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学教育公平问题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学教育公平问题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学教育公平问题分析

一、现行办学机制的不公平性及其影响

在普通中学教育中,“重点中学”“重点班”办学体制盛行。在我们的调查中,占总比例64.6%的广大师生作为被调查者对此明确表示“不应该”,其中农村中学师生认为不应该的占63.3%,城市中学师生认为不应该的占65.9%;一般普通学生家长对此更颇有微词。“重点”办学体制是一种单纯追求教育GDP增长、把教育作为政绩工程来抓的行为,虽然造就了少数学生辉煌的前途命运,却使得绝大多数受教育者不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不仅造成基础教育领域公立学校之间、学校内部教学班之间教育质量的激烈竞争和巨大差异,践踏教育公平原则,也导致教育腐败盛行,严重窒息了教育应有的自由。为适应进名校、读重点需要,我们的学生从小开始就被动地接受这一错误的“成才观”,更使得以树人、育人为旨归的基础教育沦为功利性的买卖活动,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明显缺乏。这种办学制度严重窒息了教育环境,影响了教育质量。地方主管官员和这些学校领导尽管明知这样做法的不合理、不合法性,却依然乐此不疲。由于各种办学资源都由地方行政系统掌控,它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校直接听命于各级主管政府;围绕办学资源的分配,形成了一个特定的强大利益集团,这个集团以重点学校为载体,政府将优质办学资源源不断地注入其中。这种不公平性的办学资源分配带来的直接影响,则严重制约了并将继续制约普通中学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的不科学,使中学教育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尤其在师德方面,一些教师平时给同事、学生、家长留下的印象是:缺乏爱岗敬业精神;遵纪守时的观念比较淡薄,时有失范行为发生;工作方法简单、态度粗暴,对学生不是缺乏关心、爱护,就是要求过于严厉甚至苛刻。其中最突出的是遇事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甚至部分教师师德严重滑坡———凡事只顾自己的利益,比如在经济利益方面,一些自以为“有水平”的教师缺乏职业道德,完全背离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一些原本在课堂上应该教学的内容安排在补课时才讲,以赚取学生的补课费。[2]

二、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及其影响

近年来教育发展进度较快,对教育的投入总体上有了很大的增加,但其总量相对于实际发展需要而言却依然很不足———从项目组调研所得的下列一组数据来看,显见其教育资源配置亟须进一步优化。

1.教育经费投入差别大

一是从不同县区来看,差别较大。目前,我们的地方政府还没有一个多方筹措资金改善教育环境的举措;由于办学经费不足,政府在统筹县区中学教育投资时有所侧重,不同县区中学获得的资金有多有少,结果使各区域的普通中学教育发展得更不平衡。二是从各个县区来说,政府对各个学校的投资力度基本情形是:越是好的学校(重点中学)获得的资金越多,越是差的学校(非重点中学)获得的资金越少;结果“重点”与“非重点”发展的不平衡性日益加剧,差学校“度日如年”,进入了发展受阻、教师待遇低、生源不足且质量较差,最终陷入越来越艰难的恶性循环之中。三是从微观角度来说,即使一所完全中学的内部投资也各有侧重:无论经费投入或者教师待遇,高中普遍比初中好、重点班比普通班好,这种差异性不仅影响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和谐相处,更不利于调动“后进班”师生的教学积极性。

2.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

一是城乡师资配置方面。据了解,全省普通中学师资总体上并不缺乏,关键是配置不合理,城市中学的优质师资相对集中,编制上往往超员;偏远的农村中学教师缺编严重,也基本无优质师资可言,即使好不容易培养出一两个来,迟早会跳槽或被挖走,引进优质师资就更不必说了:造成城乡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的差距越来越大。二是内部师资使用方面。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普通中学内部的师资配备与使用也是不均衡的,一般是择优班的教师配备得最好、重点班次之,而其他班级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从学生方面来说,那些没有进到择优班或重点班的学生始终有一种明显的自卑感和厌学情绪,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这种“因人而异”的结果,实际上形成了学校“抓了这一头,放了另一头”的工作局面。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与师资力量分配不公造成的直接影响是: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在校舍、设备、师资、经费、教学质量等诸多方面的差距过大,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这不仅导致教育内部的结构失衡,影响整个学校个体的科学发展,而且也影响着社会的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

三、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工群体进城规模和速度也在不断地扩大。与此同时,他们的子女正值初中教育阶段,形成一个庞大的受教育群体;而农民工子女在这一阶段所受到的教育对以后能否很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体系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由于目前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政策导向,以及社会歧视等方面的原因,在农民工子女这个特定的社会边缘群体中明显存在着教育公平缺失的现象,他们无法享有与城市孩子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给农民工带来了很大困扰。[3]重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保证他们的教育公平,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一个重要课题,对我国的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应当引起我们的严重关注。但目前的事实是:我国进城农民工子女在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三个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公平。

