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区域特征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突出表现在我国中小企业创造的价值占GDP总量的60%,其所缴纳的税收占据国家税收总额的50%,完成的发明专利占65%,开发的新产品占80%[1]。然而,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诸多困境,融资难更是长期以来掣肘民营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社会信用缺失以及规模歧视与所有制歧视等可能是造成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进一步看,这些原因又将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区域差异而打上深深的区域烙印。
一、对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区域特征研究
学界对企业融资问题的关注程度较高,也从多角度对融资问题开展了相关研究。首先,在关系型借贷视角下研究企业融资问题。关系型借贷主要是指银行通过与企业及企业主保持长期联系和接触而掌握关于企业及企业主的“软信息”,并据此进行信贷决策的一种贷款方式。关系型贷款可以减少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经营状况不透明以及抵质押物少的中小企业申请信用贷款提供“证明”,张晓玫等(2013年)[2]通过投资—现金流模型,以实证分析验证了亲密的银企关系能够有效地降低中小企业受融资约束的程度,但她也发现,大多数中小企业没能很好地运用关系型借贷来缓解融资问题;马常娥(2014年)[3]通过博弈论方法,也证实了关系型借贷可以降低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并且能实现银行与企业之间的纳什均衡,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王天赐(2012年)[4]指出,关系型借贷也有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预算软约束、信息锁定及缺少竞争者等方面。其次,学界对政治关联、社会信任与企业融资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政治关联是指企业主通过参与政治,以取得一定的政治地位。研究人员通过构建计量模型,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政治关联可以减轻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并且发现,金融发展水平越低的地区,政治关联对民营企业融资的帮助作用越大,而且政治关联关系的建立不利于当地社会信任关系的建立;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政治关联与社会信任在民营企业融资中有替代效应,两者之间起相互替代的作用,即在政治关联较高的地区,当地在信贷融资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政治关联而非社会信任;反之亦然。虽然政治关联在缓解企业融资困境上发挥了作用,但政治关联的过度发展可能导致寻租等腐败行为的发生,因而学界呼吁各地在破解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时应以社会信任关系来取代政治关联关系(罗党论等,2008年;郭丽婷,2014年)[5-6]。最后,学界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融资的关系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质量越高,企业受到的融资约束程度越低(何贤杰等,2012年)[7],原因在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可以提高银行所获得企业“硬信息”的质量。此外,研究人员通过层次回归分析,在控制了地区差异、企业规模等因素之后,证实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融资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即拥有较强社会责任意识的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可能性越大(沈艳等,2009年)[8];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从而提高企业的融资效率(曹亚勇,2013年)[9]。综上所述,对于企业融资难问题,学界从关系型借贷、政治关联、企业社会责任等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此外,学界也对某个具体区域,例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企业融资问题开展了研究(王卫星等,2012年;李华民等2010年)[10-11]。然而,鲜有研究人员从空间差异的视角考察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中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和金融发展状况亦具有明显的差异,而企业的融资供求和融资难的程度及表现形式等也因区域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征。因而,分析中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区域特征,对于深入了解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状况,调动金融资源在空间的均衡配置以缓解融资困境,具有重大意义。
二、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区域特征不容忽视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下行压力增大,世界各国的民营中小企业普遍遭遇发展瓶颈,生产要素价格上升、技术创新乏力、结构性用工短缺及融资难等诸多难题让中小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难以为继,而导致企业运行“供血不足”的融资难,更是一道世界性难题。有限的金融资源不能满足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全部融资需求,加之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例如金融资源集中于大企业或大量流向虚拟经济领域,导致金融资源错配现象,加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状况。尽管市场发育程度高的国家其中小企业也会面临融资困境,但这些国家的资本市场比较完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发行债券及股票等形式进行直接融资。而较高程度的市场化水平亦可以优化信贷资源的配置,使得中小企业向银行间接融资的渠道也更便捷,因而市场发育程度高的国家,融资难的程度相对较轻。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由于经济基础及体制机制等方面的不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且中国的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原因在于,中国市场发育还不完善,市场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市场化程度不高,民营中小企业很难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加之通过民间借贷进行融资的成本很高,导致大多数企业只能依赖于向银行贷款进行融资。然而,由于信贷歧视等原因,民营中小企业很难在银行获得足够的资金。因此,较之市场发育程度较高的国家,中国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更加困难。在中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与改革密不可分的,改革打破了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并使得民营企业由弱到强地发展。在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企业“血液”的资金出现供给不足的现象,在企业自身、银行及社会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融资难成为制约民营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由东部沿海地区开始试点推进的改革开放带动东部沿海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东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而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则进一步强化了东部地区的资金和技术优势,推动着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中西部地区则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形成了传统产业占多数的发展格局。中国各区域不同的发展条件以及不同的区域发展水平,客观上导致了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空间差异,而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程度、表现形式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第一,从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程度看,经济发达地区较之欠发达地区的融资难程度更轻。