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小学课程思政衔接问题与对策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力保障,思政课程的每次改革创新都是通过落实到理论内容与教学实践来实现的。但在建设过程中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间存在相互割裂、各自为政等现象,存在重形式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重过程轻方法,导致区域间教育发展不平衡,课程资源共建共享体系薄弱的现实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必须抓住要害部位,以问题为导向转变教育理念,统一课程改革发展方向,紧密衔接大学与中小学的思政课内容,依托信息手段助力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着力解决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行为脉络,确保大中小学思政体系建设与德育体系衔接沿着既定方向发展。
[关键词]课程思政;德育;衔接
一、大中小课程思政体系衔接问题的提出
思想政治教育是贯穿于大中小学全过程的进阶型课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要厘清各学段间的差异性与关联性,统筹协调好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有效性,改变以往各学段课程相互分割,各学段教师分庭而治的思政教育结构为改进思政课一体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十四五”时期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高地,应一以贯之的贯穿始终。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在大中小学德育衔接或一体化概念下进行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提出是对大学课程思政与中小学学科德育衔接问题研究的深化,高校课程思政与中小学学科德育的建设是一个统一、完整、有序的系统,各学段思政课在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有序衔接、合理布局,是确保学科德育实效性的关键。从课程体系建设上来看,中小学阶段则侧重于引导学生对创新理论形成朴素的感性认知,大学阶段侧重于向学生讲清楚创新理论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由此可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处理好“全程贯穿”与“学段差异”的关系,聚焦如何打通大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阶段性阻隔,探索共建、共享、共研分段衔接交流模式,充分挖掘其他学科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共同促进高校课程思政与中小学学科德育的有效衔接。
二、大中小课程思政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重形式轻德育
学生的受教育程度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是一脉相承的。首先,青少年作为我国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育对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在形成的关键时期,接受素质文化和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十分重要,而在现实的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德育被严重的形式主义化、边缘化,照本宣科、走马观花,不注重实效,仅在思政课程中进行德育,容易产生与其他课程教育的“两张皮”现象,导致各学科课程间衔接不紧密、融合不顺畅。其次,德育内容更新不及时,与时代发展脱轨,面临严重的“过时”问题,德育内容跟不上青年人的思想潮流,缺乏“互联网+”教育理念,教育手段过于古板和单调,有些课程内容超前、脱离学生实际接受能力,难以突出思政治课的适应性和渐进性规律,导致中小学德育教育重视“结果”,忽视课程与学段间系统性、连贯性的“过程”,学习教育停留在“表皮”,高校学生重视“形式”,忽视“务实”,思政课无足轻重,考前临时抱佛脚,缺乏深刻认识。第三,德育建设还受到来自社会的负面影响,伴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诸如“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社会现象,中小学生接触到不良信息的可能性增大,部分教师将教育作为提升政绩的平台,不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导致教育者重视“事”忽视“人”,在教学过程中以条条框框为主,不能做到因材施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重视“规范”忽视“规律”,被“禁锢”在教育教学的规章制度之中,缺乏总揽全局把握规律的德育观,致使德育建设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二)课程资源区域间共建共享发展不平衡
大中小学思政课资源共建是基础,共享是目标,区域发展是前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在学科体系中优势发挥不明显,地域问题、发展水平问题等因素时刻影响价值认同与情感道德的判断。首先,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投入不同,各地区教育发展也不同,处于同一区域的学校发展不平衡,造成择校难。一方面,处于中心城市的“985”“211”“双一流”等受到教育部门或其它部门的共建高校,科研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与其他“双非”高校的投入相比经费过高,导致不能均衡发展。中小学教育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教师总量和教育技术配套设施不足,教师待遇得不到提升,“跳槽”“进修”比率增加,最终使部分院校走向合并或衰落的局面。另一方面,处在同一区域不同地区的大中小学校缺乏学术交流意识,存在大学、中学、小学各年级段教师只研究与本阶段相对应的课程教育教学,教育手段和方式各具特点,如教科书根据地域不同有苏教版、人教版、沪教版、湘教版、北师大版等等,难以形成整体性衔接性的一体化教育体系。不同地域、不同地区间受交通闭塞的影响,教育技术与手段得不到创新发展,导致先进的技术进不来,优秀的师资引不来,优秀的课程资源难以代替。其次,网络作为课程资源的集散地,对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部分教师将课程资源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理解认识存在偏差,简单的将信息技术看成工具,而不是提升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部分教师对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认为是一蹴而就的,不需要教师参与其中,属于政府的事情,对教学变革存在意识上的消极懈怠,存在教材是用来教课的,教材内容是用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思想,导致梳理教材知识结构和核心内容意识不强,难以从全局出发,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懈怠情绪。第三,由于大中小学制定课程标准的人员不同,导致不同学段课程标准整体规划缺乏共建共享意识,部分地区虽存在课程与教学的共建交流,但教学成果不能共享,部分单位或学校虽共享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果,但缺乏长远的共建意识,从而导致衔接问题依然存在,成为摆在教育者面前的突出问题。
三、大中小课程思政体系衔接的实践路径
