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族中学教育发展途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办学条件
武汉市民族中学是2001年4月7日由武汉市人民政府和武汉市教育局、武汉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为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建立的武汉市唯一一所公办民族中学,与武汉市二七中学是同时并存的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两个校名的同一所完全中学。学校占地面积15700余平方米,现有图书室、阅览室、阶梯教室、信息技术教育室和现代化的理化生实验室,教育教学设施完备。另有200米塑胶环形跑道、一个标准田径场、三个篮球场、四个排球场、羽毛球及毽球场,学生公寓(可住读)和食堂等一应俱全。学校环境优美,育人氛围浓厚。目前学校为完全中学,初、高中两个学段六个年级共28个班,在校学生1300余名,教职员工134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6人;先后培养了维、回、壮、苗、白、满、侗、土家等十个少数民族的400余名学生,目前在校有四个少数民族的学生,共计22人(其中回族学生有17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17‰。
(二)办学思想
2006年8月学校新的领导班子调整以后,学校在传承历史、与时俱进的思路下,对学校办学思想进了不断创新与扬弃,提出了“人人能成才、个个有成就”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厚德包容、勤学向上、人格健全、特长鲜明”的培养目标,践行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二七革命传统教育”和“中华民族文化教育”的办学特色,秉承“志存高远、自强不息”的校训,积极倡导“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校风、“基深面广、德艺双馨”的教风和“明礼乐学、善思好问”的学风,努力实现将民族中学办成“环境好、管理好、师资好、质量好”的“市综合办学水平示范学校”的办学目标。
(三)办学质量
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在全校师生共同的努力下,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各级领导及社会的充分肯定,特别是学生品行得到全面提高,行为表现得到了学生、家长、教师和上级领导的一致认可,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学生个性和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中考、高考每年都获得区教育局“双优双奖”。2007年高考全面大幅度超额完成了区教育局下发的双目标,本科完成区教育局下达的高考指标500%,专科完成区教育局下达的高考指标433%,中考全区第十名。2008年高考专科、本科分别完成教育局下达指标的233%、300%,而这些学生进入高中时大多数是刚刚达到中考分数线左右的学生。真正实现了低进高出的办学目标。2009年高考专科、本科分别完成教育局下达指标的600%、400%,不同层次的学生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学校先后荣获教育部、国家民委“民族团结教育”先进集体、湖北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先进学校、武汉市综合办学水平先进学校、武汉市人民政府“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武汉市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校、武汉市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先进学校、江岸区最佳文明单位(连续八年)等光荣称号。
二、学校的相对优势
(一)领导重视
学校成立之初,武汉市和江岸区两级人民政府、人大、政协、民宗委、教育局的领导都积极努力,帮助我校成立民族中学,从而结束了新中国建国以来,作为省会城市的武汉市没有民族中学的历史,在武汉市民族中学成立的揭牌仪式上,省、市、区领导参加,由市政协刘善壁主席、市政府辜胜阻副市长为学校揭牌,原武汉市教委罗友松主任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可见各级政府和机关对民族中学的发展高度重视。学校成立之后,原任市、区政府、人大、政协和党委领导刘善壁、李岩等领导和现任市委常委、副市长袁善腊、市教育工委靳雁书记、市教育局谢世腰局长、区委常委、副区长胡桢雄同志和区教育局领导多次来校了解学校办学情况,关心学校发展,对学校的班子建设、师资建设、教育教学管理、招生工作、硬件建设、经费投入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二)政策支持
在市、区政府和教育局的大力帮助下,学校还清了多年来用于硬件建设拖欠的工程款380多万元,同时还加大了对民族中学的投入,“十五”期间,市教育局给予民族中学的专项拨款达到180余万元,主要用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和校园拆墙透绿工作,民族中学学生宿舍和民族食堂的建设,师生学习和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进。市民宗委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坚持每年教师节对我校进行慰问。在武汉市人民政府的重视下,各级领导对学校的发展都非常关注,指示将我校按省、市级示范学校的标准进行高标准规划和建设。现在,武汉市民族中学享受特殊的优惠政策,和华师一附中、武汉外校一样可面向全武汉市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
(三)自身努力
近三年来,我们主要做了如下一些工作:一是制定和实施了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对学校今后五年里在办学思想、办学特色和办学模式、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质量、学校文化建设、办学条件等五个大的方面进行了认真的规划并通过了教代会,形成了全体教师的共识;二是在努力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上做文章,一方面规范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一方面开展关爱教师行动,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校育人氛围;三是在德育管理上实施了量化考核,进行人性化管理,注重加强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连续两年德育考核达到区教育局的奋斗目标;四是教育质量得到较大的提高,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特别是在校一日行为规范得到了教师、家长和社会的一致认可,中考、高考的成绩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五是争取了社区资源,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六是校园环境得到进一步的绿化和美化,加强了硬件设施,开设了民族食堂,教师办公室和学生教室用上了空调,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得到上级表彰;七是进一步加强了民主管理,充分发挥了教代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实施了校务公开;八是不断凸显了民族特色教育特色,把体育特色教育作为校本课程,成为湖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八个训练基地之一。
