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西部电影造型设计转型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西部电影造型设计转型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西部电影造型设计转型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电影学派在思想表征上凸显西部精神、西部民族性格特质。80年代的中国西部电影从“美是发现、美是性格”这一哲学命题出发提出“面向大西北,开拓新型的西部片”,为中国电影的类型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西部电影在发展中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反映了电影人对改革开放思潮的把握和艺术投射。这种立足于民族文化和美学范式的新型影片类型得到了发展,逐渐成了西部电影的主流特征。如今中国西部电影正逐步向产业化发展,本文将以如何传达中国西部电影的文化性和边缘性为研究对象,结合视觉美学和审美表征总结西部电影造型风格特点。

【关键词】西部电影;电影造型;现实主义;意象造型;边缘化

从1984年在西安电影制片厂创作会议上著名电影评论家钟惦斐提出“中国的西部片”,到20世纪初“新西部电影”的再度倡导,中国西部电影在理论的倡导和实践的推进中,已经走过了近30个年头。作为时代人生的映现与思考,西部电影的创作从若干层面折射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逐层递变,成为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艺术隐喻和文化标本。在中国西部电影发展的链条中梳理其与社会文化变迁的关系,寻绎电影造型设计艺术的复杂性与多元化发展的路径,也许会对厘清西部电影的面貌与脉络,由此获得的启蒙而投入锐意革新的电影创作实践中去。20世纪中后期,在改革开放和西影的支持下,中国西部影片带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发展到达了顶峰。在中国西部电影发展中,需要妥善解决文明与自然、文明与野蛮的冲突关系,建立中国西部电影自身的美学。

一、影像美学在叙事中的作用

以影片《黑炮事件》为例,作为80年代中国电影人的一次创新和探索,讲述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荒诞故事,该片以赵书信寻求丢失的棋子为切入点,暗讽官僚主义和小农意识,同时通过赵书信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中国知识分子既诚实善良、又谦卑怯弱的双重心理特征。创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试听语言,如线条、色彩、光线、音乐、镜头运动等各种元素,通过画面构图和造型,不平衡的构图,充满暗示性的色彩与影调,重视音乐的重要作用体现出全片鲜明的风格化特点,给观众带来具有强烈刺激的形式美感。影片中鲜红色的机器和身穿黄色工作服的工人组成了影片的主色调。横贯画面、缓缓移动的重型机械所带来的冲击,既有视觉上的美感也隐喻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现代化建设的气势和规模。影片的荒诞性,也通过影像进行了深化。惨白的会议室,巨大的石英表,高饱和度的纵深走廊,以及巨型机械将人逼到角落,这些变形的环境背景与高调摄影造成了强烈的不协调感,以视觉冲击给人一种痛苦和压抑的氛围。

二、影像系统的表意功能

纵观整部影片,“黑炮事件”只起了一个情节线的作用,而在这一故事链条中,创作者插入了四场影像表意系统的戏,如赵书信在剧场看“阿里巴巴”歌舞表演;在足球场边看打架;扔完棋子之后走到教堂门口往里看,以及影片结尾赵书信看两个小孩玩砖块。这四场独立于叙事之外的戏,把简单的故事引向了更深的哲理层次。

(一)传统保守与开放求新的冲突

赵书信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在这个人物身上,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劣根性并存:即使被调离岗位,依然大谈领导对他的关心;即使遭遇接踵而来的不公待遇,依然保持对工作严肃、认真的态度。

(二)表现与再现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西部电影主观上对国际化认可的趋赴与客观上对市场力量的屈从,使得其在《红高粱》《黄河谣》《双旗镇刀客》《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影片开始以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为卖点向国际化与商业类型片迈进。这个时期西部电影中的西部以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困境中挣扎的青春生命,造就了民族文化的奇观效果,西部独特的地貌风情,如黄土、黄河、秦岭山脉、戈壁、沙漠、可可西里无人区等,也开始成为一些商业电影制造卖点的必备手段。与此同时,早起的西部影片对人性展开了新的描绘,这些影片开始逐渐放弃了早期西部片凝重的、甚至是唯美的创作风格,在审美取向上向记录真实转化,以普通百姓的坚韧性格为书写对象,向平淡自然的现实人生倾斜。随着张艺谋影片有意识地积极探索,追求记录真实的后现代美学风格开始彰显,影片从对民族文化的宏大思考走向对个体生命的执着探寻。

