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地方皮影造型特征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在历史悠久的豫南文化中,罗山皮影作为河南信阳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优秀民间文化之一,以其丰富独特的造型和色彩特征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且在皮影文化中独树一帜。罗山皮影戏具有鲜明的罗山地方戏剧艺术特色。通过对罗山皮影戏的起源,罗山皮影材质、制作工艺及造型特征的研究,辅以具体图片进一步分析,积极发掘罗山皮影造型的视觉文化价值。
关键词:罗山皮影;造型特征;民间艺术
一、罗山皮影戏的起源
罗山皮影戏是江淮地区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起源于北宋景昉年间,历经明、清两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明末至清代是罗山皮影戏的兴盛时期。罗山周党镇皮影艺人詹国祥前往河北滦州,拜曾为慈溪太后御前表演皮影戏的宫廷艺人苏鼎山为师,艺成回乡,与罗山传统皮影改革融合,授徒传艺,组班演出,从而使罗山皮影戏日臻成熟,不断兴盛。千余年来,罗山皮影戏经过一代代皮影大师的潜心研习、薪火相传,现已发展为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唱词道白雅俗共赏,音乐唱腔优美动听,皮影制作美轮美奂,乐队构成简约明快,是表演非常成熟的地方戏剧之一,并在江淮地区民间艺术中独领风骚,为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罗山皮影戏集江淮地区的民间戏剧、文学、音乐、手工艺于一身,是研究江淮民间艺术的宝贵资源。
二、罗山皮影的材质及制作工艺
罗山皮影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主要道具就是皮影影人。罗山皮影的影人制作有别于北方皮影,在选材上主要选用江淮地区的小牛皮为雕刻材料,通过选料、刨皮、削皮、裁剪、刻制、锻平、上色、描绘、焗油、晾晒、连缀、扎捆等十几个艺术工序才能完成制作。雕刻艺人根据罗山皮影戏的演出和装饰特点,结合罗山当地风俗习惯对罗山皮影进行大胆改进,将原来高约90厘米的头水影子改为高约50厘米的二水影子。整个过程有12道工序,综合了三水、头水皮影影人的特点,形成了二水影人特色,更利于展示和收藏。明朝中后期,罗山皮影制作已发展为生、旦、净、丑行当齐全的雕刻手法,雕刻技艺逐渐走向成熟。明朝末期,罗山皮影雕刻逐渐形成了具有豫南特色的皮影影人制作技艺,雕刻特点集民间绘画、剪纸、雕刻、彩绘、漆艺、扎制等工艺于一体,制作工艺精湛,造型古朴典雅、比例协调,用料讲究,刀法洗练,色彩亮丽,人物栩栩如生。做工精细、色彩鲜艳,影人生动,形象逼真,透明度好、立体感强,具有很高的表演价值和收藏价值。
三、罗山皮影的造型特征
罗山皮影的整体造型以其精湛的刀工和制作工艺而显得生动形象,给观赏者一种质朴的感觉。皮影人物形象完整,与罗山当地人民的生活喜好和长相特征密切相关,且皮影的形象展示基本为正侧面,服饰纹样也是以豫南人民喜爱的民间纹样为主,造型质朴,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艺术特色。
(一)平面性平面性是指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运用点、线、面进行空间的合理布局,加之色彩的巧妙运用,使得皮影造型在二维空间中展现出可视的平面形象。罗山皮影造型的平面性可从两方面进行划分:一是通过整体的平面造型来展现立体的形象。罗山皮影脸部与服饰造型虽然大部分以正侧面来展示,但是并不影响其整体造型的完整性,近乎完美地展示了通过平面的形式达到立体的效果。二是皮影艺人们对皮影脸部以及服饰上线条的刻绘。虽然皮影的整体轮廓较为简单,但通过对脸部的刻画及服饰上图案的精致描绘来彰显不同皮影人物角色的性格、形象、身份地位等(如图1、图2)。罗山皮影造型还体现出一种形式美,主要体现在外在形态元素的美感,通过脸部与服饰等各元素的变化与统一,制作出深受豫南人民喜爱的皮影造型。罗山皮影的造型在其数百年的发展中逐步稳定了下来,且形成了固定的规律。和谐美就是其中之一,主要体现在局部设计和造型元素的和谐与统一,给人视觉上的协调感。例如影人的脸部造型,五官之间比例协调,刻画细致,以不同形态的眼、鼻、嘴、眉毛等方面来体现不同的人物个性特征(如图3)。罗山皮影人物脸部、头部在形态大小及装饰上同整个皮影表现和谐,比例约为1:5,符合了民间美术审美的要求及皮影艺人进行皮影表演的客观需要,也使得皮影在表演过程中的整体动态更紧凑,更有节奏。这些局部之间、局部与整体的比例关系正是当地人民在日常的生活和劳作中总结出来的,形成了造型生动、整体协调的皮影形象,充分体现了和谐美。罗山皮影戏在表演过程中的唱腔和唱词有着一种独特的韵律,而罗山皮影本身的造型也有这样一种韵律感。皮影人物造型中整体外轮廓的线条、服饰上各种样式的精美图案、脸部及头饰流畅的线条等长短曲直线条的组合,顿挫之间又不失匀称,体现出了皮影造型的韵律感。韵律感为皮影造型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从视觉上满足了人们对美的需求。在罗山皮影造型中我们能看到两种对比鲜明的视觉要素组合在一起,既有对比又有整体统一。例如罗山皮影头部、脸部,服饰中线条的长短曲直,色调的明暗、冷暖,色彩的饱和度,图案和色块形状的大小以及排列的疏密以及形态的虚实、动静等(如图4),由多个对立的因素组合而成,于对立中体现出统一,使得罗山皮影造型中的韵律感油然而生。
