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研究思考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显示,中小企业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进程中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的发展历程也印证了这一发展规律。文章通过对2019年各类期刊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为主题发表的论文进行分析,揭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建议,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研究思考
中小企业是国家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是维护市场竞争活力、确保经济稳定增长、促进和保障充分就业、推进科技创新步伐的重要保证,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那么,在此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保持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活力呢?强化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研究的现状
鉴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对促进中小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我国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对如何强化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仅以2019年为例,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为主题,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查询,各类期刊就发表了研究文章679篇,如果再加上“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为主题的文章418篇,剔除重复文章,研究文章应该超过千篇,平均每个月就发表研究文章100篇左右。从研究的基金渠道分析,这些研究文章出自国家社科基金等15个以上的基金项目。研究层次包含了行业指导、职业指导、政策研究、基础研究等社科项目。研究人员除了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之外,从事企业实务的财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从业人员较之其他研究课题的研究者大幅度增加。来自高校的研究人员大多是在校学生(主要是研究生)。文章发表的期刊99%以上都是普通类的经管、财会、科技期刊,极少数实证研究的文章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
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考虑不同类型中小企业对内部控制要求的差异性我们通过对众多研究文章的查阅发现,除了极少数文章明确了研究对象为国有中小企业或科技型中小企业外,绝大多数的文章全部笼统以“中小企业”相称,没有考虑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对内部管理和控制要求存在的差异性。目前,我国对中小企业的划型标准依据的是工信部2011年的300号文件,该文件以行业和规模(收入和员工指标)为标准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和微型企业。实际上,在同一行业,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在内部管理和控制上有着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行业中同一类型企业对内部管理和控制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如农林牧渔业与制造业、建筑业、商贸流通业、租赁业等。另外,上市的中小企业与非上市的中小企业、国有中小企业与民营中小企业、科技型与非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对内部管控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如果研究的对象没有明确界定,研究的结论也就缺少指导性,这样的研究也就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二)研究的内容存在大量重复现象根据对2019年各类期刊发表的文章进行分析,绝大多数文章的研究内容是重复的,没有新意,缺乏针对性,如同榨汁机工艺流程似的,把不同的水果组合放进去,出来的都是水果汁,体会不到不同水果的纯正口感,唯一不同的是每次的水果汁所含的各种水果比例不一样罢了。几乎所有关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文章都是围绕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意义、作用等进行研究。研究范围基本集中在管理者内部控制意识淡漠、内部治理结构不科学、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且执行不到位、信息传递和沟通不畅、内部监督和内部审计缺失且不独立、缺乏风险管理理念或风险管理缺失等。还有一些文章把家族式集权管理、领导者权威过大、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企业文化不明确等作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甚至有些文章前后内容自相矛盾。实际上,同一行业不同类型(如上市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微型企业)或同一类型不同行业(如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建筑业等)的中小企业由于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不同,它们在管理理念、治理结构、人员素质、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参差不齐是必然现象。因此,应当根据具体企业或企业类别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这样的研究结论才会更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三)研究人员中从事会计实务的人员明显增多这里的研究人员是指的文章作者。我们通过对2019年各类期刊发表的文章作者进行简单统计分析,发现文章作者中,来自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实务的作者所占比例大幅度增加,但是,他们的文章大多数也不是研究各自所在单位或所属行业内部控制问题,更多的文章是基于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泛泛而谈,没有任何针对性和指导性。还有部分来自高校的作者大多是在读研究生,他们没有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也未做充分的调查研究,有些研究文章更是对其他作者文章的重新剪接、粘贴和整理,从理论到理论,脱离实际,乏而无味。
三、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研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2019年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研究文章进行综合分析,之所以会产生上述问题,根本原因是的动机产生了严重的错位。
(一)文章作者的目的错位我国从1992年开始,会计专业的职称从评、聘方式改为考、聘方式,近30年来,几乎每一所高校(含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财务、会计类专业,大量的毕业生充实到了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会计电算化方面的实务工作,他们面对职称晋升———专业课程考试基本可以顺利通过,但对于职称评审中的科研、论文条件,几乎成为大多数财会人员晋升职称的“门槛”。导致他们各显神通的采取各种办法开展课题研究、发表专业文章,于是就“生产”出了许许多多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方面的文章并得以发表。
