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心理机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心理机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心理机制

[摘要]大学是高等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教育不仅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传递当代的核心价值、道德规范以及行为准则。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与价值观念多元化,人们更加追求物质利益,以至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之风甚嚣尘上。由于青年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和后备力量,其职业道德内化程度关系到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质量,因此,本研究认为,探究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内化的心理机制尤为重要,旨在不断增强和巩固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心理机制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既然道德如此重要,何为“道德”?参照《高级汉语词典》,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规范与准则,其实质是一种人生协约,既受制于社会客观因素又导源于个体需要,从道家的“道德”演变而来,属于人们普遍认可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具体职业活动中的体现,指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教师职业道德一般用“师德”一词加以概括,体现出社会大众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特有的期待和重视。教师的道德素养包括个人道德修养和教师职业道德[1]两项基本内容,前者主要指教师身为社会公民需要具备的道德品质,后者指教师按照教育工作要求应具备的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有着丰富且深刻的内涵,集中体现在教学、科研以及育人等三个方面。第一,教学是教师职业胜任力的基本要求,每一堂出彩的课堂教学都需要教师仔细打磨、充分准备,集中体现出教师的敬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道德素养。一方面,教学强调教师理解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切合“学为人师”的要求,比如融会贯通基础知识、前沿知识以及其他知识点,密切联系知识与实际生活;另一方面,教学注重效果的整体呈现,涉及教学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师仪表仪态等内容。第二,科研需要教师具备甘于寂寞和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能够全身心投入教学与科研工作,把教书育人和学术科研融入个人的生活,潜心研究、认真严谨、乐在其中。第三,育人侧重于师生相处中心对心的影响,属于无言的教育,而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教师要做到有教无类,不仅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素养,而且需要爱心、善良、宽容、理解、公正等道德品质[2]。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价值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三项使命,大学的质量取决于高校教师的质量,提高教师质量的关键在于师德建设。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慨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由此可见,大学的发展依赖于教师的发展。高等教育阶段既是青年学子人格成长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他们建立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学会判断、与人建立关系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学生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知识、启迪智慧、开拓视野;另一方面,学生从教师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中受到指引和启发。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者、实施者、践行者,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教师角色魅力的核心在于知识和人格,不仅知识魅力的基础是道德魅力,而且人格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良好的道德品质,可见,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而影响社会的安定发展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提升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与价值观,不断优化自身形象和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符合构建和谐社会、文明社会以及提升全民素质的需要。与其他职业道德相比,社会对于教师职业道德有着更高的要求,因为教师的道德行为具有更加突出的示范性,其道德影响也更加广泛和深远。道德建设与物质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二者同样重要,而道德建设的主要方法是教育,学校更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倘若没有一支道德高尚的教师队伍,青年学子的道德素养也会受到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化程度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进而影响社会的长远发展。因此,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升青年教师师德内化的水平,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长远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3]。

三、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内化的心理机制

师德教育的关键在于能否把社会要求的职业道德转化为接受者自觉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由于青年教师刚刚经历了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因此,师德教育的核心是外在师德要求转化为内在思想素养,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4]。本研究将师德内化的心理机制划分为“知、情、意、行”四个步骤,由层层递进、逐步加深的过程最终实现“凝道成德”。第一,认识师德内涵,这是师德内化的基础。青年教师需要清晰明确地认识师德规范,并在具体实践中体悟,否则师德内化无从着手。第二,培养师德情感,青年教师在职业活动中主观判断个体行为和态度是否符合师德要求,符合则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反之则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师德情感具有动力性,促使青年教师不断完善自我。第三,锻造师德信念,指教师对师德规范的确定性和正确性抱有坚定的信心,表现为矢志不移的追求和维护,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青年教师脑海中一旦形成了师德信念,便会自觉自发地指导行为,因此,师德信念处于师德内化机制的核心地位。第四,实施师德行为,青年教师经过前三个步骤自然会出现外化的师德行为,带来积极的反馈和强化,促使他们进一步加深师德认识、师德情感以及师德信念,从而形成师德内化的良性循环。师德内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不同阶段的师德教育也需要一个动态递进的引导机制,分为基础道德、高级道德、终极道德三个层次(人———好人———圣人)。从本质上看,师德涉及认知、态度、情感、行为等方面,按照心理学观点,师德内化可以分为服从、认知、同化、内化四个过程[5]。第一,服从过程。服从指具体的外显行为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要求的师德行为规范,这是师德内化的基本保证。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往往不能深刻理解师德规范,面对繁冗的师德要求产生漠视、抵触、矛盾等心理,导致职业道德认知、情感、行为处于分裂状态,虽然服从带有明显的强制性、外力性以及从众性,但是不影响服从对师德内化的意义,青年教师可以在服从的过程中身体力行师德要求,通过学生的积极反馈、同事领导的赞扬以及学校和社会的认可建立行为改变态度的良性循环。第二,认知过程。认知是师德内化的理性思考成分,是内化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在教书育人的具体实践中,青年教师需要对照和思考个体行为与师德规范,经过反复比较、认知、权衡、评价认识到师德规范的合理性,从而接受和认可社会公认的师德规范。认知过程一旦达成,青年教师就会在职业活动中自觉对照师德要求不断修正个体行为。第三,同化过程。经过服从、模仿、认知等过程,青年教师已经能够自觉自发地接受师德规范,达到态度、行为、价值观念与师德规范相一致,此时,青年教师会因为职业道德认知、情感、行为重新统一,不仅内心和谐愉悦,而且为符合师德规范的行为自豪。同化是青年教师道德模式发生变化的过程,随着同化的深入,青年教师逐步放弃固有的道德模式,积极融入高校师德学习和建设的大家庭。第四,内化过程。内化指青年教师将外在的师德规范纳入个体的认知体系,并成为个体价值体系的一部分,进而升华为信念和信仰。在内化的过程中,青年教师会自发宣传和维护师德规范,并以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自豪。综上所述,党的对高等教育做了新的部署,向师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在复杂的道德关系和道德矛盾中实施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选择是青年教师面临的问题。本研究认为,可行的做法是道德他律与自律相统一,不仅扬弃他律的中介性、外在性、被动性,而且扬弃自律可能产生的主观性、盲目性,青年教师真正成为一个自主自为的道德主体既是道德成熟和完善的标志,也是他们亟需达成的师德内化目标。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0.

[2]张典兵.论教师德性的意蕴与结构[J].教育导刊,2015,(10).

[3]毛菊.道德意应能力:教师道德提升的新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4).

作者:申权威 单位:湖北医药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