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地区民族画造型形态解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地区民族画造型形态解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地区民族画造型形态解析

[摘要]滇西北地区的丽江、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等地,分布着纳西族、摩梭族、白族、藏族、傈僳族、独龙族、怒族等少数民族,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名族风貌,孕育出了独特丰富的民族画,本课题旨在对分布于滇西北地区各地的民族画造型形态进行类比、解析,试图通过对造型形态的解析,洞见他们生存哲学的思考与夙愿。

[关键词]地域性;民族画;造型形态;案例解析

一、滇西北地区民族画概况

滇西北地区,指今云南省西北部,包含丽江、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滇西北地区民族绘画,特指滇西北地区民族民间流传至今的各类绘画,如东巴画、白沙壁画、唐卡、松赞林壁画等,从主题上来看,他们以宗教信仰为表达主旨,而手法上,虽属滇西北地区,甚至丽江市所辖片区的东巴画与白沙壁画,就已是完全不同的表现手法,这无疑体现了该地区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多元并存的现象。丽江、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一带,丽江的东巴文被誉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东巴画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闻名遐迩,而白沙壁画,被列为中国四大壁画之一,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唐卡与松赞林壁画,也是为世人所理解并接纳的藏传佛教类绘画,这几大类民族绘画,都具备很高的知名度与典型性,因此本课题旨在通过对造型形态的类比与解析,试图得出另一种观看的视角。丽江东巴画,丽江东巴画与东巴象形文字,可谓书画同源,东巴象形文字奇特的造型特征,直接以书写的形式演绎到书画里,以独有的形式,形成东巴画,主题上多为崇尚自然,热爱生活,表达对美好愿景的向往,其东巴画的典型巨著为《神路图》。丽江白沙壁画,分布于丽江市白沙镇与束河古镇,壁画融合了汉族、藏族、纳西族等民族文化,众教合一,展示了藏传佛教、儒、道教等的生活故事,由于其是文化融合的产物,其造型多源自汉族造型形象。迪庆藏族自治州松赞林寺,为云南省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其松赞林壁画,色彩鲜艳,笔法细腻,以描绘史迹典故,弘扬佛教教义为主。迪庆藏族自治州唐卡,于大街小巷广泛流传,与松赞林寺壁画相得益彰,同为弘扬佛教教义为主。

二、滇西北地区民族画造型形态特色比较研究

绘画之造型,为绘画之灵魂所在,以造型作为第一视角,来分析图像与图腾,将追溯到造型师傅们为什么造型这样的终极问题,也正是基于此,对滇西北地区民族画造型形态进行宏观对比,分析,会针对性的通过图形与图像深入了解滇西本地区文化形态,也为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添砖加瓦。滇西北地区民族画的这几大类,如何进行具体的研究呢?宏观比较与典型案例具体研究,是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具体比较如下:对现存滇西北地区民族画的造型形态进行宏观对比,可归纳为两大类,即原始造型形态与其他民族传入两种,从地域上来看,滇西北地区丽江市、迪庆市、怒江州,都不同程度上发现了部分原始岩画与原始壁画,进入现代文明后,除了东巴象形文字和东巴画继承了原始岩画与原始壁画的造型特征外,白沙壁画主要受佛教、道教的影响,不再有原始岩画的造型特征,迪庆市受藏传佛教影响,也不再有原始岩画的造型特征。

(一)东巴画纳西族的本土宗教是东巴教,其东巴画,即为东巴教教义的图像说明,毋庸置疑,东巴教同样受到外来宗教与邻近民族宗教的影响,然而,东巴教在各民族文化融合之下,形成了即多元,又相对独立的教派,而其东巴画,就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果,东巴画巨著《神路图》里的造型形态,出现了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等的形象元素,诚然如此,但其东巴画造型的最主要特征,依旧是原始的、古拙的、神秘的,极大区别于道教与佛教的造型。

(二)松赞林壁画与迪庆唐卡松赞林壁画与迪庆唐卡,有着明确的法度与程式,极其严苛的要求,必须按照其程式来严格执行,不能有个人的任意发挥,因此,壁画与唐卡,极好地传承了其程式。

