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园林建筑论文:佛寺园林的建筑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园林建筑论文:佛寺园林的建筑特征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园林建筑论文:佛寺园林的建筑特征

本文作者:张丹、田大方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佛寺园林根据所处位置不同主要分为城市型、山林型、综合型三类。北魏洛阳佛寺园林大多兴建于城中,以城市型佛寺园林居多。佛寺园林的主要特征如下:1)宗教性———是宗教的载体,核心功能就是为宗教服务。2)大量性———数量众多,分布广泛。3)公共性———面向大众开放。4)旅游性———把朝圣进香和游山玩水旅游观光结合起来。5)灵活性———选址自由,规模及形制大都不受限制。6)持续性———寿命较长,不断扩充规模,精化景观,持久开发,是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积淀。自佛教的传入及洛阳白马寺的兴建,洛阳佛教的历史拉开了序幕。后因北魏皇室笃信佛法,佛寺数量剧增,遍布全国。洛阳作为都城,佛寺建设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以及奢华精美尤为出众。佛寺的大量兴建,成为促使佛寺园林这一新的园林类型出现的客观条件。

北魏洛阳佛寺最多的成因是“舍宅为寺”。这部分佛寺的建筑格局与形式,受住宅原有格局与建筑特点的影响很深。私家的宅邸园林也顺其自然地成为佛寺园林的一部分,换言之,佛寺园林自产生伊始就深深的烙下私家园林的印记。在艺术表现上,不仅有佛教宣扬的清净避世思想,同样深含中国山水园林的自然美。

北魏洛阳佛寺园林的特点

北魏洛阳佛寺园林的数量在鼎盛时期大概有1300余座,但因年代久远,遗构稀少,现存或记录较为详细的仅69座,分布在城东的佛寺最多,为26座。北魏洛阳的里坊制度严格,所以城市型佛寺园林的分布必然受到里坊制度的影响与限制;另一方面,许多来自“舍宅为寺”的佛寺园林,因其旧制,也坐落于里坊之中。山林型佛寺园林及综合型佛寺园林,因分布于洛阳城外,所以不受里坊制度制约。

佛寺园林的选址是在满足佛寺建筑布局的前提下更多地考虑到自然以及社会因素[2]。洛阳佛寺园林的选址有两种方式:1)因袭旧址。先有宅,后有园,园是在宅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受原宅园环境的影响,佛寺的整体结构系统一般由宗教活动中心与周围园林景观两大板块所构成,佛寺园林实际是私宅园林经过改装后的园林形态。2)相地选址。“相地”对寺院的经营和佛寺园林的开发都非常重要,能为佛寺园林的营造提供理想的物质基础。一般说来,最理想的基本条件:一是交通方便,利于僧徒进城及香客朝拜往返;二是环境幽静,自然风光优美怡人,有利于僧人们的潜心修行。佛寺园林是一种空间艺术,园林景观与宗教空间互为映衬,布局至关重要。根据园林环境的形态,可以将北魏洛阳佛寺园林的布局归纳成三种情况:庭园式(寺园结合)、附园式(寺园分置)和风景式。前两种形态于魏晋时期形成并且传承下来,第三种形态于北魏初现,成为今后佛寺园林的三种固有形式。多数情况下,佛寺园林都可能同时运用这三种布局形态,丰富了佛寺园林的空间格局和艺术风格。

山水、建筑、植物、小品等要素也是佛寺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将这些要素有序地组织起来,就可以构成一个又一个富有情趣的园林空间,创造出园林意境之美。北魏洛阳佛寺园林开创了向自然山水园转化的过程。佛寺园林的山,大多顺应自然,极力保持和追求自然山体的脉络,注重建筑与山体的有机结合。佛寺园林的水,往往与宗教功能有机结合,如放生池。自佛教传入中原后,佛塔的形式与中国的楼阁建筑相结合,形成了中国木结构楼阁式的佛塔。以佛塔为主的佛寺,一般会以一座高大居中的佛塔为主体,其周围环绕方形广庭和回廊门殿。佛殿是寺庙供奉佛像的殿堂。舍宅为寺的风行,使得北魏洛阳的佛殿开始从外传宗教的形式向中国传统的木构架建筑转化。从布局上看,基本上采用了我国传统宅邸的多进庭院布局。为了利用原有房屋,多采取“以前厅为大殿,以后堂为佛堂”的形式。北魏洛阳佛寺数量众多,当时许多佛寺的建筑规模也比较大,房屋数量多,房屋的功能自然也具有多样化。供僧尼使用的房屋,主要有讲堂、禅房、僧房三类。

