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元代青花人物故事图造型纹饰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元代青花人物故事图造型纹饰特征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元代青花人物故事图造型纹饰特征

摘要:中国青花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元青花瓷器色彩浓艳,绘制题材丰富,内容精美,蓝白交错间流露出清灵高贵的气质。在众多元青花瓷器中,人物故事图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图案,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该文以元代青花人物故事图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元代青花人物故事图的文化背景、经济背景、历史背景、艺术特征、主要内容、思想内涵等阐述观点,以期为陶瓷艺术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青花瓷;元代;人物故事图

一、元代青花典型纹样人物装饰

1.产生的文化背景史书记载,古代中国与周边地区经济交流频繁,西亚文化在7至8世纪(唐朝)和13至14世纪(元代)两次与华夏文化碰撞,持久、深层次地对中国产生了影响[1]。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元代艺术形式百花齐放,呈现出多元化态势,极大地影响了制瓷业的发展。元代青花人物故事图深受元代戏剧的影响,打破了传统以植物为主的装饰,将戏剧中的人物引入装饰,全方位地彰显了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戏剧这一娱乐方式的爱好。

2.产生的经济环境唐朝经济空前繁荣,进一步打开了海陆贸易通道,通过丝绸之路等途径,使中国陶瓷开始走出国门。元代对外交流贸易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青花瓷的发展。从14世纪开始,“陶瓷之乡”景德镇已经能生产出精美且器型较大的青花瓷[2]。现在,东南亚、非洲、西亚地区均发现了元代青花瓷,而国内部分出土元青花瓷的生产时间要晚于国外一些地区藏品的生产时间。因此,从时间维度看,元代青花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对外贸易中的外销需要。

3.产生的历史原因宋代的青白瓷为元代青花瓷的瓷胎夯实了基础。南宋是人口大迁徙的时期,也是民族融合的时期。当时很多河北、山西居民迁移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在迁移过程中也带来了北方的磁州窑,较大地影响了景德镇瓷器的发展。元代景德镇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引着全国各地的陶工,形成了“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良好局面[3]。

二、元代青花人物故事图装饰解析

1.人物故事图的艺术特征(1)器型由分析可知,元代青花瓷主要在立体瓷器圆形腹部绘制人物故事图,青花瓷用弦纹确定图画的上下范围,主要以玉壶春瓶、梅瓶、盖罐等一些大型器型为载体绘制人物故事图。一般来说,玉壶春瓶高度为30cm,梅瓶高度在40~45cm,盖罐高度在25~30cm。(2)构图综观元代青花人物故事图,其构图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即对空间的划分、空间分布、对空间的填补。对空间的划分以树木为主,辅以其他景物,将空间分隔开[4]。空间分布主要包括人物和景物,不同的人物各自独立占据画面,没有明显的虚实变化、远近层次、疏密关系等,物与景、人与景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对空间的填补则是在人物形象外,配置诸多景物,如山头、花卉、树枝叶、云气等,通过挪让填补的手法,使上述配景错落分布于画面,通过这样的方式形成白地空间带和青白对应的虚实关系。(3)人物造型人物造型借鉴于各种平话,部分人物故事图的人物造型是从不同插图中寻找适合的人物,在原有人物的基础上修改、加工而形成的。