三、问题及困难
(一)办学特色不鲜明
作为一所民族中学,与其他非民族中学到底有哪些不同?尽管学校在办学思想的定位上提出了“中华民族文化教育”的办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体现了一部分民族元素(体现民族风情的门楼、民族浮雕、民族壁挂、民族剪纸等),开设了民族教育校本课程和民族教育研修班,食堂开设了清真窗口,课堂开设了民族教育校本课程和民族教育研修班,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安排进了课堂,代表武汉市参加了湖北省第十二届运动会的民族项目比赛,举办了民族歌曲和舞蹈的艺术节,开设了民族宗教知识每周一问的宣传橱窗。但是,学校体现民族文化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我们还没有规范体现民族中学的鲜明标识,没有一眼看去,就是一所民族学校的视觉效果,民族文化墙的建设还不能启动,同时,由于学校少数民族学生还比较少,得到社会承认和认可为民族中学的成分还不高。
(二)少数民族学生数量少
由于我校地处武汉市江岸区二七路回民相对集中居住地,因此市区各级高度重视,在我校挂牌成立武汉市民族中学之初,从原来的中南民族大学附中(已撤销)转到我校的有100多名少数民族学生,城市改造和居民的搬迁,使学校附近的少数民族居民越来越少了。按照国家民委的规定,所谓民族教育是少数民族教育的简称。是指对汉族以外的其他55个少数民族实施的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民族中学在校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很少,民族中学的办学就名不符实了,因此,在少数民族散居地区,如何招收到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就成为了困扰我们的一个课题。
(三)不为“非从事民族教育工作者”所理解
很多领导干部和专家,在民族中学考察的过程中,站在积极关心民族中学发展的角度,在询问民族中学少数民族学生人数情况时,很容易让校方感到尴尬。特别是在民族中学争取政策或者谈及民族教育的时候,往往还不被人所理解,他们认为学校不是在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的问题,而给予否定或者推诿,也给从事少数民族教育工作的同志带来很多委屈和无奈。基于以上原因,加之2003—2006年学校在管理上处于相对困难时期,导致社会声誉比较差,同时,办学水平也仍然停留在市级先进学校的层面,而没有达到市级示范或者省级示范学校的水平,高中办学一度处于被取消的边缘,办学进入了艰难的挣扎期。近三年来,我们通过强化各项管理、提升师生素质、狠抓教育质量、形成办学思想,社会影响力正在不断提高。为了开阔视野,与时俱进,通过创新工作思路,创建办学特色,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在全国民族教育协会的于洪武会长和王佩芝老师的推荐和协调下,我们对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包头市回民中学、北京市回民学校、西安市回民中学进行了为期四天紧张而有序的考察,对全国少数民族散居地,民族中学的办学条件、办学特色、办学质量、办学政策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实地专访,形成了进一步发展武汉市民族中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和新措施,并希望可以供少数民族散居地民族中学的办学提供思路和借鉴。
四、对策与建议
(一)创新民族中学教育工作新思路
1.少数民族散居地民族中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再认识。在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地,民族中学的教育有大众化的倾向,因为大家都是民族教育,被等闲视之,而少数民族散居地民族中学教育工作更是因为学校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很少,而不被理解,带着这些困惑,我们在国家民委教育司前司长塔瓦库勒和全国民族教育协会的于洪武会长的指导下,做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认为:①尤其在当前国内国际复杂形势的影响下,越是在少数民族散居地,人们的民族教育意识越差,进一步增进56个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加强和巩固民族教育的必要性就越强,因为国家的团结稳定高于一切,②少数民族散居地民族中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是落实民族政策、学习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巩固民族团结的阵地,③不能简单地用“有多少少数民族学生”的指标来衡量和评价少数民族散居地民族中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2.与中央保持一致,大胆创新民族教育工作思路。从国家层面看,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民族中学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目前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全国共有19个省(直辖市)的76所学校举办西藏班(校),12个省(直辖市)的13所一类普通高中办内地新疆高中班”[2],为增进民族团结、民族和谐、互相了解、互相帮助、对口帮扶,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各地开办西藏班、新疆班,有的地方已经发展成为西藏中学,让西藏在教育资源还比较匮乏的情况下,由国家承担绝大部分费用,由各地省会城市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为西藏地区培养优秀人才,来服务和加快西藏的社会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保持边疆的社会繁荣和稳定,这是国家的大政方针。那么,作为湖北省内的少数民族地区,同样需要对口帮助和扶持,我们能否打破本位主义思想,与中央保持一致,大胆改革创新,在省会城市创办类似于西藏班、新疆班的民族中学,成为全国民族教育的旗帜呢?
