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见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见解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见解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全球化与信息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世界各国对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争夺加剧,抓好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的战略任务。本文仅就中学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探讨,以期有所启发。

一、中学教育培养新型人才的重大意义

1.创新、人才及创新型人才的定义

关于创新的概念说法不一,在综合中外观点的基础上,笔者更认可上海交通大学的朱晓妹等人的观点:创新就是“引入、创造、开发以及整合新事物的过程”。人才的概念是历史而具体的,但是人才的标准和评价是各种各样的。《汉典》提出:人才是在某一方面有才能或本事的人。《辞海》提出:人才是有才识学问的人或德才兼备的人。依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通过创新性劳动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无论是理论型的,还是应用型的、技艺型的,都需要有创造性,都需要成为能创新的人才。

2.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大意义

(1)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需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中学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保障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持续科学发展的战略需要。中国梦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和无限的空间。坚持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实施“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2)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提升当今我国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当今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和创新人才的深度较量,说到底是创新人才能力的较量。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最为严峻而紧迫的任务。与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重大技术上的差距依然明显。要缩小差距,迎头赶上,弯道超车,刷新确立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就必须加紧加大培养创新型人才。(3)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现实需要。我国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在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中产收入陷阱和引领好经济新常态方面压力重重。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出现的一系列困难矛盾和风险挑战,要坚持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通过创新驱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4)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自身成长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因此,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人的个体与群体成长发展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党和政府的使命,更是每一位中国公民努力要实现的目标。随着人类文明的推进,创新能力已经越来越成为人类自身能力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5)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创新型国家建设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更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无论是科技进步,还是知识创新,人才起决定作用。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知识创新的主要基地,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党的十八大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中学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以全面发展、自主发展为特征的素质教育为人的创造性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养创新型人才定位不准

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定位不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人才培养的特点来看,对中学生进行创新型培养的特点把握不准,甚至夸大了中学阶段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忽略了中学是基础教育阶段。拔苗助长式的创新和成人化的创新实验屡见不鲜。从人才培养的任务来看,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创新型培养的认识模糊不清,对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缺乏系统的认知,存在教育盲区,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度低。事实上,中学阶段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让学生全面发展。

2.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程度不均衡

部分地区、部分学校、部分教师对培养创新型人才重视程度不够,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推进不均衡,学生接受创新教育的机会不平等。在一些积极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校,也存在着学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热衷学生片面创新,忽略学生整体发展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3.培养创新型人才忽略育人功能

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以人为本,关爱、尊重、激励和发展学生。但在实际教育实践中,以学生为本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教师更侧重于书本内容的教授和学科知识的检测,更关心冷冰冰的分数。创新型人才成长需要非智力因素的催化,如果催化的质量不高,就不能有效支持学生兴趣、心态、思维、情绪等的创新能力的养成。

4.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方式亟待创新

在中学阶段,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部分地区和学校教育机制落后,不能与时俱进地适应创新人才成长的要求。传统的授课方式依然是中学阶段课堂教学的主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难以落实,教师过多地包办,过度地介入,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突出,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三、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施策略