(二)的渠道错位应该说,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对各类期刊的管理还是比较严格的,每年也会对期刊进行年审。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有需求就会有供给。既然有那么多的作者需要发表文章,而期刊是有限的,于是就催生了发表文章的“中介行业”,这些“中介行业”只要文章符合写作规范要求、重复率不超出期刊规定,就想方设法地推荐给相关的期刊发表,至于文章的学术性、指导性和实际意义也就不多关注了。当然,也有少数期刊出于期刊本身在同行的影响力小或是对办刊效益的考虑,也需要大量的稿源支撑,这些文章顺利发表也就属于正常了。
四、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研究的思考
(一)源头治理,矫正研究动机任何问题的解决,“治标”更需“治本”。要从根本上扭转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研究的现状,必须从“需求市场”出发,完善财务类职称评审条件。目前,各企事业单位对财会类人员中级及以上职称评审首先需要通过财政部统一举行的资格考试,在此基础上,除了要满足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恪守职业道德、有责任心等基本条件要求外,还必须满足业务条件包括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学术水平等要求。对学术水平的评价一般是用科研课题、发表研究论文或撰写正式出版的本专业学术专著为量化衡量标准。对于多年来在企业会计、财务、电算化等岗位工作的财务人员来说,资格考试、基本条件、工作能力、工作业绩比较容易考核,而学术水平条件的考核就成为会计人员职称晋升的“风向标”。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仅仅会计从业人员就超过2000万人,他们之中绝大多数需要逐步取得中级及以上任职岗位,如再加上经济、管理岗位的人员,于是,需要论文、课题作为取得任职岗位条件的庞大数量群体出现了。我们只有进一步完善经济类、财会类岗位任职条件,科学设置学术水平的评价标准,以工作实绩指标替代课题、论文指标,就会减少市场对课题、论文的“刚性需求”,自然就会大幅度减少粗制滥造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方面的。
(二)坚持研究目标导向,引导研究者回归由于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研究目的的严重错位,使得研究者在撰写论文过程中迷失了研究的目标,忘记了研究的初衷,直接导致了发表的文章是人云亦云,泛泛而谈,甚至是无病呻吟。因此,应当采用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引导我们的研究者回归到理论研究的正确轨道上来,回归到课题研究的初衷。一是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强对财务会计人员的管理,根据经济发展对财务会计人员的新要求,适时调整财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引导财务会计人员主动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准确定位自身职责,加强对自己所在行业、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的解剖研究,推动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二是各级政府的中小企业行业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行业协会、行业网络平台作用,加强调查研究,分析区域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研究指南,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引导财务会计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对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的研究,从而帮助地方企业解决管理难题,为促进中小企业稳定、可持续发展服务。
(三)畅通投稿渠道,把好审稿关由于多方面原因,文章作者与期刊杂志社之间联系不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章的质量。由于发表文章市场需求的拉动和利益驱动,催生了许多的“中介机构”———各种所谓文化公司的出现,再加上现代网络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多数期刊投稿邮箱都被这些文章发表的“中介机构”加了链接,只要文章形式上基本符合期刊的规范要求,都能够被推荐给各种类型的期刊,如果“中介机构”与审稿人之间再存在利益输送,文章的质量就更难得到保证。因此,各类期刊从办刊宗旨出发,应当采取在线投稿等必要的措施,杜绝非正常收稿途径,畅通作者的投稿渠道,加强对审稿编辑的教育,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为推动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提供保障。
(四)创新研究方法,提高研究结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知道,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用于指导实践,因此,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应该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创新研究方法,实现提高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水平的目的。一是组织调查研究,总结推广内部控制成功的经验。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某一地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实施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从而总结本地区中小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用以指导本地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二是开展统计分析,提出可操作性的内部控制举措。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同一类型或同一行业的中小企业进行抽样,通过对抽样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出该类型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用来指导该类型中小企业更好地实施内部控制。三是开展分类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分类研究,即将中小企业按上市中小企业、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类型企业对内部控制要求的区别分门别类地开展研究,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用来指导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四是分析典型案例,加强风险防范管理。采用案例分析法对中小企业中内部控制失败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提供给相同类型的中小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时加以借鉴,防范可能出现的管理风险。总之,在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研究中,既要体现科学性,更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能为达到撰写职称论文的目的而冠之以“研究”的名目,“生产”出那么多的文章,对指导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无任何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学超.中小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研究[J].中国商论,2019,(02):212-213.
[2]戴晓红.我国中小企业内控体系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管理研究2019,(02):8-10.
[3]姜珊.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特点及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19,(03):34-38.
[4]肖红良.浅谈国有中小企业内部控制[J].中国市场,2019,(24):95-96.
[5]程红伟.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财经界,2019,(11):93.
作者:李晶 单位:扬州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