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云服务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云服务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云服务研究

当前,我国的大型金融机构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完善,而中小金融机构往往在人力、资本、技术、合规性等各方面因素,受其要求的制约,这样就造成其业务运转和健康的持续发展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中小金融机构在发展道路途中,面临着的运营管理问题需要信息化手段的来提升,但从投入产出比来看,又在选择信息化应用模式中来回徘徊,这样就阻碍了其本身的业务新发展。而云计算的快速兴起,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无疑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模式。作为一种信息系统架构,它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一个全面、规范、可行方式。云计算凭借自身高效率、高可靠性、低成本等优势,在中小金融机构数据资源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这些机构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一、云服务在中小金融机构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统一技术标准,信息化建设规划不够规范。

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建立一套完整完善的系统,共享信息资源,并提高业务处理的效率,缩减成本,提升客户满意度。由于信息化建设初期,信息化的整体规划不够,并且技术标准也缺乏统一,所以在银行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数据的粒度不一样,搭建底层的数据库标准也不同,开发规则和底层的编码也不一致,这就容易造成不停“打补丁”,不断修改的现象。另外,中小金融机构的规划和管理这些方面都不够,主要表现在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管理制度、标准规范、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变更以及员工的培训等等。

(二)忽略业务的自主性和延续性,普遍依赖IT外包。

由于受到技术人才匮乏等因素的制约,加上自身研发部门少,因此中小金融机构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普遍的依赖IT外包。但是目前还没有哪家科技公司能完全开发出一套完整的涵盖所以业务的业务系统,因此在这情况下,中小金融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将由多家IT公司来承建,然而每个IT公司的技术能力和标准规范又有所不同,这就容易造成多家公司开发出来的各个业务系统之间不能很好的兼容和资源的整合,这样就会给以后的系统的扩展性和数据的深度挖掘带来比较大的隐患。与此同时,如果负责外包的IT公司竞争力较弱,导致做系统的核心工作人员跳槽离职,会导致系统开发出现断层,影响银行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三)信息化建设面对的安全风险日益突显。

中小金融机构面临两种安全风险,一是线上业务受黑客攻击风险,二是灾备恢复风险。中小金融机构构建的信息化体系中灾备中心是保障业务连续性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从911事件到汶川地震,再到雅安地震,这些灾备中心的建设在灾难中体现出至关重要的一面,在我国,大部分的中小金融机构目前还只是一些简单的数据备份机制,还没有建设灾备中心。

(四)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金融产品单一。

中小银行普遍存在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金融产品单一、服务范围狭窄等问题,使自身发展受到种种限制。创新能力不足会使金融运作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金融产品单一会使业务量受限,服务范围狭窄会使与客户沟通受限。因此,中小银行必须加强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保持企业活力,降低运行成本,促进新金融产品研发,提供全面高效服务。但是,由于信息化本身的创新能力与制度环境、组织结构、信息技术设施等多种因素有关,故加强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结合自身特点与地域特点进行。

二、云服务在中小金融机构信息化建设中的基本对策

(一)管理体制准备。

对于目前企业现有的管理体制中比较不符合标准的信息化管理内容的就是现有经营流程和管理内容中存在着一些不科学和不规范的地方。比如之前的管理体制中虽然对于审批、信息处理和共享等都制定了一套流程,但是并没有严格的执行。不管是行政管理、财务管理或是业务管理中都存在不够严谨的地方,且本身制定的流程也存在一定的不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地方。信息化管理必须建立在严格的规范化管理上。一旦真正开始建立和实施软硬件设施为平台的信息化管理机制,就意味着各部门和各环节的流程都只能完全依照已经定制好的模块和流程来进行。如果本身的流程制定不够科学,必然会影响到执行的效率,反而会制约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对企业运营造成逆向的损害。

(二)技术手段准备。

在这一部分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扎实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和关键。基础设施的建设固然重要,但一定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设备的寿命、折旧期、同型设备降价、新产品的更新换代等因素,在选择基础设施时不应该强求最先进的技术。应该把“实用”放在第一位,其次才能追求在价位适中基础上的“先进”。这也是因为最新的技术通常也是最贵和最不稳定的。当然,基于云计算来实施信息化管理对于企业所需要的IT硬件设备要求并不高,基本上现在普通的办公电脑都能够运行。不过由于基于云计算的基础来进行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对于相关设备的依赖程度比较高,所以为了确保该体系能够稳定和顺畅的推行,对现有技术设备进行及时的检测和更新还是非常必要的。