改革开放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带来春天,不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民营经济都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还是出于规模扩张还是技术研发的需要,民营企业都需要向外融资。在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经济圈等经济发达地区,民营中小企业不论是规模、数量还是竞争力,都强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因而融资的需求更强烈。但是,经济发达地区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状况反而优于中西部地区,原因有三方面:一是,金融资源的空间非均衡配置,且大量集中于发达地区。尽管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市场经济还没充分发育,金融资源的配置主要由央行等政府部门决定,因而会出现金融资源在空间上的非均衡配置。而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来源还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的间接融资为主,金融资源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使得经济发达地区的民营中小企业享有更多的金融资源。二是,发达地区的市场经济发育程度较高。相比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资本市场发育更完善,有更完备的市场制度来服务于民营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因而东部发达地区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进行直接融资的比例高于中西部地区。三是,较之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诚信度更高。虽然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民营中小企业的各类生产要素成本较高,但是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好,交易成本低,有更大的市场,也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且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呈集聚式发展,具有良好的外部规模效应,因而这些优势给企业发展带来的收益将远超当地的高成本问题所带来的损失。而企业一旦选择违约,所享有的这些优势都将消失,并且面临高成本的信贷违约惩罚。所以,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信贷违约率更低,具有更高的社会诚信度,社会诚信度的上升带动企业信息透明度的提高,从而降低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由此可见,在金融资源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集中,以及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发育程度和企业社会诚信度更高的情况下,经济发达地区比经济欠发达的民营企业融资难程度更轻。第二,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表现形式具有空间差异性。首先,不同区域的融资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经济发达地区信贷融资比例低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股票和债券融资的比例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随着金融脱媒进程的加快,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发育较完善,有实力的民营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从股票市场或债券市场直接融资来摆脱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因而东部地区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呈现出直接融资比重上升而间接融资比重下降的趋势,并且这一趋势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将愈加明晰。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市场发育不良,市场机制不够完善,民营中小企业发行债券、股票的门槛很高,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比例低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其次,不同区域的间接融资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从央行公布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可以看出,由东、中部到西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结构中,短期贷款占比递减,而中长期贷款占比递增。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中长期贷款,而银行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不愿提供中长期贷款,致使中小企业不得不“短贷长用”。民营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短期贷款占比反而高于民营经济相对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最后,东部地区民营中小企业外源融资比重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更愿意通过自我积累,稳步地做大做强,甚至囿于本家族利益的需要而坚持“小即是美”,不愿扩大企业规模,因而中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更愿意以自有资金或者向亲朋好友借钱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要。而在东部地区,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更激烈,它们的忧患意识也更强烈,由于市场经济制度比较完善,金融资源集中于东部地区,且长三角地区民间借贷活跃,因而东部地区中小企业更倾向于外源融资。第三,从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未来发展趋势看,较之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融资难能更快地得到缓解。民营经济的融资困境与民营经济的发展相生相伴,是由改革所引发的,而民营企业融资运行状况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改革进程是同步的。所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将进一步理顺,市场经济将不断发育完善,民营企业融资难的状况将得到极大改善。东部地区的市场经济较发达,市场机制较完善,因而将继续走在改革的前端,能更好地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融资问题也将更快地得到解决。而中西部地区由之前劳动力及自然资源带来的后发优势已逐渐显示出衰退迹象,由资金及技术短缺引发的后发劣势不断蔓延,改革将会更艰难,市场化进程也会更慢,导致民营企业融资难的破解进度较慢。
三、正确认识并对待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区域特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正确认识并对待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区域特征,将有利于全局的发展。金融资源在空间上的非均衡配置是导致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具有空间差异的重要原因,正确认识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区域特征,可以发挥市场在调动金融资源空间配置时的决定性作用,按照不同区域的融资需求合理、均衡地配置金融资源,避免金融资源过度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造成的资源错配,让金融资源可以合理地跨区域流动,提高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合理配置金融资源,还可以优化金融资源在不同产业之间的合理配置,让金融资源从产能过剩行业及虚拟经济中退出,并且流向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第二,正确认识并对待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区域特征,将取得长远的正效果。