1.教育起点的不公平性

首先是进城入学难。因为城市公办学校的接受能力和扩容能力有限,面对不断增加的进城农民工子女,城市公办学校爱莫能助。即使城市公办学校愿意接纳这些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横在这些孩子面前的,也因为要保证其教学质量、社会声誉和升学率等,还有入学考试这个门槛,结果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了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难度。其次是教育费用高。对进城农民工子女来说,教育费用高主要表现有二:一则其教育费用比之户籍所在地的正常教育费用高,比如多出一些建校费、择校费、补课费等一大笔开支;二则这类学生的教育费用占其家庭收入的比重大,以至不堪重负,因为这类学生家庭总收入原本就低。

2.受教育过程的不公平性

由于家庭背景、生长环境、经济状况等方面与城市学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进城农民工子女在校不仅易受到城市学生的排挤,也明显感受到一些教师对他们的心理偏见。他们在缺少关怀和理解的环境中,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而且,城市学校课程设置缺乏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特殊考虑。大部分的城市公办学校的课程设置根本没有考虑到农民工子女的实际教育背景,没有也不会考虑他们与城市学生的“差别对待”问题。事实上,大部分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基础相对薄弱,比如他们的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等知识欠缺,很难融入城市公办学校的正常学习中。

3.教育结果的不公平性

对于进城农民工子女来说,教育结果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中考升学和高考上。进城农民工子女如果要在流入地升学,就必须缴纳更多的学杂费和借读费。高考制度中的户籍限制使进城农民工子女根本无法在流入地参加高考,他们必须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或结束之后返回户籍所在地读书。这样,另一种意义上的不公平性自然地再次衍生出来。

四、促进普通中学教育公平发展

教育传播先进的社会理念,为社会各行业提供智力支持、培养人才,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基本保障。普通中学教育存在的上述一些突出的不公平问题,不仅与“坚持育人为本、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精神相违背,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普通中学教育整体科学发展的不利因素。可以说普通中学教育现存的绝大多数问题和矛盾,都与教育的公平性有关。如果没有实现管理的公平性,教学改革就不是一种治本的彻底举措。因而,提出相应的策略以促进普通中学教育实现公平、正义发展,十分必要。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的主要责任在各级政府。因此,要促进要普通中学教育公平发展,就要加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统筹力度,努力加强基础教育的规范化管理,切实纠正不规范的办学行为。

1.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教育公平的实现依赖于公平的教育管理体制与机制,政府必须改变教育管理理念,改革现行的教育办学体制模式,取缔重点办学制度,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择班问题;把握教育公平的关键,突出教育公平的重点,建立一个科学的教育管理机制,把办学主动权、话语权归属给人民的学校,依法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中共同促进教育公平,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才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治本之举。这是一个原则的问题,需要主管政府彻底更新管理理念,管理者要彻底摒弃官本位的陈规陋习,真正从管理体制、运行模式上来一个根本性的大转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务必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

政府在规范教育范畴和办学行为、理顺各种教育关系、健全教育管理机制的前提下,善于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统一筹划,实现教育公平。在教育投入、资源配置、管理体系等方面调整策略,通盘筹划城乡区域普通中学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公立与和民办普通中学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在保证贫困地区教育优先发展前提下实现教育的整体协调发展,尤其注重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同时切实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育基础性设施建设,加大师资建设力度,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师资水平;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坚决取消补课制度,杜绝教育乱收费,有效遏制一切单纯追求“教育GDP”的行为。

3.真正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

政府主导,多方协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实现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在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取消现行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教育权利对户籍的完全依附关系,消除本地户籍学生和非本地户籍学生的界线,保障农民工子女享有和城市子女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同时加大宣传教育,努力营造尊重进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社会氛围;政府给予民办学校和农民工子弟学校优惠的办学政策,完善民办学校和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机制,加强监督与管理,规范民办学校和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行为和办学标准,建立农民工子弟学校和当地公办学校建立合作和帮扶机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就办学实体而言,普通中学要通盘考虑受教育群体的各种利益关系、教学与管理的公平与协调发展,重视学困生的学习心理引导,保障学生快乐学习;注重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保障弱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子女受教育机会与权利;积极探索增强教育教学效果的手段、方法与途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目标的成才与成人的协调发展;同级学校之间、相同学科教师之间加强教学研究的协同性,充分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公平分配与协调性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