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地区民俗节火龙造型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地区民俗节火龙造型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地区民俗节火龙造型分析

摘要:火龙是中国民俗节日中的一种习俗,从古至今就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并且在中国的传统民俗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川东石桥镇的火龙,由于历史地理环境和文化习俗的积淀,使石桥火龙传统更加独特,其火龙造型的独特之处值得我们探讨。石桥火龙的造型形态、龙角构型、色彩组合独具特色,希望社会各个领域的人们能够重视这一现象,共同保护和传承火龙造型形态。

关键词:石桥地区民俗节;火龙造型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龙的意义深远,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龙文化,而且在龙文化的根蒂上又诞生了火龙这一种类型。火龙作为川东地区宝贵的传统民俗文化,保护、传播这一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古时候,川东地区属“巴国”,巴地山河锦绣,文化底蕴深厚。在封闭地理条件以及巴蜀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川东特有的火龙艺术,表演火龙也成为了川东民俗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川东地区火龙的起源

从远古时代的幽微火苗到文明之龙,远古的人类对火的崇拜一直延续至今。众所周知,中华民族起源于农耕文明,从古时候起,龙就被认为是雨之神。川东地区的锦绣河川,雄奇险要,特殊的地理环境为火龙文化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巴蜀地形为“四塞之国”,这种情况使巴人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迫切需要一种无所不能的神力来突破周围重重障碍。同时,这也促进了巴人对事物的好奇和宽容,兼收并蓄的思想逐渐根植于巴人的心目中,这同样是火龙文化的核心。巴地不发达的灌溉技术使农作物的收成愈加依赖天气,在生产力低下的时期,保护神掌管着农业生产,并且始终与人们的农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能够人寿年丰而崇拜龙。

二、石桥火龙在川东地区民俗节中的概述

石桥镇始建于汉代,毁于明末。清朝顺治年间,由湖广移民来到四川重建,石桥镇“耍火龙”的民俗也始于清代顺治时期。每年春节,“湖广入川”的移民都会表演传统民俗节目,民间剪纸和造纸艺术家逐渐变多。顺治末年,因为干旱,当地人们就用纸制作火龙定于每年元宵节前正月十日至十五日夜间演出,除邪去害,祈求雨顺风调。为了天平地安,人们祈求五风十雨,因此逐步产生了流传至今的“耍火龙”习俗。一直以来,有这样一个口耳相传的火龙神话故事流传于石桥:古代石桥地区饱受干旱之哭,有一年,元宵节期间,东边的天空一条金龙冲破天际,口吐祥云,使得天空下起了大雨,连绵不断地持续了好几天,人们欢喜雀跃,共度旱灾之后的第一个元宵佳节。因人们对火龙心怀感恩,在每年的元宵节都会在村里挥舞火龙庆典佳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民俗节中的火龙不仅包括祈雨,还蕴含着石桥镇人民许多美好愿望。火龙象征着团结和进步,象征着一种荣耀和辉煌。川东地区的龙崇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器物上装饰以龙纹,以凸显威望;民间工艺美术也以龙纹装饰;关于龙的神话多见于文学作品中等。

三、石桥火龙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保护传承

继承方式的限制是火龙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民俗节中的游艺活动的传承主要是依靠人们一代又一代的口耳相传,石桥地区的火龙亦是这样。一方面,由于社会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会制作火龙的年轻人并不多。其实,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和风俗是很有内涵的,需要充分理解和学习。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面对生活的压力,放弃继承火龙的事业,而外出打工;而且随着有的技艺精湛的师傅的离世,不能完整保留火龙造型的记录。纵然是少量在世的艺术家,由于年迈和记忆力衰退,也无法找到合适的传承人来接替自己的技艺。以上原因致使火龙传承断层。要保护火龙传统,首先就要保护好火龙的造型技艺,不掌握其内在文化和技术,就不可能继承和发扬。倘若我们国家的文化和教育部门能够发扬这个民俗,相信很快就能恢复和发扬这个传统。政府的宏观调控是火龙发展的核心因素。政府的努力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火龙文化传统蓬勃发展,而且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有条件的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乡土传统的教育。将民俗文化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不失为一种良方。

