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传统围屋布局特征及其启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本文作者:任乃鑫、余晋、杨晔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栗园围内所有房屋的排布都是依照风水原理而规划布局,因此又得名“八卦围”。围的外墙全部采用毛石精工砌造而成,按八卦演化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均建有围门,但并非严格按照方位而命名。西面宽广的墙体上则没有辟门。究其原因是在围外东南面有一条自东往西方向流淌的小河(即濂江),如果在西面开门的话,不利于村民固守财气(意为村民的财气会随流而去)。故而在东面迎流方向开设两门,以利于财源进村。围的四周共建有12座炮楼,每座炮楼的墙身上都开凿有固定数量的炮口用以防卫(见图2)。除此之外,在从南门—西门—北门这段围墙外部,还特意设置了一整块2m多宽的护墙区域以及一条紧邻的2m宽的人工河用以护围。在栗园围的“一祠三厅”东侧,依照阴阳建有八八六十四条小巷,这些八卦巷以纪缙祖祠为中心,反映八卦的原理,有生门也有死门,在古代能够防御土匪或者盗贼。虽然围内巷道狭窄,但是能够满足古代建筑的采光要求(见图3)。虽然建于古代,但是仍能够满足现代人的大部分要求,实属罕见和奇特[3]。
笔者研究发现,我国传统的风水理论始终贯穿在赣南客家围屋建筑的环境基址选择与规划设计之中,栗园围也毫无例外地将这一指导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风水即是研究天、地与人的关系———以生存环境、住房条件的优劣,显示出一个人身份的贵贱。唯有先摒弃掉风水理论中迷信玄幻的部分,继而用自然科学的理解方式将其运用在现代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过程中,才能营造出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当地的地域文化的现代居住区。栗园围的平面布局手法亦着重体现了风水理论中所强调的“气”,不论局之大小,要精心营造“气场”。气者“遇风而散,遇水而收,遇林而藏”三要则要贯穿规划之始终。现代居住区的中心空间、邻里、院落都要围绕着“气场”进行营造。中心休闲空间着眼于水、灌木、乔木、草坪、步行小路;邻里中心立足于灌木、乔木、草坪;院落中心是宅前的一个小天地,“气场”的营造不能忽略。除乔木、草地外,还应配置石质桌、椅、凳,给住户提供一个交流、孩提嬉戏的场所。把“气”收住、藏稳,才是规划的首选。道路如水渠,车流如水流。居住区、小区的道路交汇处也是最易结穴的地方。干道虽做到了通畅,但相对而言,车流是搅动“气场”的祸根,故住宅建筑应尽量不在干道处安置。次干道及宅前路宜窄不宜宽,宽则走“气”。当然,条件允许的话,人车分流最佳。简而言之,要想藏住“气”,就得种树植草;要想收“气”,就得抱水(无水则挖塘造水),不让“气”散走;要想求吉,路则宜曲不宜直,宜窄不宜宽。这样才能使“场”阴阳调和,四时皆吉。倘若能够将传统风水所蕴含的住宅文化与现代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相结合,使得这一古老的理论焕发出新的生机,必将对创造具有和谐的人居环境的居住区作出重大贡献[5]。
赣南客家围屋的平面布局特点主要为围合式、向心式和轴线式。这些设计原理与当前居住区的平面布局手法有许多共同点。而栗园围作为赣南客家传统围屋中村围的代表,追溯其平面肌理对于现代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指示作用。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中主要分为片块式、轴线式、向心式、围合式、集约式、隐喻式、综合式等布局形式,而栗园围内的建筑布局及其中的环境设置,自然与“围合式”设计手法不谋而合。通过前文对其平面肌理产生缘由的解析和带来的主观感受的描述,可以发现这种规划手法对于现代居住区的设计理念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在生态文明时代,居住区已然成为一个自成体系的独立个体区域,它是其内居民休息、活动的栖居地,必须使人们的心理加之生理都能够得到满足。而现代居住区的开发建设,为达到给居民营造具有人文关怀的外部环境的初衷,居住区中的环境设计推崇个性化的趋势越发突出。近年所涌现出的许多大规模的主题性居住园区正是这种潮流的体现,它们总是以大面积的绿化场地、独具一格的个性特征为主要卖点,其市场定位已经从纯粹的建筑物质环境的提升转向创造场所精神和居住感受等更加主观性的追求上[6]。