大中小学课程思政是一体化衔接的整体,各个教育阶段之间相互联系,上一阶段是下一阶段的前提和基础,下一阶段是上一阶段的发展和提升。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为了更加科学有效的应对思政课一体化衔接的复杂性。剖析一体化衔接的现实问题,树立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紧密衔接大中小学的总格局,依托信息手段持续推进大中小思政课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统筹推进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确保大学课程思政与中小学学科德育的衔接沿着既定目标发展,小学阶段是学生“播种”的启蒙期,中学阶段是学生“拔节”的成长期,大学阶段是学生“孕穗”的成熟期,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下,大中小学课程思政都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与中小学学科德育是一以贯之的整体,针对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产生的诸多问题和挑战,大学的课程思政建设应当具体分析其原因和结果,从根本上建设好适应时代需求的课程思政体系。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全面深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持续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招。首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根本,抓住不同学段学生成长的关键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特别是要有效解决当前高校学科专业教育和建设中存在的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要依据不同学科专业课程的具体特点和育人要求,树立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全面协调融合发展,课程思政并非教师的“一言堂”和“独角戏”,学生参与度和获得感是衡量课程思政效果的“金指标”。其次,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优势平台,加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建设,抓住学生成长规律,创新教育手段,树立“一体系三中心”(一体系三中心是指课程中心、教材中心、学生中心、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思政课建设理念,提升思政课在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第三,提升中小学学生网络价值理性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判断,深化道德教育引导,坚持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把课程思政作为引导青少年正心修身,树立新时代道德观的根基。加强教师职业获得感,引导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政教观,强化课程建设规范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课程育人、教材铸魂育人、关键支撑、固本培元、文化交流等功能和作用,全面提升教材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完善课程体系,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全程、全面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建设过程中要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鼓励教学名师到思政课堂上讲课,提升高校学科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
(二)以思政一体化建设为引导,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衔接
大中小学应循序渐进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首先,要分清大中小学各阶段处于什么时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加以引导,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一体化”的要求内涵,要根据大学和中小学不同阶段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性特点科学合理地设置相关课程,采取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备课方式,相邻学段的教师共同研讨,或采取低学段思政课教师邀请高学段思政课教师和高学段思政课教师主动联系低学段思政课教师之间彼此交流互动。做到层级递进、供需协同,切实统筹好大学和中小学思政课的目标一致和内容梯度有效衔接的关系,这样有利于保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对接性、教学内容的一体化、教学评价的连贯性。其次,小学阶段是学生“播种”期,以启蒙道德情感为主,以儿童为中心,提升学习的趣味性;中学阶段是学生“拔节”期,以提升政治素养和打牢思想基础为主,明确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加强价值理性养成,加大课程标准改革力度,让思政课程成为贯穿中学全过程的必修课,取消文理分科制度,防止两极分化。大中小学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计、内容布局、目标定位的系统思维。第三,高校应当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的课程思政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科学合理定位课程思政教育目标,防止内容重合,降低德育内容上的缺项脱节和倒挂等脱离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品德发展规律,牢牢把握课程思政教育内容、途径、方法整体设计理路,以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为引导,防止“各自为政、相互割裂”,建立常态化的“德育+思政”课程体系,纵深推进高校思政课程与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课”、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等课程内容体系上保持一体化协调发展。
(三)依托信息化手段,助力课程资源共建共享
依托信息化手段构建科学、合理、动态的共建共享课程资源,是提升大中小学思政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充满内涵、富有特色的发展道路。首先,思政课程共建共享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战略工程,需要国家、地方、学校与教育工作者高效的沟通交流,一方面,依托信息技术的创新融合发展模式,搭建网络课程思政与中小学德育相衔接共享平台,优化东中西部地区教育教学资源配置,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东部优势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地区蔓延,形成高校与高校、中小学与中小学间点对点、面对面帮扶结对体系,共建共享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优化东中西部教师资源配置,提升教师职业成就感、获得感,补齐一体化衔接短板、课程教材教法不统一。其次,加强网络课程资源与教材的开发力度,以网络为中心构建大中小学网络课程思政体系,提升思政课程资源的育人价值和育人渠道,拓宽教师认知视野,深研课程标准、深抓教学内容、深谋育人之道、细究教材脉络,厘清教学的创新与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协调各方共同促进,使课程思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推动课程教材教法走深走实。第三,统筹不同地区的教育力量,把握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营造良好的资源共建共享环境和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氛围。探究大中小学思政课相衔接的重难点,发挥多方面分析课程教学的变化趋势和逻辑联系,统筹推进相关课程资源配套建设,推动思政课一体化进程,使资源共建共享有序发展。
作者:张浩 刘海莲 张锐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