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高专作文教学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高专作文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职高专作文教学论文

一、培养学生真实展露情感个性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托马斯•沛西能认为每个人“都以一种特有的独立的态度面对世界”、“以自己的方式、按自己的本性和力量,走自己的道路”。情感是作文的血液,写文章的人都会懂得“文以情生”。情感与作文的关系极为密切的,无论哪种文体,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只要作者情感的闸门一打开,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那我们应该从三方面着手让学生展露真情实感。一是让学生用心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然后“我手写我心”。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而流不歇”。真情只能从生活中产生,无生活实感,就不可能有真情。写作不能离开生活,没有生活,也就没有写作。高职高专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写作中说出自己的真实体验,抒发自己真实经历的内心感受。在辅导过程中,教师只给他们提供一些建议,尽可能地尊重他们的情感和体验。二是开设情景作文课,在活动中激发情感、书写情感。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在习作指导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利用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激起学生共鸣,唤起学生真情,并创造条件,营造情感倾吐氛围。让学生置身现实的或模拟的“情场”之中,通过自身体验,让学生产生想倾吐心里话的写作冲动,从而大胆表露真情。面对实情实景,师生共同在创设的特定范围内有组织、有对象地写作,容易营造气氛,调动情绪,激发兴趣,触发灵感。还可开展写作活动课、报告、讲座、实验、展览等,变单一为多样,变静写、死写为动写、活写。让学生“胸中有所积蓄,发生感兴,不吐不快”。三是勤写深思,在写作中升华情感。若要作文,仅靠浅尝辄止得来的情感体验,不可能感动作者自己,更不可能感动读者,反过来说,要深层的思考,要深刻的认识,要升华了的情感,写作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二、培养学生哲理认识个性

每个人都以一定的哲学方式生活。哲学既是一个社会认识范畴,也是一个个体认识范畴。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经验,运用不同方法得出不同的认识结论。世界是多元的,认识问题的角度是多维的。所以在写作时,应该容许学生以独特的哲学视角,作探索性和独立性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发掘哲理、认识个性,激发认识创造才能。如叫学生熟读《失街亭》的课文后,自选观察角度、自主分析,写出感受最深的一点。结果多数文章面目一新,有的议论虽然牵强一点,但比起可憎的全而空的来说,有内容了、生动了、活泼了。有的学生对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谋远虑、严肃执法、勇于自责的优良作风大加赞赏,写了《失街亭与诸葛亮的“智绝”》;有的从失街亭的原因分析,批判诸葛亮用人不当,写了《诸葛亮的非“智绝”》;也有对文中生动的情节和语言情态进行分析,写了《“三笑”和“三哭”》。让学生有个人的理解,个人的感受,个人的发现,能“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三、培养学生文学艺术个性

英国作家、文学理论家威廉•亨利•赫德森认为:“隐含在文学实践活动中的动因有四个方面:一是自我表现的欲求,即一种要把自立的思想感情倾诉给人的心理需要。二是对人类及其活动的兴趣。三是对生活在其中的现实世界与幻念中的想象世界的兴趣。四是对形式本身的喜爱的审美冲动。”为了获得或给人一种文学美的享受,人们常常试图以艺术的形式创造性地表现其所思所感,所见所闻。古人要求文章文质兼美,认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篇优秀的文章应该是内容和形式完美协调的艺术品。其次,内容上可以是华丽的或平淡的,也可以是热烈的或冷淡的,还可以是金戈铁马或小桥流水……风格上可以是浪漫的或写实的,也可以是自然的或唯美的……总之,不要在文体、结构、语言、风格方面过多地限制,让学生充分、自由地展现各方面的艺术个性。

四、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高职高专作文教学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有创造的写作,激发他们的创造个性。一是鼓励学生对既定逻辑、程序、规范,大胆突破和超越,敢于对“司空见惯”、“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质疑。二是使学生学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作深广度地联系和联想。三是让学生通过发散、换元、转向、创优进行思考。四是让学生通过想象、转换、联想,加大思维的跨度。99年的高考命题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全方位、立体化地考查了考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能凸现考生的科学创造个性,以“记忆可以移植”这个假想事实,要求考生展开科幻想象,考生完全根据自己的知识所长进行想象和创造。同时,文体不限给考生写作艺术创作特长提供了施展的空间。总之,高职高专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写作过程看成创造性的劳动,鼓励他们作文时要放开手脚,求新求异,广开思路,不拘一格,用自己的独特思路和表达方式,真切反映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写出富有创意的作文。总之,作文教学要创新,要破除条条框框,遵循自身的规律,培养学生的个性。

作者:杨双燕 单位:德宏职业学院公共基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