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感知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感知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感知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改革对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标要求学生可以在作文中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和社会最为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感知思维进行科学训练,引导学生去探索和体会生活,并学会对体验生活中的细节深入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教育;作文教学;感知思维

一、感知思维的作用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对于语文的基础知识普遍掌握较好,并且对于组词、造句等语文知识的运用也很好。但是教师在向学生提及写作时,部分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他们写出的文章,通常会出现文不对题、结构混乱和语言不通顺等现象。而且文章往往缺乏灵魂,内容空洞,语言平淡。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学生缺乏较为系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训练。写作文就是对于自己内心的一种深层次挖掘,也是自己思想的抒写。因此,对于学生的写作教学,教师应根据感知思维过程进行以下三方面训练。第一,对事件进行感知,并对其进行条理化;第二,对感知事件进行深入思考;第三,明确感知事件和要表达的情感。教师通过对学习主体所经历事物的感知化训练,使学生对于所经历事物有更多的感知角度,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的内容可写,进而提升学生的感知思维能力。

二、感知思维训练的意义

(一)丰富学生写作素材

积累写作素材可以为学生感知思维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棵语文作文知识之树的茁壮成长,离不开树根的延伸扎根。在树扎根的前期发育是非常慢的,甚至每年的发育不足十厘米,但是,当根扎牢以后就可以获得十米多的高度。对学生感知记忆的培养亦是如此。教师不能因为前期的效果不明显,而放弃学生感知思维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多方位、多层次的感官刺激教育来强化学生的感知思维,增强学生对生活的体验程度,进而提升学生在一定思维层次上的写作水平。只有通过长时间的感知思维训练,学生才能积累更多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对于生活有自己的思考角度和思维方式,从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二)培养学生个性化写作

目前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创作的多是一些不符合生活实际的理想化作文。学生的作文缺失了应有的感性美、叙述表达的多样化及自我独立思维,仅仅是对客观事物进行描写而缺乏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思考。比如,在描写花时,学生只能用简单的理性化思维来叙述这一事物:公园里开满了艳丽的花。学生只运用了“艳丽”一词,这样的描写很符合事物的特征,但缺乏写作主体自身对于花的主观感受。即使为学生亲身经历之事,让人读起来也有些许的作假意味,缺乏对于事物的主观生动的判断。通过感知思维训练,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感知器官,运用多方位得来的多样化信息进行作文的能动化撰写,通过触觉、嗅觉和视觉等,甚至以时间对比、空间转换的方式多方位的思考判断事物,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拥有深入的感性化理解和体验,再将体验运用感官化情感抒发的语言描写出来,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文章乏味问题。

三、感知思维的有效运用

(一)教师讲解写作技巧

感知思维在写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学生具有较好的感知思维,才不会造成文章的空洞与乏味。因此,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更好地讲解感知思维和写作技巧。为此,新课标对教师的作文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写作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讲解的内容应该精益求精。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应抓住写作中如何取材、如何构思等各个环节,在文化知识和写作技巧上进行详细的讲述,有效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多进行自我感知,让学生能更加独立思考,思维也更加敏锐与深刻。以主题“亲情”写作为例,在教学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去感知亲情,为写作提供直接的素材和真实情感;其次,教师需要教导学生如何去认识亲情、感受亲情、升华亲情,使得写作时有更加细腻的情感内容;然后再指导学生写作。具体而言,教师在讲述整个写作环节的知识时,可以将感知思维训练穿插在学生的发言前后或以问题的形式进行提问,这样既不使知识变得无聊乏味,又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鼓励学生提取和积累生活材料