虽然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主要依靠银行信贷资金来满足,但是东部发达地区通过发行股票或者债券进行直接融资的比例远远大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原因在于发达地区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更优、竞争力更强,且市场发育程度较高,有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因而民营中小企业可以相对比较便利地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反观经济欠发达地区,不仅民营经济的发展面临较差的经济生态环境,而且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经济制度不健全,导致民营中小企业在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时面临较高的门槛。想要大幅度地缓解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有赖于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认识到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空间差异,可以明确经济、金融体制的改革方向,摸准各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脉络,通过市场经济的不断发育、完善,让民营中小企业摆脱对银行的过度依赖,逐步走向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重的道路。
四、基于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区域特征的若干判断
(一)从利益相关主体分析
首先,从政府层面看,央行货币政策的区域同构化不利于破解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破解,有赖于中央政府从顶层设计来着手推进。然而,央行出台的货币政策是站在整体的角度制定的全国性政策,在区域差异所引起的问题还没达到质变阶段,央行极少考虑政策制定的空间结构化。区域同构化的货币政策虽然在各区域通过不同的传导媒介和机制,会有差别化表现,但这种程度的差别化还不足以达到破解企业融资空间差异的差别化货币政策所需要的程度。另外,央行的定向降准措施有利于提高中小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基于此,央行也可以考虑结合区域特征实行地区结构化的降准措施。此外,监管机构的监管指标缺少对区域特征的重视。从中央到地方的监管机构,监管侧重点普遍都在关注银行信贷风险,努力促使银行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双降”。为防止商业银行过度扩张,央行及银监会给商业银行规定了75%的存贷比“红线”,但对于不同省份之间存贷比的差异以及存贷比的结构关注较少。东部地区的北京、广东、上海等省市的存贷比远远低于西部地区的重庆、贵州、云南等省市,原因在于东部地区的各项存款余额高于中西部地区,因而即使投入的贷款资金更多,存贷比也相对较低。其次,从银行层面看,银行战略的空间差异化加剧了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将比中西部地区的产业承接给银行带来更为重要的发展机遇,因而银行会以制定空间差异化的战略来为自身的发展提速,带动信贷资金的投入向东部地区倾斜。再次,从企业层面看,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具有区域差异性。民营中小企业自身财务制度不健全、可抵质押物少,是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通病”。然而,东部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民营中小企业,在向银行申请信贷融资时,由于东部地区银行机构的金融服务创新水平高,且对于企业创新的关注度高于对风险的关注度,因而具有抵质押物的种类更多、抵质押率更高的优势。而在中西部地区,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处于一种“惧贷”的状态。原因在于,相比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民营中小企业各方面条件更不优,且没有足够的抵质押物,加之不良贷款终身制的压力促使信贷人员更注重规避贷款的风险,使得中西部地区面临比东部地区更严峻的融资困境。
(二)从宏中微观分析
从宏观角度看,中国货币供应量充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空间差异是由货币供应结构不合理导致的。2014年11月末,中国M2达到约120.86万亿元,12.3%的增速虽落后于以往,但从GDP增长率和CPI指数来看,仍是充足的。然而,金融资源在区域间的不合理配置,致使大量货币流向东部发达地区,造成金融资源在空间上的错配,东部地区聚集大量金融资源。金融资源的过度集中致使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及投机市场。而中西部地区却因缺少金融资源导致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变得更加困难。从中观角度看,破解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区域差异,需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各区域要充分认识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在东部地区,由于具有资金和技术的比较优势,产业结构可以继续优化为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而中部和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且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因而可以重点发展具有资源优势的产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以避开东中西部产业分布同构化的现象。在金融资源较欠缺的区域,重点发展非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从根源上缓解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从微观的角度看,家庭的投资决策对缓解融资难的区域差异有着不利影响。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虽然走到了突破完善的阶段,但是对于存款利率上限仍没有完全放开,家庭将现金存入银行可能面临因通货膨胀而导致的货币贬值,因而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将现金投入股票或债券等资本市场而非存入银行。家庭的这种投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金融脱媒的进度,但也使得银行的可贷资金规模缩小。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市场化程度较高,因而民营中小企业可以相对便利地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资金,金融脱媒有利于缓解融资困境。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民营中小企业从资本市场融资的可能性更低,主要还是依赖于从银行获得贷款。然而,家庭将现金投入资本市场,使得银行的可贷资金减少,加剧了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
(三)从长中短期分析
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将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而得到极大地缓解,但融资难问题仍将继续存在,而融资难的空间差异也不会消失。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由改革引起的,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金融资源的配置将得到进一步均衡和优化,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缺口将得到弥补。但是,融资难问题并不能够百分之百的解决,因为并不是每一个企业的融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而是只有讲社会诚信、经营状况良好的民营中小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能得到满足。那些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的融资需求,以及企业的不合理融资需求都将不会得到满足。市场发育成熟将使全国市场化水平趋于一致,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在量上将不断缩小。但是,受文化、社会等因素的空间分异性影响,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表现形式的区域差异仍将持续。总的来看,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已有研究中缺乏基于区域视角的分析,但不管是从拓宽研究视角还是深化研究内容的情况下考虑,分析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区域特征都是有必要的,因而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区域特征分析迫切需要引起学者的关注。
作者:刘超勇 吴志远 单位: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