3.新政策出台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2005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强调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贫困地区、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3]“在发展民族教育的过程中,要把加强基础教育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4]我们提出在武汉市民族中学创办“土家族班、苗族班”的原因在于,尽管湖北省内的少数民族地区办有各级各类民族中学,但是,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地区毕竟教育资源短缺、都市文化氛围贫乏、国内国际视野并不开阔,当前加强城市民族教育工作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关注少数民族“品学兼优、家庭贫困”学生的教育,以民族教育为切入点来体现关注民生、重视民族教育,特别是贫困地区民族教育工作,与中央保持一致,体现对民族中学教育的重视;由于武汉地域广大,加之每年通过中考普高分数线的少数民族学生层次不一,尽管武汉市民族中学面向全市招生,但是,招收到的少数民族学生却很少(高中招生不好一刀切),如果继续既招不到少数民族学生,又在少数民族学生很少的情况下无法充分体现民族教育,而只是“挂羊头、卖狗肉”一样地被社会不理解,那么,民族中学的发展前途就会危机四伏,摆脱这种办学特色不鲜明的状况的首要责任在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否则,就会由于我们的思路和举措不力导致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武汉市民族中学相对落后的面貌;中央民大附中、各地西藏班、新疆班的成功经验启发我们,只要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重视,民族教育是可以办得很好的,加强民族教育就是在加强民族稳定,我们可以类似地在省内的恩施、宜昌等地区,对口招收“父母双农、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少数民族学生(土家族班、苗族班各90人)到武汉市民族中学住校就读,户籍留在当地,可以回当地参加高考,也可以享受武汉市学生高考的政策待遇,并给予高考在湖北民院的招生计划单列,解决好他们入学的进口与出口,学生在武汉市民族中学就读期间,减免一切学习费用和生活费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费用由省级人民政府承担并单列,这部分费用按照每生每年9000元计算,每年约需162万元,其创造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将是空前的,可开全国各省市之先例。
(二)创设民族中学教育工作新亮点
1.制定民族教育发展规划,改善办学条件
独木不成林,武汉市目前有五所民族学校、一所西藏中学、一个新疆班学校,这些为数不多的学校是全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否由市教育局和市民宗委共同研究,拿出类似于《包头市民族教育条例》的规划,在民族教育事业发展、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教育投入、稳定师资队伍、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办学效益等方面进行总体规划和安排,体现省会城市执行民族政策的力度和水平,将是很有必要的。
2.加大硬件环境建设的力度,提升办学的整体水平
作为拥有五所民族学校的省会城市,不论从哪个层面来讲,加大硬件环境的建设力度、加大教育投入都是没有障碍的,目前的问题在于,作为教育系统来讲,管理的学校过多,不论是在小学素质评估的安排中,还是在初中标准化建设的规划上,以及高中办学水平评估的体系中,都没有考虑到把民族学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整体办学水平提升的考虑;而各级民委因为管理权限的问题,只能与同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协调,这种协调是比较尴尬的,因此,从省、市级人民政府来讲,在民委与教育局之间能否进行有效的协调,是评价政府是否重视民族工作和民族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
3.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实施软着陆
民族中学的办学水平的高低,不仅是政府的职责,更是学校的自身的职责。一方面,作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指导,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实施政策倾斜,努力提高民族中学的办学水平,同时努力把武汉市民族中学纳入市教育局直属单位进行管理,提高管理级别和权限,帮助学校争创省、市级示范学校;另一方面,作为学校和教师,仅仅依靠外部力量是不够的,内因是关键,从包头市回民中学的办学崛起可见一斑。作为学校,要努力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加强师资培训,建立健全教师流动机制,提高教师整体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办学思想,提高办学质量和品位;作为教师,要努力加强师德、师风和师能建设,提高教书育人的水平,提高发展学生的能力,争做名师。
(三)创建民族中学教育工作新特色
1.成立武汉市民族教育专业委员会或者协会,提升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
建议在市教育局和市民宗委的帮助和支持下,在武汉市民族中学成立武汉市民族教育协会,由相关部门牵头成立武汉市民族教育专业委员会,完善武汉市民族教育科研机构,开办民族教育专刊,以武汉市的各级各类民族学校为基地学校,在民族学校广泛开展增进民族团结和民族友好的教育,扩大文化交流,实施特色和科研兴校,提高民族学校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
2.建立健全民族教育对口扶持的慈善帮扶机制,创全国民族教育特色
作为武汉市唯一的民族中学,在招收恩施、宜昌等地的土家族、苗族学生到校以后,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相关商界有志于从事慈善事业的人士,加大对贫困少数民族学生的帮扶,设立奖学金,为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条件,不仅可以“解除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割裂”,“促进少数民族与他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作用”,[5]而且,这些少数民族的寒门学子在得到党和政府提供的优越条件下学习,加之学校大力开展感恩教育,他们将终生难忘党和人民的希望和嘱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将为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和谐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各地的民族工作做好了,就是在为党和政府分忧,果真如此,也可以算是创设了散居少数民族教育的一个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