山林型佛寺园林地处山林,其植物配置有着天然的优势;而城市型佛寺园林更为注重本身的庭院绿化,在佛寺外围利用植物群落来障隐建筑物,形成幽静的佛寺园林环境。北魏的佛寺园林多位于城中里坊之内,不得不借助植物去营造环境[3]。如:栽植松、柏、银杏、榕树、花卉等富有画意的植物,增加观赏效果及情趣;种植菩提树、银杏、婆罗树等植物,烘托宗教意味。又如植物优化配置法:1)乔灌草花相结合,种类繁多,遍布宅院;2)已经能够考虑植物四时的季相变化,通过合理安排种植,使不同时令都有相应的花草树木供人欣赏。

北魏洛阳佛寺园林的艺术文化特色

北魏洛阳佛寺园林的布局艺术正处于转型期———院落型空间已经确定,但其内部组成要素及布局形式较为多样,大体可分为无塔型佛寺与有塔型佛寺两种。1)无塔型佛寺。以佛殿为主,基本上采用了我国传统院落型布局,佛寺在中轴线,两侧另建若干庭院,包括戒坛、罗汉堂、藏经楼、钟楼、鼓楼、放生池等多种建筑物。2)有塔型佛寺。以佛塔为中心,其他的建筑环绕布置,形成四方对称的平面结构。就佛塔在寺中的布局而言,又可分为:与殿并列、殿前设双塔、塔移出寺外三种类型。北魏洛阳佛寺园林的建筑,形成了兼具传统文化气质、传统建筑风格,以及园林建筑属性的建筑和环境,主要包括殿、塔、厅、堂、馆、亭、台、楼、阁、廊、桥等类型,在佛寺园林内承担构景、点景、赏景、组织游览路线,以及组织园林空间等作用。这些建筑大多属于木构架结构体系,立面可上中下三分,以高台基、木屋身、大屋顶著称于世。总之,北魏洛阳佛寺园林建筑不强调突出的形体,也不拘泥于内部空间的实用性,而是用最灵活、最积极的手段去满足功能需要、营造景观环境,挖掘物质形态之后的审美享受和精神境界。北魏洛阳很多佛寺都有独立设置的佛教雕塑,其内容大多来源于佛教的经典,其手法受到西域艺术风格影响,同时结合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形成了人物瘦削,服装饰物质朴平直,雄浑刚劲的风格,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佛像艺术成就。佛教的绘画艺术,仅仅是为了追求形式美的表达,也是佛教激发信徒热情、扩大和宣传宗教的一种手段。同时,它还具有更深层次的作用:心的控制、调摄乃至创造功能,由顿悟而达到精神升华的至高境界。

佛寺作为宗教场所,往往定期举行一些宗教活动。这些宗教活动使得佛寺在宗教的神秘感之外更有一种世俗性。其中,“行像”(用车载着佛像在城市的街道巡行的佛教仪式)就是代表性的宗教活动,规模盛大,成为全国性的重大活动。伴随着各种宗教活动的开展,这样的盛事往往也成为了百姓欢庆的节日。而且举办宗教活动的过程中都伴随着杂技表演,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将宗教的严肃与世俗的享乐相结合。后来,佛寺的活动也不再局限于宗教内容,更是常常在佛寺园林内举行歌舞、器乐表演。宗教活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适应,终于变得世俗化。北魏洛阳佛寺园林的风景秀美,不仅是宗教圣地,同时也吸引了众多游人,成为京城庶士、文人骚客的游览胜地。佛寺园林的社会功能逐渐开始产生,成为城市的公共资源。佛寺园林产生以前,中国的园林主要隶属于皇家或者私人,这两种形式都属于上层社会所独有,为统治阶级所使用。佛寺园林的出现,改变了这种情况,使城市的平民百姓也能游览参观,具有社会属性。北魏洛阳城作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政治中心,对待外来文化有着包容及肯定的态度。同时,因其统治下北方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复苏与发展,所以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也开始频繁,各地方的物产,文化在洛阳城交汇。佛寺园林更是城中重要的文化交流场所。因此佛寺园林的兴造便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特征

结语

佛寺园林集园林与宗教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景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北魏洛阳的佛寺园林,虽处于初生发展阶段,且历时不长,但数量众多又各具特色,所取得成就也是辉煌的。当代园林在适应时展的同时,仍需进一步融会、吸收古典园林的形态、工艺、文化内涵和外延,以及理性与浪漫交织的文脉。唯其如此,中国园林才会有更辉煌的明天。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