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作文教学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文章从初中作文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相关的作文教学策略,包括准确、合理的教学设计;开放、灵活的教学实施;读写结合,相互促进;打破传统的作文批改模式。
关键词:作文教学;教学设计;读写结合
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有望文生畏的情绪。这种情绪产生的原因不在学生,而在教师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师最清楚,把作文当“圣旨”下达给学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扼杀学生的创作情趣。那么怎样才能发挥作文教学的有效功能,促进学生主动写作呢?笔者谈几点自己关于作文教学的思考。
一、准确、合理的教学设计
(一)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写作基础,确定教学目标
初中生知识储备较贫乏,不同年级的认知水平和写作基础是不同的。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一般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及难、由点到面的原则。以七年级为例,这阶段的教学目标以记叙文训练为重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习惯。
(二)尊重学生生活体验,自由拟订作文命题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熟悉的人、事、物,它们是学生自己独有的珍贵的写作矿藏,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牢记自己才是作文的主角,帮助学生把宝藏挖掘出来,发挥其应有的效用。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体验生活,在此基础上拟定相应的作文命题,让学生感受到只要深入生活、亲近自然,就一定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二、开放、灵活的教学实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可见,为提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之前,要先从“激趣”入手,让学生享受到作文的喜悦,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从而主动积极去写作。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观察是获得写作材料的重要手段,教学中,教师还必须注意加强情感渗透,创设贴近生活的作文情景,唤起学生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采撷积累写作材料。搜集家乡的神话传说故事、历史杰出人物;向当地小贩、老人询问,了解家乡的风味小吃等。这样的作文,内容丰富多彩,各有千秋,教师在评讲时要一一给予肯定,进而顺势引导学生做一个有心人,仔细观察社会、体验生活,进行丰富积累。
三、读写结合,相互促进
写作的基础是语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语言乏味、知识贫乏的学生,怎能写出好作文来呢?“巧妇之米”在于不断积累的语言,在积累中辨别,在辨别中运用,在运用中积累,从而把古今语文的精华据为己有。首先,强化熟读与背诵。积累丰富,运用就灵活自如,就能慢慢地领会语言文字的含义、规律和情味。初中生正当年少,记忆力旺盛,期间,家长和教师要予以指导,尤其是教师,应多介绍和指导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技巧,要多组织一些交流阅读的活动,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转到阅读上来,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其次,多做作文训练。在阅读课外书时,强调读写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写,可以写批注、心得,可以摘录原文、复述大意。批注可以几个字一条,心得可以用札记的形式,摘录和复述要精选内容,突出重点。写,要在读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又促进了读。通过征文比赛或向学校广播室投稿等形式,提高学生阅读和练笔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四、打破传统的作文批改模式
传统批改作文的方法,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改变学生作文教师批阅的单一模式,让学生自改、互改,师生共改。单一的定向思维到多元化的师生互动的变化模式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一)自改
自改,并非流于形式让学生随心所欲地乱改。其程序是,教师先整体浏览一遍全班学生的作文,做到心中有数,这时切不可讲评,以免束缚学生的思维;接着,给学生一周的修改时间,并且规定每天至少读作文两遍,找出不妥的地方,加以修改;最后,学生觉得改好了,教师就开始讲评,再次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不足,进一步让其做最后的修改。自改,最大的优势在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对于习作层次高的学生来说,是一次培养悟性、耐性、语感的好机会。
(二)互改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针对这一点,教师可让学生分成小组,或同桌之间互相批改作文。让学生用铅笔大胆地在习作上批注,并写上评语。还需强调一点,为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应在黑板上写明基本的修改要求,在此前提下,学生可自由发挥。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让他们对教师批改作业的辛苦感同身受,对教师以后的批注、评语不再不以为然,而是去细细地揣摩、体会,力争下次作文不会出现相同的错误。
五、结语
通过实践,教师只要根据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语文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精心设计和组织作文教学,就能有效引导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怕写作文为爱写作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9.
作者:洪惠珍 单位:福建省漳浦县绥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