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学生的感知能力也会不断增强。他们能逐步学会对各种事物的分析和比较,同时对客观事物产生美好体验,而美的情感体验则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城市的五彩缤纷,农村的广阔天地,校园的丰富多彩、家庭的温馨亲切、社会的日新月异以及大自然的美景如画,都为学生带来了知识的宝库,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写作环境。教师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接触自然和社会,观察周围的事物,审视生活的美,养成观察与思考的习惯,搜集生活中令人难忘的点点滴滴,将这些内容融入自己的记忆中,形成自己的生活体验,为今后写作做好铺垫。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生要学会从身边的各种人以及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中,丰富自己对于生活的感受,这同样是一个学生感知自我的过程,这些方式都会极大地推动学生自我感知能力的不断增强。作为学生的领路人,教师可以融入学生群体,作为朋友和他们一起探索生活的真谛,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培养他们对生活的良好自我感知,让学生既做生活的主人,又做习作的能手,感受到写作的乐趣。

(三)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

教师在教学课堂活动中要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既可以使当代学生的团结互助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得到有效的培养,又能够在班级内营造互相学习、互相成长和择善而从的学习氛围,从而达成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感知思维的最终目标。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写作时,要鼓励学生自发的讲述平时所积累的生活素材,这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因为学生在讲述自己平时所积累的生活材料时,必须对于自己所积累的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因此学生讲述的生活材料就是他所积累的材料中最为经典和精彩的内容,这也可以使学生在陈述中再次得到一定的启发。另外,教师在课堂中可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4人)学习,学生在分享材料时,四个学生所讲述的材料加起来就会拓宽学生们的视野,使学生得到更加丰富的材料积累,也使同学们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并且能够共享资源、彼此受益。〔3〕再比如,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推举一个他们最为欣赏的人来当众朗诵他的作文,这也是学生具有团结合作学习精神的重要体现。因为小组要推举一人朗读作文,学生们就要一起进行讨论分析、比较和修改,这也就是小范围性质的学生们一种合作学习实践。〔4〕另外,当各个小组推举的代表进行朗读时,这就是大范围性质的一次合作学习。这两种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使学生们写出更加优秀的作文。

(四)作文教学中感知思维深入化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最根本性的问题就是感知思维不够深入,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将感知思维深入学生的写作过程:第一,开宗明义。在作文教学中,作文命题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可以很好促进学生自我感知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展开交流探讨,确立写作方向,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感知。在师生的积极互动中,大家提出各自好的观点,并拟出写作题目,使论题本意能够十分的清晰明了。第二,广挖深掘。写作主题的确立其实就是学生搜寻自己人生经历、感受的过程,是学生透过自我感知来挖掘自己积攒的生活经历,并随之形成写作素材的过程。教师应善于引导,广泛打开写作思路,将学生的各项思路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能够选择更加适合学生写作的材料,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感知能力的加强。学生可以在不断的回忆、思索中反观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受,会根据写作主题再进行一次深化的自我反思,这可以积极有效地提升学生自我感知能力,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教学过程。第三,合情合理。真实,是作文的生命。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写老实文章,品真情实感,不能让学生“闭门造车”,思想封闭,依样画瓢,文章毫无生活气息和情趣。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解除学生的思维障碍,开拓学生感知的视角,让学生在文章中入情悟理,体会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写作过程中要做到具有真情实感以及不悖理违情,这就需要学生有效地发动感知思维进行创作。第四,环环相扣。这就需要学生在文章结构上要有紧密设计,能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思路清晰不重复。〔5〕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将感知思维的条理化和深入化进行一次性的表达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完成写作活动后进行反复的推敲和修改,甚至推翻重写,以便于使学生写作的思想更加清晰明了,进而能够形成更加成熟和完美的写作。教师在学生的写作教学过程中要对于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引导,使学生们对于生活能够有一个更加深入明确地认识和感知,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对于感知思维进行有效的运用,使学生的感知思维能够清晰明了、逻辑严密,学生写作的语言才能够更加娴熟和丰富多样,从而学生们的写作才能够展现出更加新颖的一面,写作才具有更深的真情实感。

参考文献:

〔1〕刘雪华.范畴思维下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本质探讨与价值回归〔J〕.现代教育科学,2017,(12):70-77.

〔2〕王秋实.论中学作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6,(1):126-128.

〔3〕李军强.优化作文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读写能力〔J〕.文教资料,2017,(26):46-47.

〔4〕时金芳.作文教学问题归因探析〔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79-85.

作者:林永丽 单位:福建省湄洲湾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