四、石桥火龙造型形态的主要特征

(一)匠心独运的造型形态由于川东地区火龙造型形态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它具有自身独特的历史属性和地域属性,正因为如此,火龙造型形态在很多方面都满足了当地区域环境、人文环境发展的需要。简朴的工艺流程是石桥火龙的文化符号在器物方面的展现。火龙由扎龙、请水、烧火龙、吃龙须米饭、清宅、罢龙、分宝等七项组成[1]。在扎龙时,用来制作龙身的竹篾都是用当地的竹子做的,选用较好的竹篾卷成龙身。整个火龙被分成九大节,淳朴的石桥人认为数字“9”寓意的就是龙,“9”是一条正形似蛇,突出它的三角形头部、张开的蛇嘴和伸出的蛇舌[2]。同时,把火龙分成九节,也寓含了“九九归原”的意义,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个火龙包含了龙宝、龙头、龙身、龙尾四个部分,这样既满足了火龙外形的动态延伸,又给人以丰富的视觉印象,凸显了火龙外形的特殊性。除了宝灯之外,从火龙头、火龙身到火龙尾整体由麻布相继连接,大概长十二尺,代表一年中的十二个月,麻布道具造型的使用使得火龙的整体偏轻巧、简约,并蕴含着一种柔美;再配上龙须,绘上鳞、角、爪等,煞是好看。每条舞火龙队伍由8—10名青壮男汉组成,头戴龙帽,脚穿草鞋,赤膊上阵,一人持大红龙宝,其他人各自托举着用麻布、竹蔑做成的火龙,沿着街道锣鼓声此起彼伏,蜿蜒翻腾。这些特殊的设计模型是石川火龙的独特之处。

(二)独竖一帜的龙角构型经过石桥百姓数千年的想象与创造,人们将具有“雄鹿的角叉”的龙形象创造了出来。石桥火龙的龙角不同于其他地区火龙的长角。石桥火龙龙角从头顶两边最宽处长出来,两边对称,长约十五米,微微弯曲,这对龙角在龙首顶部翘起。龙角是左右各两只,一长一短、一大一小、一粗一细,石桥火龙靠近眼睛的龙角比挨着脖子的龙角更长,这与其他地区的火龙恰恰相反,其造型形态更加的威猛,能明晰地折射出石桥火龙的特性。石桥火龙的形态不是由单种动物而是由多种动物的集合而成,这是地方人民民族精神共生理念的突出体现。

(三)别出心裁的色彩组合石桥火龙的主体颜色像火一般呈金黄色。竞技龙可按照要呈现的不同风格和场合,搭配有差异色彩,但石桥火龙在任何境况下金黄色都占据了主导地位,纵然出现冷色调,亦是用于头部。在东方色调系统中,根据明度与纯度的差异,黄也有不同的差异,但无论如何,火龙都必须拥有像熊熊火焰一般的金黄色。而火龙的色彩,在高纯度的黄龙皮上,饰以红色、白色、绿色的鳞片和鳃毛,更加深化了火焰般金黄色联想。经过这样的配色,舞动中的火龙呈现出绚丽、奔放、刺激的艺术效果。

五、石桥火龙造型艺术分析的价值

川东火龙历史悠久,被当地人用来庆祝春节、庆祝丰收、庆祝结婚。在其产生和长期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它体现了巴文化的精髓。同时,火龙的造型制作工艺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展现了川东文化的魅力,对川东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石桥地区火龙发展要因地制宜,坚持正确的文化方向,为当地人民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丰富了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极具吸引力,进一步推进了川东革命老区和谐文化建设。火龙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坚毅品格和凝聚集体力量的综合性教育素材。民俗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存活力,守住民俗的根与魂,可以加深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传统,在珍爱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特殊的教育作用。在重视民族文化遗产,在传承上发挥着特殊的教育作用。火龙无疑是川东乃至全国学校教育资源的最佳素材之一,学校教育一定会以其为它创作题材开创一个新的教育局面。

六、结语

石桥火龙在保持原有形态的同时,将造型的夸张构造、色彩的大胆奔放、龙角的结构独特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在我国火龙史上历经千百年的积淀,经久不衰。而火龙最为出彩的地方在于龙和火共生共存,火花与火唇齿相依,没有火就不能称之为火龙。中国的龙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主导形式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处理、协调或解决这一现象引起的矛盾,不是以消除多样性为基础的,而是建立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基础上。正是在这种求同存异的交流中,让所有参与者充分感受到火龙整体造型的独特魅力,使公众的审美心理得到极大满足。从现代艺术设计的角度,分析火龙在川东地区存在的原因,这既是弘扬火龙文化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也是了解中国龙文化的现实途径。在新时期,石桥火龙会以新的形式表现特有的火龙艺术魅力,人们也要配合时代的节奏来传承发展火龙民俗。

参考文献:

[1]黄娟.现代民俗传承途径的变化及其影响[J].中国民族博览,2018(12):56-63.

[2]刘雄民.龙与中国龙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2.

作者:余旭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