2.元青花人物故事图细节解析(1)五官、胡须样式元青花人物故事图中的肖像一般描绘的是真实的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画师在生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人物的五官和胡须。这些人物特征与人物身份、民族、气质、性格等息息相关。元青花人物故事图的人物形象基于现实人物的特征。(2)发式元青花人物故事图中的人物发式主要可分为男发式和女发式两种。如元青花锦香亭图罐(图1)中的女发式,该图源于元代戏剧《孟月梅写恨锦香亭》,戏文讲述了唐朝才子佳人浪漫曲折的爱情故事。图中女主人公梳高螺髻,饰发簪和步摇,婢女梳着双垂发髻。(3)金答子印金丝织物是元代独特的织物形式,其主要由提花绫和纱罗组织,金答子就是印在丝织物上的块状金花。元青花人物故事图中女裙的织物形式与金答子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是身份的象征。(4)面饰和幞头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元青花人物故事图中仕女面饰刻画得并不清晰,但是通过分析还是能看出仕女面部的妆容是梅花妆。在元青花百花亭图罐中,仕女额上就有很多花面装饰。另外,在元青花人物故事图中经常能看到幞头。幞头在宋元戏文物中频繁出现,元青花人物故事图对其进行了精细刻画,如凤翅幞头。(5)鞍马、饰物及背景在元青花人物故事图中,马体态健壮、匀称,造型精准,线条精致,特别是马尾被刻画得非常细腻。为了让马的眼睛显得炯炯有神,画师将马的黑眼珠画在眼眶边,色彩对比分明,活灵活现。为彰显马的体态,画师用釉一笔一笔勾画出阴阳、深浅、浓淡、凹凸的层次和质感,在马的刻画方面充分借鉴了赵孟頫等人画马敷彩的技巧。湖石、芭蕉、牡丹是元青花人物故事图的常用配景,另外,画师还经常采用栏杆、松鼠、柳树等作为映衬。如,元青花百花亭图罐、元青花锦香亭图罐、元青花西厢记图梅瓶以及元青花西厢记焚香图罐上都刻画了诸多湖石、牡丹。其中,牡丹不论是画风还是叶子形态都与缠枝牡丹的表现具有相似之处,后者的花叶形态主要借鉴南宋纱罗织物纹样,缠枝牡丹在花朵间会留出白色花瓣。元青花人物故事图中的配饰还有云朵、松树、竹子等。青花竹子以中国画的气韵装饰在瓷器上,彰显了画师的功底,体现了了文人画的飘逸气息。晴竹丛篁是最主要的图案,二笔叶为“重人式”,三笔叶为“飞燕式”,笔法的综合运用一方面可以填补空间,另一方面有助于构建青白空间。对松树叶的描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用很细且短的线条组成扇子状的松叶,二是用非常细的线条画作马尾状松叶,如人们熟知的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3.元青花人物故事图思想内涵从艺术的角度看,元青花瓷中对人物故事图的应用较为普遍,其依托丰富的故事内涵,成为独具魅力的青花装饰题材。事实上,人物故事图之所以受到青睐,除了人物具备生动传神的特征,还因为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人物故事情节与相关历史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这赋予了元青花瓷更丰富的人文内涵。从历史的角度看,当时众多知识分子难以实现远大的抱负,加之社会矛盾较为突出,众多的有识之士隐居田园,不愿与统治阶级为伍,由此在民间引申出诸多人物故事,以此表达元代文人对理想的追求。另外,一些历史人物故事也被加工成元青花人物图的素材。如,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重点表现出历史人物韩信的故事。作为西汉的名将,韩信为西汉的创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又如,元青花三顾茅庐图梅瓶描绘了刘备、关羽、张飞躬身施礼的情景,唤起了人们对三国历史场景的记忆。另外,在元青花周亚夫屯兵细柳营罐等青花瓷中,也将一些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精神传承的效果。

三、元代青花人物故事图在陶瓷史中的影响

元代青花瓷是元代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虽然元朝历史不足百年,但在我国的陶瓷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首先,元代改变了宋代制瓷业的格局,形成了以景德镇为中心的陶瓷之都。其次,元代青花瓷在制瓷工艺上更加精进,开辟出釉上彩和釉下彩两大经典类型,使延续几千年的青黑、白青、白单色釉更加丰富,突破了陶瓷艺术水平的局限。釉上彩包括红绿彩与五彩,釉下彩则更具特色,包括釉里褐、釉里红及青花。在我国悠久的陶瓷史中,元代青花瓷展现出较强的文化魅力,主要在于其将陶瓷工艺与人物故事相结合,引发了人们的艺术共鸣,体现了较强的艺术张力。陶瓷艺术中的多元化艺术特色,进一步拉近了人们与历史的距离,表达了跨越地域、穿越时空、自然和谐的美感,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艺术精华。元青花人物故事图的应用,使陶瓷制品富含深刻的人文性。画师通过多种艺术表现方式,将人物故事描绘得活灵活现,除了带给人们强烈的艺术冲击,也让人们产生了解历史的冲动,再通过浓艳色泽的映衬,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人物的动作与神韵,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不仅如此,从元代青花瓷表达的内涵看,其从侧面反映出元代对文化艺术的重视与创新,具有深刻的艺术思想,值得人们深入地挖掘与研究。

结语

在古代陶瓷史上,元代青花瓷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色彩的独特性和装饰绘画充分显示了其艺术性。将绘画与器皿二者结合营造的元代青花瓷,带给人们全新的视觉体验。从内容题材的维度看,元青花人物故事图具有融合性;从装饰图案方面说,元青花人物故事图呈现出生活性;从表现形式层面看,元青花人物故事图体现出民俗性。由此可见,我国的陶瓷艺术底蕴深厚,因此,今天人们要去芜存菁,取其精华,继承先辈留下的艺术精粹,将当代艺术与古代陶瓷艺术有机结合,保留艺术精华,保护传统文化,寻求艺术的本质,夯实当代陶艺稳健、长远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邦.元代青花瓷器与丝绸之路中的跨文化交流[J].学理论,2014(36):122-123.

[2]张一涵.传承与演进:明清肖像画艺术表现形态的嬗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7:1-248.

[3]朱佳璇.元青花人物故事纹饰的符号学解读[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3):364-366.

[4]王伟,李冰林,荀丽.浅谈元青花人物故事的思想内涵[J].陶瓷科学与艺术,2006,40(3):41-44.

[5]许莉莉.中国元素在中式服装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8:21-25.

作者:王泰迪 杨成 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