三、作为滇西北地区民族画典型案例的东巴画现象

滇西北地区民族画造型形态的宏观对比之下,东巴画极为显赫,其显赫的要义有:

(一)造型形态的本土性作为土生土长的丽江东巴画,是纳西族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是纳西族人民信仰万物有灵生存哲学的集中体现,东巴画在创造的基础之上,接受外来文化的浸染,最终形成了世界独一的形态面貌,因此,它是本土的。以东巴《神路图》为例,从主题内容来看,《神路图》绘有九座黑山、鬼界、人界、神界四个阶层,是为人死后亡灵经由的几个阶层进而进入新生命空间的过程,这集中体现了藏传佛教“生死轮回”的观念,明显是受到了藏传佛教的影响,但其造型手法,却是独一的,无所雷同的,这体现出纳西族人民在接受“生死轮回”这一观念后,应用民族智慧,充分发挥想象,创造了这些形象,并代代相传,保留至今。

(二)造型形态的独特性之内容东巴画内容上呈现多种样式,因其载体不同,而内容也就各不相同,有早期刻制或绘制在岩石上的东巴画、有绘制于木牌上的神像画、有绘制于墙体的东巴画与东巴图腾、有绘制于东巴神柱上的图腾、有绘制于绢上的东巴画、有绘制于纸本上的长卷、有订书成册的东巴画,由于呈现方式的受限,石牌画、木牌画、神柱画、绢画等多为神像画,而长卷画,如《神路图》,其内容上通过对九座黑山、鬼界、人界、神界的详尽描绘,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生死轮回”的叙述结构,内容上就相对饱满而丰富。

(三)造型形态的独特性之形式东巴画的形式,依内容而呈现出多种形式,石牌画、木牌画、神柱画、绢画等,多为单一神像的塑造,壁画与长卷画,内容上有其始与终,因此对画面形式进行了精心的布局,为了衔接始终,画面有其起承转合,相互呼应,紧密相连,环环相扣,自成一体。(四)造型形态分析为了整体呈现“生死轮回”的观念,《神路图》内容与形式上完成了高度的统一,其造型上,在借鉴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等的基础之上,大胆想象,极度夸张的进行造型,从形态内容上,可区分为:自然形态、动物形态、鬼怪形态、人物形态、人工形态、神兽形态、神像形态等。其中的自然形态,描绘有:山峦、花草、树木、太阳、星星、月亮等形态,动物形态描绘有:猪、牛、羊、马、鸡、鸭等家畜,有飞鸟、大象、老虎、狮子、孔雀、蛇、青蛙等兽类,自然形态与动物形态,造型形态皆在客观现实形象的基础上采用夸张、变形、高度概括等手法来造型。与动物形态相呼应的,当属神兽形态,东巴们采用夸张变形、假借、分解与重组等手法,创造出了大鹏神鸟、33首大象、青龙等神兽形象。鬼怪形态、人物形态、神像形态,都以人为核心,在人物的基础上,做丑化,是为鬼怪形态,在人物的基础上,美化形象,集各类优点于一身,成为神的形象。其中的鬼怪的造型,如动物的头假借于人的身体,塑造出狰狞、恐怖的鸡头人身鬼、猴头人身鬼、羊头人身鬼、狮头人身鬼等形象,而人物的塑造上,出现了汉服,意味着汉文化的侵染,造型上同样高度概括,神的形态,在人物的基础上,加之予鹰嘴、翅膀、鹰抓、蛇尾等形象,成为一种美好愿望的向往。在鬼怪、人物、神像的手里,握着各类农具、兵器、法器等人工形态,同样折射出纳西人民的勤劳智慧,可见当时农业的发达程度和工艺加工的技术难易程度。从视觉艺术表现的张力来看东巴画的造型形态,可大致归纳出以下几点:造型的书写感:为了满足东巴画造型形态的象征性,表达出画外之音,造型形态进行了高度概括,对自然形象进行了抽离,提取,加工与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形态样式,即东巴象形文字与东巴画,这时的绘画,旨在传达出东巴教的教义信息,那么信息传达的有效性,既是造型的整个意义所在,如何准确有效的传递信息,是核心所在,这时,人们绘制的过程中,是忘记造型本身的准确性的,而是心中有着崇高的教义精神的,势必东巴在绘制过程中,忘我的尽情书写,因此东巴画的艺术张力是无穷尽的,充满着教义的最高精神的,超然的,超越自我的,崇高的,也因此,绘制东巴画的东巴们,当时作为人群中最有智慧的德高望重的身份而存在;形态布局的节奏感:《神路图》长1155厘米,宽26.5厘米,以卷轴的形式徐徐展开,由于形象的高度概括,以现代艺术的审美形式来划分,可用点、线、面的形式来解读整体画面的节奏感,由于叙事结构的特殊性,加之形态大小有致,方向各异,浓淡穿插,即可视作是节奏与韵律错落有致的华美乐章。叙事结构的可视感:《神路图》有着宏大的叙事结构,而这一叙事结构,是通过视看来完成的,这彰显了造型艺术的魅力,人们如果通过语言,再去想象地域、鬼怪、神兽、神仙等形象,就会缺乏感染力,而通过《神路图》,加之人们的生活经验,再赋予个人想象,一个真实的图景,就会在脑海里呈现,因此,一个可视的叙事结构,就会变得魅力无穷;设色的整体感:一副完整的绘画,需要高度的整体感,《神路图》在完成了造型与布局之外,颜色既是对整体感的辅助,在明暗的基础之上设色,无疑让观者领受到更为真实可信的场景,因此,当时的东巴们利用各类矿物质颜料,更整体的统一了画面。