在这些形式各异的主题性居住区中,以“围合式”的布局模式,作为主要规划设计手法而造就集中的大面积中心花园,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元素。“围合式”的布局形式具有以下不同于其他布局形式的特点和优势:(1)住宅基本依循用地范围的四周而排布,产生了随之形成的附属空间都以其间的主要空间为主导的形态,这样就使得塑造出来的空间不存在明显的方向性;(2)居住区的主入口可以根据环境状况设置在任意部位,其中心的主要空间相对来说占地较广,引导其余的附属空间,这样就得以通过形态的特异显示出其统领地位;(3)“围合式”布局能够造就广阔、层叠的绿化以及舒适、惬意的空间,通风、采光和视野感受均上升到了一定水准,可以更好地组织和丰富居民的邻里交往及生活活动等内容(见图6)[7]。从生态学的角度而言,“围合式”居住区的中心景观区域相对集中,并且有更为充裕的空间来模拟生态环境的自然构成元素,这直接影响着居住区内生态空间的构建;从景观轴线创造的角度而言,居住区中心花园的视线范围较为开阔,有更为充裕的空间包含众多的景观元素以架构出更为繁复的景观形态;从功能的角度而言,中心场地能够设置较大面积的运动健身设施和铺地空间,这也利于居民室外活动的开展;从人们心理感受的角度而言,身处于高密度的住宅群中,大空间的活动场地则让心灵有了得以自由呼吸的客观条件。这种通过外围住宅建筑围合而出的具有主导性的集中景观空间,由于占地较大、自然构成元素众多,通常都和公建设施和后勤服务等场所设置在一个区域内,从而架构出人居环境景观的亮点,成为居住区中室外活动空间的重要构成元素。综上可见,在人们所倡导和向往的生态文明时代,采用“围合式”的规划设计手法,带给居民的是一种返璞归真、别具一格的居住,生活,休闲感受,一如传统客家围屋所试图传达出的“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8]。
在居住区设计中,每一种平面布局形式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尤其是不同情况下其适用度也不尽相同。目前开发商所追求的利益最大化,往往与业主所期许的舒适度最大化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由此容积率就成为一项双方都不可忽视的经济指标。高密度的住宅项目意味着小区内的房子建得多,建筑密度相对较大,这样必定会带来高密度的居住人口,直接导致小区中业主的生活舒适度下降。而“围合式”的平面布局模式,其主旨是将大面积的中心花园及其公建设施集中地布置在居住区的中心主要位置,由此产生的后果恐怕是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下降。对于居住者来说,挑选一个舒适的人居生活空间相当于选择了一种内心所向往的生活模式;同样,对于房地产开发商而言,建造一个和谐的居住区也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市场操作行为,而应是试图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唯有先谨慎确定开发建设的产品之市场定位和目标客户,继而结合影响其经济利益的容积率等综合性技术指标考量,最终采取应运而生的规划设计方案,才能创造出达到其预期的开发目标的成功的建筑产品。因此,以采用“围合式”的规划设计手法为主的居住区,其适用的对象势必将会是相对来说更加追求生活品质的客户群体。能否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或许可以成为居住区最终是否取得成功的第一要素。
赣南客家传统围屋吸取了客家文化的精髓,承载并体现着客家人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在适应其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貌,具有极高的民族历史价值、民俗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通过对其中极具代表性的栗园围的平面布局形式的探析,可以从中提炼出对于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而言十分有益的元素,使其在传承中发展,进而创造出适应居住生活行为规律的,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此外,在现代建筑创作中得以从赣南客家围屋中汲取的精华元素绝不仅限于此,这还有待于设计师借以创造出更多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成功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