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居建筑中佛教的影响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本文作者:张文明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在傣族人民心目中,垄林是傣族神圣的空间,象征着祖先灵魂居住的天国,其中的一切动植物、土地水源等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任何人不得进入垄林砍伐、采集、狩猎,即使是枯了干了的树叶、熟了落在地上的果子也不能拣。村寨每年以牛、猪作祭品,定期为垄林祭祀。一般选择垄林中央的一棵大树下,搭起长方形的木架,用奇形怪状的石头和树根支在上面,宣告“寨神”的诞生。这片森林被命名为“垄林”。傣族的先民将“寨神”视为全村的保护神,傣语称之“丢拉曼”。寨神的居所就是寨心,傣语为“宰曼”。寨心一般位于村寨或者城的中央,傣族的祖先把石头围在寨子中央,周围插上十根木桩,立为寨心。寨心是村寨的灵魂,它维系着村寨的存在,保佑着村寨的平安。故此,傣族民间有“寨心不烂,寨子不散”之说。寨心的形态并不是固定的,有的用木头,有的用水泥浇筑而成,其中以围以木栅的大石最为常见。
傣族村寨一般不设寨墙,门的作用也是象征性的。寨门一般按东西南北各设四道,并沿着寨门四周加以草绳围合,其实是人们感官加以限定的村寨领域空间,形成虚拟的寨墙。傣族的寨门大都很简陋,上面设有木刀、咒物等,意在阻止鬼怪入侵,同时保佑出入村寨的村民平安。现今,寨门大都已经不存在了,它以路边的大树代替作为象征。在傣族看来,寨门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神灵,而且每道寨门都赋予了一定的宗教性意义。
傣族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其民居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反映出傣族文化的宗教性。西双版纳全民信仰小乘佛教,属南传上座部佛教。佛教传入西双版纳已有千余年历史,在16世纪后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根据不完全材料统计,历史上西双版纳的佛寺最多时达到1200多座,几乎是一村一寺。及至近代,仍形成逢村即有寺的局面。佛教对傣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有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是宗教,另一方面是寨民的教育和精神中心。按传统习俗,傣族男子在儿童时就得出家为僧,在寺庙中学习文化知识,一段时间后可以还俗回家或在寺庙中从事佛教工作。男子若没有入寺当过僧人,就会被人看不起,甚至无权结婚成家。佛教对村寨布局和建筑形式也有着较大的影响。在村寨布局上,佛寺往往位于村寨较高的山坡上,或附近林间空地及村寨主要入口处,即多是村寨中位置显眼及景色最佳处。在建筑形式安排上,傣族文化的宗教性特征主要通过寺庙佛塔等宗教建筑以及对民居建筑形制的限定得到反映。
西双版纳傣族佛寺建筑,以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筑为主。佛寺大多成方形,坐西朝东,屋顶坡面由三层相叠而成,中堂较高,东西两侧递减,交错起落。屋顶使用长方形片瓦,瓦尾钩在平行的竹制横椽之上。屋顶正脊及檐面之间的戗脊,用石灰抹平,上面排列各种瓦饰。正脊上的瓦饰呈火焰状,戗脊首端大多竖有凤的形象,风格独特。各佛寺佛殿内部由佛座、僧座和经书台三部分组成。佛座上塑的释迦牟尼像,大多是坐像,佛祖的耳朵奇特,又大又宽,成“<”形。身材瘦小,眉清目秀,双手扶膝,流露出一种神秘的气氛,使人产生对傣族历史追溯的好奇心。在西双版纳的南传佛寺中,还有一种与佛殿外观相似、体量略小的建筑—戒庭,是高级僧侣们定期讲义及新人受戒的专用场所。它是佛寺中最为神圣的地方,按傣族传统,戒庭不许妇女进入。戒庭平面呈方形或矩形,设有1.5~2米的高台基,内部设有佛台或什么都不设,外部装修华丽。
西双版纳佛塔有寺内建塔、寺外建塔或独立建塔几种形式。在南传佛教中,佛塔备受教徒崇拜,“赕”塔仪式十分隆重。“赕”是南传佛教的专用名词,是傣族所有敬佛活动的总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包括拜佛、祭献供品、听佛爷讲经等。从为佛寺、和尚“作赕”到为村落、民众做善事,从宗教到俗世,“赕”的思想贯穿了傣族全部的社会生活。西双版纳的佛塔造型也大都纤巧柔美,与寺庙和竹楼的线条和造型相得益彰。
为了表现对佛寺的尊崇,西双版纳傣族的房屋建筑和内部结构在封建社会都有限定。比如:只有勐、翁级贵族的住房及佛寺建筑才能用石礅垫柱,而平民百姓、村寨头人及非贵族出身的勐级议事庭官员也只能将柱子插在土里,不能垫石礅。只有一定级别的贵族住房和寺庙才可盖瓦,而平民百姓及非贵族出身的头人、富户的住房只能草排覆顶。同样,只有召片领、召勐的住房及佛寺可以在板壁、墙壁上绘制壁画、浮雕,即使是贵族望户、达官显贵之家也不能在住房内雕刻花纹、绘制壁画。
综上所述,在西双版纳,两种宗教信仰在傣家村寨的空间布局和民居建筑形式等方面相互影响、交相辉映,营造出不同宗教文化融合的独特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