四、造型形态的延续性

(一)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东巴象形文字被誉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至今依旧被纳西族人民书写、使用,传承,而东巴画的一大特点既是以字入画,东巴绘画中出现的无数造型样式,既是东巴象形文字的直接引用,这得益于东巴象形文字自身的结构特点,即象形特征,也因此,东巴画同东巴字一样,“活”了下来。

(二)东巴画的继承与发展“活”下来的东巴画,较好的得到了继承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东巴画逐渐弱化了东巴教的严肃性,转而表达对生命的歌颂与对生活的热爱,人们在传统东巴画的基础上,加入了自我的因素,成为一代又一代的东巴画创新者,而纳西族人民也在时代的渐变中接受着这一古老文化的发展,时至当下,东巴画业已进入丽江高校的课程选修课的行列,学生结合自身专业,采取东巴画的造型元素,进行加工改造,向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设计产品与视觉艺术品,这加大了东巴画造型艺术的普及范围,再次,丽江为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地区,社会旅游产品的开发,成为趋势,而大众流行文化结合东巴造型意识,同样催生出各式各样的造型形态样式,这无疑是把古老的民族文化世俗化、生活化融入大众生活中,成为人民生活所需必需品的同时,视觉上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符号,也因为东巴画与东巴象形文字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缘故,东巴造型艺术广受国内外学者关注,随着现代设计对东巴造型艺术的继承与改造,其独特而新奇的造型样式,广受人民大众喜爱,并为世界各族人民所接纳,喜爱、甚至成为某种时尚符号而被追求。

五、结论

通过对滇西北地区民族画造型形态的研究、对比、解析,洞见的是滇西北地区民族通过东巴画、壁画、唐卡等绘画形式来表达人民对生命奥妙的探索、对生命归宿的探寻、对永恒生命观的寄托……,本文着重立足于滇西北地区纳西族东巴画的传承与发展,以壁画、唐卡作为参照,对东巴画的造型形态进行解析,抛砖引玉式的总结和概括了一些观点,然还有诸多不足处,望更多的学者能对其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兰伟,兰碧瑛.纳西东巴象形文造型艺术[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7:655.

[2]杨富泉.从《神路图》看藏文化对纳西族东巴教的影响[J].云南社会科学,2001(5):5.

[3]王琦.《神路图》与纳西文化中的自然观、社会观与生命观[J].湖南包装,2018(1):4.

作者:周威全 单位: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