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小企业品牌形象提升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了提升中小企业品牌形象的重要性及我国中小企业在企业品牌形象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合理使用借势、借机、自主创新等策略提升企业形象的意见和建议。
(二)研究目的。
本文主要研究目标是:通过对我国现有中小企业在品牌形象提升道路上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和总结,学习国内优秀品牌企业先进经验,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及解决方法;研究结果能够为我国中小企业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的具体实施和操作提供参考借鉴。
二、提升品牌形象的重要性
(一)品牌形象是企业重要资产。
品牌形象有别于企业其他资产,是有形与无形互相结合的要素;品牌形象的高低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对该企业和该企业产品的顾客忠诚度,较高的品牌形象会使顾客更忠诚于该企业及其产品,可以给企业带来长远、稳定的经济利益;所以,品牌形象对企业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资产。
(二)品牌形象创造核心竞争力。
当以无形的品牌作为企业竞争手段时,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模仿壁垒,竞争对手可以在技术上超越,在价格上更低,却很难代替品牌给消费者带来的独特体验,所以,好的品牌形象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强劲更持久的竞争力。
三、中小企业品牌形象提升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制度尚不完善。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初级阶段,在融资手段、经济制度、企业发展经验以及对中小企业保护力度和保护范围上不及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不正当竞争手段、地方保护主义等对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阻碍作用依然存在。
(二)中小企业资金薄弱。
资金薄弱问题几乎是每一个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但品牌形象投资却是长期、大量的投资,导致很多中小企业空有品牌形象提升规划,却难以具体实施,资金上的短缺往往不能支撑大规模品牌推广与宣传,使得品牌形象知名度,注意度和美誉度等达不到预期,资金问题是中小企业品牌形象提升规划和实施的束手带。
(三)缺乏品牌经营理念。
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资金实力薄弱问题,但品牌建设提升却是长远的企业行为,短期内,品牌投资大于品牌回报,导致中小企业因为资金问题弱化品牌建设,企业发展更多依靠投资周期短、资金投入量少、见效快的项目,短期利益先于长期利益,品牌战略规划成为了中小企业的弱点;中小企业对品牌资产认识不够,品牌资产没有发挥激励中小企业进行品牌形象建设和提升的作用。
(四)品牌形象概念不清。
品牌形象的内容由两个方面组成:有形内容,品牌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其功能性需求的能力;无形内容,指品牌的独特魅力,消费者能感知和接受的个性特征,品牌形象的这两个内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是很少有中小企业能正确认识它们,造成在品牌形象建设和提升过程中顾此失彼,事倍功半,甚者对企业经营造成负影响,得不偿失。
(五)企业内部存在缺陷。
中小企业规模小,组织建设不完善,注重产品管理和销售管理,容易忽略品牌管理,或者直接把品牌管理归于销售管理门下;企业内部人才使用不科学,缺乏品牌形象建设人才或人才质量参差不齐或者对人才进行跨专业应用,导致品牌形象建设和提升行动缺乏正确性、战略性指导。
四、中小企业品牌形象提升的策略方法
(一)保证优质产品。
产品竞争说到底是质量竞争,品牌是产品质量的外延与形象。企业要不断强调“大质量”理念,按照国家大力提倡“三个转变”精神(“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制定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质量管理体系制度,把产品质量作为企业品牌提升的生命线,全面夯实产品质量基础,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企业整体形象,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保障产品质量同时兼顾市场需求,以需求引领产品设计和生产。
(二)借机借势发展。
培育企业对特殊事件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利用市场上一切可利用、有利于企业品牌形象提升的热点事件和话题对企业品牌形象进行推广和宣传,顺应和掌握经济发展大方向、大趋势,通过仔细调查和分析,预测和捕捉市场趋势,变革被动顺应市场为主动出击市场,创造市场需求,最大程度利用关键事件制造热点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及其他通讯手段及时宣传,树立企业独特形象和品牌特征。
(三)坚持自主创新。
分析借鉴国内外企业提升品牌形象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措施,联系企业自身特点和所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设计企业个性化品牌提升道路,创新产品设计,满足消费者潜在需求,打造自有品牌产品功能差异化,增加品牌竞争力;勇于突破,对营销方式和渠道大胆创新,配备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和专业化、高素质市场营销人才,加速自有品牌的升级,实现中小企业营销手段差异化。
(四)实现品牌共享。
聚集多家企业独特发展资源,聚分散力量为一体,联合多家中小企业共同经营提升一个品牌品牌形象,合理设计中小企业合作机制,权利分配机制,重大事件决策机制和各合作企业协调沟通机制等,在品牌发展战略、品牌培育实施、市场维护、信息交流等多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合作,共同面对市场挑战,在人才,资金,经验和技术等方面进行互补,共享品牌成果。
作者:成家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