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木偶戏表演及造型理论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木偶戏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在古代被称为“傀儡戏”,演员以幕后操控木偶的方式进行表演,“表演艺术”和“造型艺术”是构成木偶戏的两大要素,为了达到木偶戏演出的理想效果,必须重视其表演及造型设计。本文针对我国木偶戏表演及造型理论展开探究,简要概述了木偶戏的发展历程,深入分析了木偶戏的表演形式及外形刻画方法,期望有助于完善木偶戏表演及造型设计体系,促进我国木偶戏在继承中不断发展。
【关键词】木偶戏;表演;造型;提线木偶戏;布袋木偶戏
我国木偶戏主要由表演艺术和造型艺术两大要素组合而成。其中表演艺术主要通过表演者操控木偶,突出表演的夸张性和艺术性,并应用多种表演技法,融入舞台元素,表达人物情感,展现艺术张力,由此增强木偶戏的舞台表现力。而造型艺术主要通过利用各种材料加工制作,突显人物个性,使人物贴近角色形象,从外形设计和操控技法两方面入手,让木偶形象更加吻合表演需要,进而提高木偶戏的表演效果。
一、木偶戏的发展
中国木偶戏在古代被人们称为“傀儡戏”,表演者通过操控木偶的方式演绎了一个又一个经典故事。多数学者认为唐代是木偶戏的鼎盛时期,其间木偶戏广为流传,初步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坊间木偶戏造型艺术的追求与热爱。到了宋代,我国木偶戏有了新的发展,木偶戏表演形式不再局限于传统表现形式,出现了“杖头木偶戏”“铁枝木偶戏”“药发木偶戏”等,使木偶戏表演与造型设计得到了很大突破。由于元代是我国戏曲艺术的黄金时期,木偶戏在步入元代时融入了新的内容,与一些地方京剧、戏曲相融合,突出了新的时代特征。直至明清时期,木偶戏在不断演出实践过程中,初步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表演体系,表演者依据木偶戏剧目内容进行表演,提高了木偶戏表演的艺术性。[1]
二、木偶戏表演及造型理论
木偶戏主要采用木偶来表演剧目故事,其表演及造型设定要求既要符合人物角色形象,也要体现出木偶戏的多样化艺术风格。我国木偶戏表演包括杖头木偶戏、提线木偶戏、铁枝木偶戏和布袋木偶戏等多种形式,其造型艺术必须贴近人物角色和剧目表演,突出“以物象人”的表演特征。当前木偶戏在形象设计上,应尽量体现出角色五行特征,能够让观众透过木偶造型,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表演艺术方面,要表现出表演的夸张性,运用多种技法,增强木偶戏的舞台表现力,展现其艺术张力,让木偶戏更具有感染力。同时可以通过舞步设计、舞台元素融入、人物情感表达等表演技巧,使木偶角色更加深入人心,进而更好地感染观众。
三、杖头木偶戏
木偶戏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托辊木偶戏就是其中一种。通过在木偶头部及肢体关键部位安装操纵杆,将木偶头部视为主杆,肢体为侧杆,由木偶表演人员左手持主杆控制木偶头部动作,右手持侧杆调整木偶肢体动作。托辊木偶戏也称杖头木偶戏,是我国木偶戏最为常见的表演形式,深受各地人们喜爱。其表演操控方法主要体现为表演者利用与木偶头部相连的主杆和与木偶四肢相连的侧杆进行表演操控,让木偶戏的表演形式更加丰富,表演者会设计多种托偶动作,使木偶戏表演灵活多样。比如,表演者会在木偶身上暗藏玄机,用木头雕刻木偶头部,并注重木偶头部的结构相连设计,使木偶的眼睛、嘴巴、耳朵都可以做出相应的动作,同时用木头、竹竿制作木偶的躯干,尽可能使木偶形体设计符合观众审美特征。