1.准确把握中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任务

(1)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界定。我国的中学,包括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应该把初中和高中这六年看作是一个“连续重建的工作”,要突出初中和高中教育的连续性。杜威认为,儿童4~8岁为通过活动和工作而学习的阶段,8~12岁为自由注意学习阶段,第三阶段为12岁以后,属于反省注意学习时期。本文的中学教育主要是指学生12~18岁之间的这段教育时期,突破初中、高中界线,系统地、连贯地设计整个中学阶段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教材和实施策略,这样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特点。中学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体系中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地位,因此,我们要科学地把握中学阶段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三个主要特点。①奠基性。中学阶段是人生的成长期,也是学生的发展期,是学生还不成熟、不定型的一个阶段。中学阶段是学生从儿童向青年的过渡期,这是人生的基础,要为中学生的人格发展奠基;中学阶段是学生从初等教育向高等教育的过渡期,要为中学生的学力发展奠基;中学阶段对学生创新的基本意识和基本能力有了初步的培育,这是创新的基础,要为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奠基。②科学性。“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做万做学做真人。”培养创新型人才,要科学地把握我国发展的历史使命与基本国情,科学地把握人才成长规律与教育规律,科学地把握创新发展的普遍性与时代性,使中学阶段创新人才的培养充满生机和活力。科学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把“育苗”作为重中之重,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长远发展的基本育人观,脚踏实地地抓好创新型人才的细节养成。③法治性。中学阶段培养人才必须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法”的法定要求。教育目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我们必须要贯彻落实好。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合格的公民,而且要使他们能够担当起“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任。培养创新型人才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3)中学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任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是对人才培养标准的任意拔高,而是实践教育未来价值的更高层次的体现。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是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①中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初级任务。成人的创新性源于中学时代埋下的创新因子。因此,中学阶段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任务是打好学生创新的基础。“中小学生主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创造的表现主要是创造性地学习;大学主要以研究问题和专业知识学习为主,创造的表现主要是研究。”“什么是‘创造性地学习’呢?它是指学生在学习继承阶段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是创造性的初级表现,像好奇心、求知欲、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想象丰富、敢于尝试等。这些创造性,是基础性的创造素质,是一个人创造性发展的起点。”②中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级任务。人才的本质特征是创造性。中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级任务是培养创造力。创造力是指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创造,产生新概念、新知识、新思想的能力,大体上由感知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四种能力构成。培育创造性思维,培育创造性人格,是培育中学生创造力的重要内容。著名心理学教授林崇德提出了一个公式: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他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五个特点:新颖、独特且有意义的活动基础;思维加想象的内容;有“灵感”表现;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相统一;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他还概括了创造性人格的五个特点: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性,刚毅的性格,良好的习惯。围绕这些特点,我们要对中学生进行适度适当地引导,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创造性人格的养成。

2.中学创新型人才培养要做到全体、全员、全程、全面

(1)所谓全体,中学生要全体接受创新知识与创新能力教育。中学生不仅要全体学习基础知识,还要全体达成基本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学习目标。要面向全体,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势,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我们要因材施教,因人施策,让优秀者更加优秀,薄弱者变得强大起来。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帮助他们扬长避短。要真正善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阳光。(2)所谓全员,从参加的主体来讲,即指学生的创新培养受到互联网+、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指导、培养与监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现代教育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单位等全社会参与,共同构建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促进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从参加的区域来讲,学校、社会、政府和家长都是学生创新学习的重要资源,要全员为学习活动、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等提供保障。(3)所谓全程,是指整个中学阶段都要依据学生特点进行创新培养。对中学生的创新培养应该是连续的、渐进的,系统性地、阶段性地推进,做好初中、高中创新教育的衔接。学生在中学阶段,每年都应有年度培养目标,要有一个整体的教育计划。每一个阶段、每一年级、每一时期、每一个成长节点,都应该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相应的系列教育的举措。学生的日常学习,每一过程、每一个关键环节,也都应该设计不同的教育内容。做到精心设计、精心布局整个学习期间、全天候的培养计划。这样,创新人才培养才更有实效性。(4)所谓全面,即指中学创新教育应该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全面性特点要求应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全面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应该着眼于学生今后的发展,要正确处理好做人与做事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开发智力因素与调动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学习与实践的关系,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结果与过程的关系,生命与健康的关系等。让学生各个方面都得到培养和发展,让每个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均衡、健康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促进学生的智商、情商、灵商的协调发展。

3.中学创新型人才培养应“以人为本”,让学生得到关爱、尊重、激励和发展

(1)教育应以育人为核心。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育应该回到原点,去寻求其本来的意义和价值。教育的本质是培育人、发展人、成就人,以人的发展和人的幸福作为终极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说:“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教育只有以人为本,关爱、尊重、理解、激励每一个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使学生迸发出强大的人格力量,学生就会成为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因此,中学阶段的教育应该充满着对学生的关爱,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励学生成长,追求学生健康发展。(2)培养创新型人才必不可少的四个条件。关爱,是中学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情感基础。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信息化社会都是“互联网+”,而学校教育首先是“爱+”。没有爱的滋润就不能唤醒学生的心灵。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热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所以说,没有了关爱,也就没有了教育。但是,关爱不是溺爱。在关爱学生的同时,要引导培育学生承担责任和延迟满足的能力。我们要关爱每一名中学生,才能有效地激发中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欲望。尊重,是中学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尊重是爱的首席。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尊重教育的规律,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丰富性和独特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尊重学生,创新的种子就会在尊重、平等、民主的土壤中萌芽。要使学生有创新,必须尊重学生的勇气,尊重学生的表达和质疑,尊重学生个性特长和自我选择与创造。激励,是中学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中学生心理逆反明显,思维活跃,容易情绪化。我们要通过激励,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培养学习的兴趣,挖掘并发挥出潜能,使每个人潜在的才干和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学习潜能就能表现为实际的能力。激励学生学会坚持,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刚强的毅力。发展,是中学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对于中学阶段而言,学生的创新成长发展是缓慢的、微妙的。轰轰烈烈的创新工程不是中学生的追求,他们依然处在创新之树的种子萌芽期。因而,对学生出现的变化,我们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及时反馈,激励赏识,促进学生的成长。对学生的发展要坚持发展观点,采用增值型评价,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达到创新发展尽可能的高度,促进学生充分发展,有效地唤醒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让学生不断从成功走向成功。