(三)人力资源准备。

在实施的员工这方面,考虑到企业用于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资金有限。以及本公司的员工情况。应该充分利用内部员工。同时我们必须聘用一些资深的,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的,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作为分析设计和实施的主管。同时,作为最初今后培训课的授课教师。另外,抽调一些部门中的优秀的、接受新事物快的员工在其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进行软件和硬件的安装等辅助工作。这样充分符合经济可行性原则,利用企业的有限资金发挥最大功效。同时,也没有违背操作可行性原则,因为那些员工是最了解其工作岗位,以及其部门的实际情况的。只要对其进行短期培训,便会成为企业实施管理信息系统的骨干力量。

(四)时间准备。

对于信息化管理所涉及到的各个岗位员工,面对这种新型的管理方案还是需要一个适应和学会使用的过程,包括每个人需要掌握的本岗位的权限和流程的整体运转路线,包括运行此系统的目的,都需要让相关员工有所了解,并快速学会执行。因此,公司还将与提供厂商一起使用培训场地,利用专门的培训时间对他们进行结合实践的短期培训。因为,管理信息系统对他们来说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有人从专业角度对他们的工作进行教授和指导。由先前被聘用的专业人员进行授课,第一阶段,教授管理信息系统的概述知识。第二阶段,教授如何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符合公司发展的管理信息系统。最后一个阶段,将系统、彻底的与他们讨论,研究如何在本公司实施管理信息系统。以此作为实施管理信息系统前的工作计划。培训结束后要有一次整体的考核,培训目的是要保障信息化管理的系统最终能够迅速的推行,并达到最初规划的管理目标,在提高管理效能的同时,也要让员工意识到信息化管理对自身工作的帮助。

(五)成本准备。

实施管理信息系统的成本问题是我们必须重点考虑的。成本包括:计算机硬件设备,软件设备,网络建设设备,培训费用,安装费用,通讯费用,工资支出,以及其他支出。因此,我们会进行严格的市场调研选择价低质优的设备及管理模块。因为企业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毕竟是有限的。另外在实施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我们将从财政部门抽调部分精干的员工对管理信息系统绘制成本曲线,监控整个实施过程的成本变化情况,并及时调整成本曲线,保证我们整个实施过程都沿着“低成本,高效率”的道路前进。根据目前厂商提供的云计算管理系统的收费模式,一般都是进行模块分段和分级收费,根据管理系统的内容、容量和运行模块数量等服务内容计算整体费用。目前来看,企业因为需要推行全方位的信息化管理,投入相对会比较高。所以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也要根据信息化管理的预计成本节省效果和管理效率提升带来的效益来确定投入资金。任何前期投入既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而盲目节省,但也需要考虑长期收益,还是需要从成本管理的角度出发能省则省。

三、总结

总而言之,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服务应用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旦执行,受到员工执行习惯、专业素质等各方面的影响,甚至会在短时间内造成一定范围内的运转不畅、甚至会引起相关员工的不理解。因此,现有管理体制中还需要重视信息化管理对企业管理改进后的长期化效应,而不是一旦出现问题就开始动摇。这也是我国企业在实施管理体制中常常出现的误区。任何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都应该在明确其大方向的前提下,更关注管理体制的长远影响,并知悉新的管理体制出台和推行时,必然会带来的短期内的不便利或是不符合现实的情况。管理者必须预想到管理体制推行的不同阶段对企业会造成的影响,分析背后的动因,并对造成的短期不便或是表面的效率降低进行判断,是应该对新的管理体制予以改进或是坚持运行。当然,实施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转,同时也需要明确每一个环节的具体操作人和责任人,包括其可以实施的权限,既要保障每个岗位都有具体的操作人可以进行相关的操作,同时也保障企业的信息安全不会遭到破坏。企业的各个部门都存在着部门运营的常规信息处理内容,只有把握好每一个信息点,做好信息共享与传递,才能使得整体的信息管理发挥真正的目标效益,推动企业的运营顺利发展进行。此外,信息化管理牵涉到各个部门的信息,包括生产、采购、行政、财务和市场、销售等等,考虑到公司目前信息化管理内容虽然比较滞后,但结合公司目前的规模并不算特别大,且发展时间不长,完全可以将一些相关信息事先手工录入。这种方法的初步效率虽然低,对于员工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通过这种准备,可以真正实现企业的信息处理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偏差,并有据可查。尤其在一些合同信息和客户信息的整理过程,也是对企业现有经营状况的一次整体梳理,对于管理者和市场销售部门来说,都是接下来制定战略规划和具体经营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这样能保障在最短的时间内,又不影响整个企业的正常运行,保证公司整体的运作与管理。

作者:吴志成 单位: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