表演者可以通过“内操控”表演中国传统戏曲剧目,展现各种动作,使木偶人物栩栩如生,以“外操控”控制木偶四肢侧杆,增强木偶的表现力,塑造木偶形体,让木偶戏表演更加贴近真人演出。但由于地域差异,不同地区对于木偶的身高限定、造型、表演动作等设计也存在一定的差别。[2]例如,泰兴地区的杖头木偶戏注重表演内容和形式,最初采用安徽唱腔方式,在经过漫长的发展后,逐步形成泰兴地区独特的平稳刚劲的唱腔风格。泰兴杖头木偶戏的剧本通常以口头方式传承,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将民间文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丰富了杖头木偶戏表演剧目内容,具体表现为在保留原有剧目的同时,融入传统京剧剧目、神话剧目和现代戏等多种题材。在服装造型设计上,泰兴杖头木偶的服装主要由表演者参与设计,对选定的服装进行裁剪,缝制成符合演出角色身份的服饰。此外,杖头木偶戏表演者一般会使用二胡、锣、鼓等乐器,以当地有名的木偶戏《穆桂英挂帅》《杨六郎建兵》等剧目为范本充分利 用锣鼓乐器,渲染表演氛围,增强木偶戏表演的艺术效果。
四、提线木偶戏
提线木偶戏又称“线偶”或者“线戏”,个别地区也称“悬丝傀儡”,顾名思义,这种木偶戏主要以提线操作进行表演,从木偶构成结构上来看,提线木偶包括偶头、四肢、笼腹、提线和勾牌等,木偶头部制作材料一般采用樟树、椴树或者柳树的树干雕刻而成,在木偶头部雕刻基本成形以后,设计内部机关,用于操控木偶的眼睛、嘴巴等面部器官,使木偶的五官表情能够更加丰富。通过竹料制作木偶胸腹,可以根据木偶人物区别设计木偶四肢,在木偶形象制作完成之后,分别将提线缠绕在木偶身体可活动的部位,以提线的方式操控木偶进行舞台表演。例如,泉州比较有名的提线木偶戏,一度被赞誉为“让木偶活起来”的木偶戏,被称为“加礼”戏亦即“嘉礼”戏,在古代也被人们称为“悬丝傀儡”。泉州地区赶上民间婚假、寿辰或者婴儿周岁以及举办各种民间迎神谢天活动时,都会表演提线木偶戏作为大礼。[3]相传在唐朝末年,傀儡戏传入泉州,在宋代,以这种提线木偶表演形式的嘉礼戏逐渐成为当地盛行的一种表演,到了清代,泉州的提线木偶戏已经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其表演形式和表演技法不仅突破了原有杂技形式,还逐渐形成了规范化的剧本体系,如当时比较著名的《目连救母》就是按照剧本进行提线表演。在清末民初,这种提线木偶戏改进了许多表演技巧,将一些舞蹈动作,如舞伞、舞剑和武打动作中的拔剑、搏斗进行融合,极大地丰富了提线木偶戏的表演内容,不仅满足了广大观众的多样性及个性化的心理与审美需求,也有利于提线木偶戏的继承与发展。
五、铁枝木偶戏
此种木偶表演形式多流传于粤东、闽西等地区,民间传言铁枝木偶戏是源于皮影戏,在皮影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在造型设计上,铁枝木偶戏中的木偶人身高大约1.5尺(50厘米),用泥土混合色彩染料制作木偶头部,以桐木材料制作木偶躯干,将纸片用来制作木偶人的四肢,按照“一主二侧”的操作原则,在木偶身上缠绕铁丝,通过铁丝操控木偶人表演各种动作,这是对传统提线木偶戏表演形式的创新。现如今,木偶戏不断发展,铁枝木偶戏表演者对原有木偶人进行了改造,加高了偶身,重新调整了铁丝提拉位置,赋予了铁枝木偶戏表演新的时代特色。比如,潮州地区广为流传的铁枝木偶戏,虽属于杖头木偶的一种表现形式,但这种木偶形体相比杖头木偶较小,表演者仅靠三根铁丝就可以操纵木偶进行表演,将主杆放置在木偶人的背部中间,用于支撑木偶人,避免木偶不受控制出现偏离舞台及重心位移等情况,并用侧杆分别安装在木偶的左右手臂,在背后操控木偶摆出各种动作,在正式演出之前,应事先搭建好表演舞台,做好舞台场景布置等工作,营造表演氛围。[4]潮州传统的铁枝木偶戏通常由9人组成,成员各司其职分别承担戏剧配乐、伴奏、木偶操控等工作,并要求配乐和伴奏者具备、吹、拉、弹唱等基本技能,表演者要有一定的推、拉、提、拔等技能,依据剧目内容操控木偶进行表演,展示铁枝木偶戏的风采。潮州当地铁枝木偶在造型制作上,通常会使用红色泥土雕塑木偶的头部,在晒干定型后,可以根据剧目表演需要,结合角色定位,为木偶涂上颜料,同时按照不同角色身份将木偶画上对应的人物脸谱,穿戴符合人物角色的服装和配饰,以精美的造型包装吸引更多观众的注意力,调动观众的观赏兴趣。