4.中学创新型人才培养要变革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新时期的学生要知识全面,勇于担当,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是自己学出来的,是自己“冒出来”的。没有学生的自主成长,知识是机械识记的,能力是表象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会是昙花一现。没有自主发展,就没有“创新人”的发展。自主发展是教育部刚刚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之一。(1)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人的自主发展,是学生的成长本义,更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自主发展,是当前培养创新型人才最需要的一个常态性工作。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和运用”,较好地诠释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西方人本主义、建构主义、认知主义三大学习理论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主要是通过自主方式来实现,关注学习者身心协同发展。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成功智力”理论认为,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能帮助实现人生主要目标。(2)理解学生自主发展,促进学生自主成长。自主发展的本质就是学生通过“自主、自律、自省、自强、自觉”,实现人的自由和幸福。幸福、尊严、自由是学生自主成长的目的所在。实现学生自主成长的途径是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自由空间,激发和挖掘学生的潜能,通过“情意自主、认知自主、行为自主、德育自主”的综合运行,让学生在自主意识、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我控制、自我监督、自主评估、自我担当、自我激励等环节上良性自主成长,促进其自由、全面、完整、健康地发展。(3)积极参与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本质上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积极稳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任务极为繁重。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改革的任务非常明确,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进一步深化,要实现几个发展:育人路径——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育人对象——面向全体学生;育人目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育人结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育人内核——全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育人过程——自主发展。只有如此,才会促进创新型人才的自主发展,提升创新型人才的综合能力。(4)学校要确立创新人才成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课程设计、学习环境、教学模式、考核方法、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始终紧扣创新这个主题,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灌输到学生大脑中,把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到每一个教学任务中。要以创新精神为重点,实践能力为基础,改变过去以传授知识为本位的教育思想。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开动脑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变客体为主体。这样学生才能发挥主体作用,乐于求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要以“精导•自主•探究•体验”为线,优化互动,提升参与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习惯和科学精神,促进每一位学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同时,研究性学习也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学生要少做习题,多做课题。

5.中学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要突出“三个关键”

(1)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科学本身是没有国界的,但创新人才是有国界的。在中学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创新人才的关键。当前,社会的一些负面现象对中学生的成长产生了消极影响。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起始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在学校全部活动之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要加强宣传教育,二要把教育融入课程,三要引导学生践行,四要考核评估,五要制度保障。学校要使学生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把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学校的长远育人目标相结合,使这些观念深入人心,内化成师生的内在素质,提升整体育人质量。(2)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最为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养分。离开了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型人才培养就会缺乏民族性和传承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用科学的方法。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史,再次证明了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坚持“内源性”传承与创新,“外源性”吸收与融合。(3)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创新型人才成功的关键。实践以极大的能量助推了人类的发展和科技创新。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中学生创新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它与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要大力加强中学生的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为创造力的提升提供重要的推动力。杜威说:“学校科目的互相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实践的主阵地一是课堂,二是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实践的主要内容应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与当今科技发展紧密相连,与社会热点、难点紧密相连。如今,创新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精神。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当今时代对各级学校提出的迫切要求,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广大中学教育工作者要不忘初心,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4.

[2](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8.

[3]钟祖荣.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基础教育的使命[J].人民教育,2008(7):3.

[4]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缩印版)[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5]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河南教育,2000(1):1.

作者:崔宝山 单位:山东省济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