(三)文化反思——民族精神——意象造型

从社会文艺思潮发展的背景来看,早期西部电影的创作潮流直接根植于文化艺术领域里大规模的文化寻根与反思运动。“”结束后,如何正视民族传统文化的复杂性,如何确认适应时代变迁的民族文化与精神追求;如何面对意识形态权力对社会生活和个人命运的无形切割;如何应对现代化对民族文化的改写。在《红高粱》“颠轿”这出戏中,导演用多次大全景画面构图展示着一望无边的黄土高原,漫天飞舞的黄沙,以及崎岖无比的道路。给观者体会到环境本身透着骨子里的萧瑟。但小全景中轿夫抬着骄子疯狂的颠着骄子,捉弄着即将嫁给十八里坡有麻风病的李大头的新娘子。众人表现着一致的扎实的颠轿力量和令人眼花缭乱的颠轿花式,吸引着轿中新娘子的注意。狂野的山歌和奔放的“舞蹈”,在这荒芜的环境里,构成了一幅极具反差的画面。对大酒碗和高粱酒的特写,九儿一口喝掉大碗高粱酒的特写,则更加鲜活地表达了这群酿酒的人们的热情性格和旺盛生命力。片中爷爷带领大伙唱歌,预示着生命的延续和精神的传承。再来看下电影的色彩语言,从片名《红高粱》就可以感知影片将会被预示希望和血腥的红色所包围。电影的开始就是主人公九儿灵气红润的脸,接着就是充斥整个银屏的红盖头;野合那场戏,高粱地上的红色太阳,高粱的红在风中尽情挥舞,九儿的满身红装,摄影机在高粱地里的穿梭拍摄也展示了余占鳌红色皮肤下肌肉的凸显。象征着勃勃的情欲和生机;日军对人的残杀满是鲜血淋漓的人肉,子弹飞舞,血流成河;结尾神秘的日全食,天地通红的世界,红色的张力是一种内在生命力的精神外化,获得了凝固的近乎永恒的美感。影片最后的日食造型,伟岸壮阔,蕴意深厚。其一是衬托出了“我”爷爷他们那群人自主抗战牺牲的伟大,突出了他们崇高人格。其二又表达出对日军侵略的不满和仇恨,“日食”意味着日军侵华的失败。最后太阳的重新出现意味整个民族将会走出黑暗,迈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四)生产机制——娱乐经济——票房做主

早期西部电影的制作和生产,依循的是计划经济时期的配额制,电影创作者们很少考虑票房的压力,他们更看重作品的艺术魅力与思想文化价值。市场经济的到来促使电影制作与发行的直接挂钩对西部电影产生了复杂的化学反应。类型电影的艺术性虽然有一定的局限,但作为电影工业的有力支撑,对电影产业的发展和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建构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五)世俗关怀——大众文化——精神救赎

在后现代、全球化的话语情境中,以普通人为核心,构建文化景观,书写文化意义,这种艺术的自觉是具有普适性的人类共通的文化价值,也是西部电影能够得到国际化认同的前提之一。国际电影也日益表现出对中国叙事的青睐,仅2008一年就至少有两部影片《功夫熊猫》和《木乃伊》同时对中国的观众和电影创作者产生了深刻的震动。这两部影片的叙事方法虽然完全继承着好莱坞商业电影的传统,但叙事原型都直接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西部电影因取材于特定的区域,中国西部民族众多、地域广袤决定了西部文化具有地域性、多元性和原生态性的特征,与其说中国西部电影是虚构的现实空间,不如说是还原中国传统武侠精神的理想世界。

三、西部电影造型设计的转型探析

第四代导演的造型风格在镜头语言处理上相对较为保守,擅长用长镜头来讲述叙事结构和故事性。长镜头保持了时间进程的不间断性,自然还原记录体形式,保留了电影艺术的真实性。第四代导演在镜头语言运用的突破上表现为将心理活动视觉化,还原生活本身粗糙质感。作为科班出身的第五代导演的电影探索都离不开西部电影。《红高粱》《黄土地》《黑炮事件》都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作。第五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贡献体现在对传统戏影的突破,充分利用各种视听语言,注重电影表意的发挥。他们用空间造型设计将声音和画面统一,通过影片的节奏和色调表达创造力。新生代导演的电影风格以主题“边缘化”、叙事人物的边缘化和创作思维的边缘化为特点。与前者不同,新生代导演擅长小成本制作,在影片主题表达上多以成长、青春的挫败见长略带感伤的灰色主题。新生代导演的西部电影造型语言是对经典西部电影的回归基础上的重组,在美学与现实性批判下更加真实地反映普通大众的生活状态,这场被称为“新纪录片”的运动电影成为了新生代电影的美学基础。新生代电影导演突出个体作用,在新西部电影的语境中英雄主义的塑造也发生了变化,《无人区》中律师的塑造,将人性的“恶”展示得淋漓尽致。《无人区》中人性之恶的一面得到了本能回归,在无人区中,动物的本能得到淋漓尽致地挥洒,这五百里无人区何尝不是人性恶的一面的现实放大版。在无人区里,法律鞭长莫及,正义的阳光已被利益的乌云遮盖,剩下的只有利益,只是动物原始本能的随心所欲的畅快与罪恶。在《无人区》中,所有在人类社会建立起来的所谓人生价值观以及道德的理论,都会统统失灵,化作漫天的黄沙一样肆虐凶残,人性恶的潘多拉魔盒也会顺势打开,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无人区里所见到的人已经是徒有其表的人,而动物的兽性本能却酣畅淋漓的畅行无阻。

参考文献:

[1]钟惦棐.面向大西北,开拓新型的“西部片”——一九八四年三月六日在西影创作会议上的发言[J].电影新时代,1984,(5):59-62.

[2]姚新勇,毛毳.西部电影:中国西部审美空间的盛与衰[J].文艺研究,2006,(7):96.

作者:周娅汝 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传媒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