了室内相对稳定的环境。随着城市面积的扩大,森林资源的过度砍伐,再使用这些材料是对环境的破坏,但是建筑师们仍然可以延续其中的某些选材方法。首先,尽量就地取材,减少在运输过程中的能耗和花费。其次,选择生产及运作时耗能比较低的材料,减少材料生产以及使用时的能耗。再次,使用具有功能较强的材料。总之就当前而言,市场上还是有很多既廉价又优质的生态性建材可供选择的。

结语

目前,从事生态建筑设计的设计师们,总不免存在“一方要图环保,一方又要节约能源、材料”的冲突,但这种种冲突不是不可调和的,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已经使人们日益认识到:传统建筑具有节能、环保、施工简单的诸多优点,又和大自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符合了现代生态建筑的要求,的确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传统建筑中的生态理念,非但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阻碍,恰恰是避免诸如环境恶化、居住环境非人性化、建筑资源浪费等弊端所必须借鉴的。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