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士大夫审美文化对家具造型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士大夫审美文化对家具造型的影响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士大夫审美文化对家具造型的影响

摘要: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士人云集,苏式家具在浓厚的士人文化的熏染之下诞生,具有鲜明的士人阶层精神特点。该文以明清时期的苏式家具为切入点,以具体的文献记载为实例,探究士大夫文化“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推崇古制”的尚古意识、“雅致脱俗”的审美取向对当时社会民众生活美学观念的影响。

关键词:士大夫;审美文化;苏式家具;生活美学

在中国漫长的审美文化演变史中,人们的主流审美观念会随着时代的更迭和社会环境的革新而发生改变[1-2]。各时期文化思想体现出的特点和内涵,能准确地反映出当时的主流文化精神和相应的社会时代性格[3-4]。这些审美文化通常会浸润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论是在精神层面还是在物质生活层面,大到室院格局,小到器用玩物[5-6],时代主流的审美品位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一、士大夫文化成为社会审美主流

1.中国社会主流审美更迭历程商周时期,以“学在官府”理念为核心的“官文化”形成了“政学一体”的文化观,其代表的庄重、静穆的“雅文化”成为社会审美的共识[7]。随后,私学在春秋战国时期异军突起,百家争鸣的社会情势使多样的文化观念发展空前繁盛[8]。随着私学的兴盛,文化不再是统治阶级的专享,民众的文化意识开始觉醒,士人阶层力量也逐渐蓬勃壮大,最终使以典雅脱俗为显著特点的士大夫文化成为社会主流。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南下进入汉人聚集的中原地区,两种文化相互交融、渗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原地区汉人的生活方式[9],社会主流审美更加崇尚士大夫文化。隋唐时期,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士大夫文化的发展。其中,唐代禅学对士大夫文化体系的逐步完善大有裨益。北宋时期,繁荣的经济和开放的思想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社会审美水平的提升,士人阶级的力量也十分鼎盛,士大夫文化的地位得以稳固昌盛[10]。除了上述提及的“官文化”和“士文化”,“民文化”也是主流审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民文化”主要代表的是一种“俗文化”,这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现为绘画艳俗、文学通俗、音乐韵俗、建筑民俗等,在清代中后期表现得较为强烈,是当时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派别[11]。

2.士大夫文化成为社会审美代表在中国审美文化发展历程中,春秋战国时期的“士文化”摆脱了“官文化”的社会等级限制,走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从魏晋时期开始,文人山水诗流派作为士大夫文化的代表,成为当时社会审美的文化标杆[12]。魏晋之后,士人文化吸收了唐代禅学、宋学等典型学术审美观念,已经较为完善。以北宋文人画风潮[13]为起点,士人阶层的审美也逐步扩大到器用玩物、园林居室等领域。其在造物与用物领域中展现出的与诗歌、绘画一致的品调,在当时社会备受推崇,而后经历三朝,最终形成了以文辞、绘作、茗茶、酒饮、管弦、弈技、园林、器物、游历等为主要内容的士人文化体系。

二、士大夫文化造就的苏式家具

1.苏式家具的定义通俗定义中的苏式家具,主要指以苏州地区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生产的家具,其具有该地区典型的用材、设计以及工艺特点[14]。在用材方面,苏式家具多采用花梨木、紫檀木等红木木材以及楠木等通俗木材。这些木材颜色光亮、纹路精美、触感温良,为造物良选。在设计方面,苏式家具以明时样貌为标准,简巧精雅、线条干练、富有神韵,在外观造型上具有脱俗的文人审美,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在工艺方面,苏作匠人技法精湛、巧夺天工,榫卯拼接、制造精良,有着自成一派的家具制造体系。

2.苏式家具形成的原因(1)地理位置和区域环境以苏州为中心的江浙一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该地区自古物产丰饶,安静祥和,交通便利,有长江河运,更有发达的海外贸易,这些因素都为江南地区经济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经济繁荣和手工业的进步江南地区包含的南京、苏州、杭州等大型都市在隋唐时期就已经保持着高度的繁荣。尤其是在几次文化大融合之后,政治中心从北方逐渐转移到南京、杭州等地,使该地区的经济水平保持着迅猛增长的趋势[15]。经济的发展使该地区的居民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制作硬木家具、追求生活品质,进而推动了当地手工业的发展和进步。(3)文人荟萃和士人云集历史上,江南地区凭借地理优势吸引了大量民众的到来,他们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并将其在当地发扬光大,使江南地区的文化气韵十分浓厚,使当地的文化和经济获得了良性的发展。