(二)主观意象性罗山皮影艺人们创作出来的皮影形象主要来源于民俗传统文化中为人们极度喜爱而又经过高度概括得来的形象。在对造型及图案的绘制与刻画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当地民俗风格的固定规律,体现出了较强的主观意象性。在创作过程中,艺人们又添加了浓厚的乡土情感,把审美和生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仅追求形象的写实,也注重皮影人物的个性特征,并融入情感和审美,使得皮影形象生动传神、富有想象力。例如:皮影戏中的王室中人、大臣、妃子、将士、侠士、书生、神话形象等,这些皮影人物的造型都需要以皮影戏剧行当中的生、旦、净、丑为基础进行创作,从而表现出皮影戏剧中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如皮影人物的善、恶、美、丑、忠、奸等。罗山皮影人物的脸部刻绘也十分精彩,为展示和区分不同角色的性格及形象特点,与当地戏剧相结合的同时辅以线条和图案。例如:为描绘清秀典雅的生、旦角色,刻绘手法以阳刻为主,脸部色彩则选用较为鲜亮的颜色。对于净、丑角色的描绘,刻绘手法则多以阴刻为主。丑角的脸部形象有时也会采用四分之三的侧面,露出双眼的同时增加了对于脸部的刻画面积,使空间感及立体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造就了罗山皮影影人整体形象的丰富性、生动性、鲜明性等特点(如图5)。
(三)象征性象征性也是罗山皮影在造型方面的一个特点,为了展现不同人物的个性特点而选用了多种富有寓意的图案及色彩。在创作罗山皮影的过程中,主要以头饰的色彩、造型及花纹、脸部的线条及细节刻画、服饰的图案和颜色来象征人物角色所对应的个性特征。例如,罗山皮影中代表武将的服饰(如图6),多以类似龙、虎的抽象元素为主,形象夸张且生动,辅以半圆、矩形元素等进行点缀,画面丰富饱满,颜色以红、绿、黄、黑为主,形成强烈对比的同时,又促进了整体色调的统一。加之代表武将的背后的令旗,整体给人带来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罗山皮影影人中代表贵妇形象的头饰(如图7),多配以凤凰元素,嘴里叼着流苏,辅以发簪和其他装饰进行点缀,耳垂上佩戴精致的耳环吊坠,凸显其高贵、优雅的气质,十分鲜明地彰显了其地位。罗山皮影造型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对脸部细节的细腻刻画。为了区分不同皮影人物的性格和身份特征,在罗山皮影影人的造型方面做了区分,以地方戏剧为基础并产生了生、旦、净、丑的行当。其中,生、旦两种角色给人一种清秀俊逸的感觉,皮影艺人们不会在其脸部涂着偏重的色彩,而是稍微涂上一些淡红色(如图8)。因为净、丑象征着粗犷、豪放的角色特性,所以皮影艺人们在绘制影人面部时多选用黑色、绿色以及红色。为了更加突出净、丑角色的人物特质,皮影艺人们在创作过程中对其面部进行了夸张式的处理。比如十分粗的眉毛、怒目圆睁的眼睛、额头前凸等(如图9)。在对“丑”角形象刻画时,罗山皮影艺人们还在其脸部或额头等地方随意描绘了一些线条。运用象征手法来体现不同皮影人物的形象特征,充分彰显了不同皮影影人的美、丑、忠、奸等特征。
四、结语
罗山皮影作为豫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之一,其造型特征给人带来一种质朴的感觉,辅以具有象征性的图案,从罗山人民日常生活及传统观念中提取的丰富色彩,无不体现出罗山皮影整体具有较强的装饰性特点。当下,罗山皮影戏的演出形式依旧是人前幕后,由一张桌、一块白色幕布,配以灯光组成,受这种演出形式的限制,罗山皮影整体平面性的特点依然较强。但是通过罗山皮影艺人们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意象性和象征性的表现手法,加之其与深受当地民间传统喜爱的个性化色彩相融合,创作出了一个又一个形象生动、活灵活现的皮影人物形象。不但没有对罗山皮影艺术的发展产生阻碍,反而奠定了罗山皮影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李丽娜.罗山皮影的造型与色彩特征[J].大舞台,2014(8):231-232.
[2]李菊红.罗山皮影的造型、色彩及其工艺特征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5):123-124.
[3]蔡森林.罗山皮影造型形式美初探[J].文学界(理论版),2010(12):240.
[4]刘松.人、神和自然的交融——罗山皮影造型艺术分析[J].美与时代,2006(9):74-76.
作者:刘钊 单位:郑州轻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