六、布袋木偶戏
民间流传的“掌中木偶”指的就是布袋木偶戏,这种木偶戏在福建漳州、泉州等地区比较盛行。该木偶戏在造型设计上重点突出服装特点,木偶头部用樟树雕刻,设计者在头部中暗设机关,以便表演者操控木偶表情和面部肌肉。同时木偶四肢和手臂动作更加多样化,表演者用竹签插入偶袖捻动,操控木偶人摆出开扇、换衣、舞剑、搏斗、跳跃等难度系数相对较高的动作,由此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且布袋木偶戏的剧目较多,表演内容涵盖传统、现代、神话、童话等众多领域,备受观众青睐。例如,邵阳地区的布袋木偶戏,其中《封神榜》《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经典剧目较为著名,由一个表演艺人和一副戏担组成,无论是大戏还是小戏,文戏还是武戏,单靠表演者手、脚、口、舌并用就可以完成一出好戏的表演,将木偶戏的表演技巧与戏剧形式一体化,展现布袋木偶戏的表演亮点。又如漳州地区的布袋木偶戏,被称之为“掌中戏”,是集木偶表演、剧目、配乐、造型设计、服装搭配、道具制作、场景布置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由表演者直接操控木偶人进行戏剧性表演,按照剧本故事内容,生动地讲出剧目中的台词,并给木偶配上相应动作,使木偶戏中人物形象更加突出。[5]同时晋江布袋木偶戏也久负盛名,但与漳州布袋木偶戏不同的是,晋江布袋木偶戏属于南派布袋戏,而漳州布袋木偶戏为北派布袋戏,这就使得晋江的布袋木偶戏与漳州木偶戏在木偶造型设计和戏剧表演形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晋江地区著名的《白龙公主》《万里长虹》等木偶戏,有着当地独特的表演风格,木偶形态刻画得生动形象,人物角色形神兼备,动作灵巧,且木偶戏表演十分细腻,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审美性。综上所述,木偶戏是集表演、造型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具有较强的艺术性,通过对木偶戏表演及造型理论的探究,更能推知木偶戏“以物象人”的表演特征。为了促进我国木偶戏的发展,我们更应重视木偶戏表演及造型艺术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抓住杖头木偶戏、提线木偶戏、铁枝木偶戏及布袋木偶戏等主要表演形式,通过融入舞台元素、合理设计舞步、强化外形设计等途径,增强木偶戏的表演艺术效果,满足受众个性化的心理及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舒世林.木偶形象设计的造型与制作技巧[J].大众文艺,2019,(21):72.
[2]陈妮.湖南木偶戏造型的创新与演变[J].艺海,2020,(04):13-15.
[3]吴瑞清.木偶戏表演的拟人化艺术特征分析[J].魅力中国,2020,(02):348-349.
[4]徐嘉瑜.浅谈木偶造型设计的传承与当代的多样化表现[J].西部皮革,2020,42(09):73-75.
[5]杨慧娟.木偶戏的人物形象塑造[J].艺海,2018,(11):25-26.
作者:冯石磊 单位: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