三、士大夫审美对苏式家具造型的影响

1.“经世致用”的实用精神《论语•宪问》中论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这是士大夫“经世致用”思想的体现。晚明时期,由于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经世致用”这一思想对士大夫阶层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以顾炎武为代表的晚明士人群体提倡“修己治人之实学”[16]。李渔《闲情偶寄•器玩部》第一节中描述的几案便是受“经世致用”影响的实用而又充满工匠智慧和创造力的作品。李渔在文中提出了几案必不可少的三个要素,分别是抽屉、隔板、桌撒。第一是抽屉,李渔认为“有之斯逸,无此则劳”,将抽屉视为“容懒藏拙之地”。士人在写字作文之时难免会多出许多废稿残牍,暂时放置在抽屉之中,可保持窗明几净,这就是抽屉所谓“容懒藏拙”的用处。第二是隔板,这是李渔的独创。中国古代严寒时分,室内大都设置暖炉,书房内放置几案和坐席。李渔将隔板衬在桌面下面,此板为活板,用绳用钩,或以机关相承,用的时候就放上,不用的时候就拿开。这是作者“惜福”思想的表现,此“珍惜器具之婆心,虑其暴殄天物”的思想,应当被世人提倡。第三为桌撒。由于制造工艺不够精细,古代的几案与地面之间往往难以相平契合。匠人在营造器具之时,将剩余的竹头木屑稍作加工,髹漆涂饰,做成桌撒。由于桌撒外部通体用漆修饰,因此并不会影响几案的整体外观。

2.“推崇古制”的尚古意识“尚古”取向是中国士大夫阶层思想传承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以《论语》《孟子》等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均是记录、追怀前人言行的巨著。儒家思想作为士人阶层的主流思想,使“尚古”意识在士大夫阶层根深蒂固。文震亨在《长物志•卷六•几榻》开篇便提到了古人所制几榻之体制,言其有“古雅可爱”之处。在尚古重雅的思想观念里,装饰堆砌、图绘纹饰者,皆落俗套,非大雅之器也。书中描述的一款长榻三面都围有靠背,靠背均为木栏杆式,中间铺设湘竹,榻的后背和两边靠背的高度都保持平齐。文震亨认为,“简”即是“雅”,在造型上,榻的底部支撑位置忌讳做成四脚形制,也不可以做成花哨的样子,那类装饰虽然看似繁华亮丽,却大损古制,有悖精神。

3.“雅致脱俗”的审美取向到了晚明时期,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进行了充分的融合,通俗文化发展势头强劲。士人阶层在这场通俗文化潮流下,却产生了一种相反的、清雅脱俗的审美取向。这种审美取向体现出的高雅的艺术情趣颇受士人阶层的追捧。仍旧以李渔的《闲情偶寄》为例。《器玩部》第三节记录的是卧具所用的床帐,李渔认为,床榻作为人一生中最常相处的家具,其舒适性和艺术性都是需要匠人仔细斟酌考虑的。李渔在床榻的艺术性装饰上提出了两个主要的观点,分别是“床令生花”和“帐使有骨”。“床令生花”满足的是文人在睡觉时沐浴在花香中的生活要求和审美追求。这是当时文人高雅的审美追求物化的体现。帐子四角靠近柱子的地方柔软无骨,难以完美贴合柱子的笔直形状,为求美观,务必“帐使有骨”。李渔提出的解决办法是,用粗细合适的竹竿轧制成四根柱子和方顶,等帐子挂好之后把它撑住,这样就形成了床内有床的格局,帐子便有了筋骨。

结语

文章通过分析与总结文震亨的《长物志》和李渔的《闲情偶寄》中记载的苏式家具的特点,探究苏氏家具的特点与士大夫文化中“经世致用”的实用精神、“推崇古制”的尚古意识、“雅致脱俗”的审美取向之间的对应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出明末苏式家具形成鲜明特色的原因。资助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省级校企合作基金项目

作者:韩岩 闫小星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家居与工业设计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