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等医学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孙思邈在《大医精诚》篇阐述了医德思想的“精”与“诚”,明确指出理想的“大医”形象,除了要具备精湛的医术,更要拥有高尚的医德。新时代医学院校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要特别强调“大医精诚”伦理思想的渐渍化导,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医学人才。
[关键词]大医精诚;医学院校;职业道德
一、孙思邈“精”“诚”思想的阐述
(一)技术之“精”
孙思邈强调的“精”体现为两点:“至精至微”和“精勤不倦”的态度。《大医精诚》开篇引用了东晋学者张湛的话,“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经方的难精,源于病人病症的复杂,学医的人必须保持严谨求真的态度。孙思邈强调:“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1]病症有内在病因相同而外部症状不同、内在病因不同而外部症状相同的情况,这些病症的复杂程度不是仅仅靠着人的耳目等感官就能轻易诊断的。因此,在临床诊断中,医者一定要因人因病因时因地,并结合病人的体质病征病史等诸多因素,“善于明辨”,这样才能准确确定治疗方案和用药剂量。“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决不能在人命关天的大事上炫耀才能,通过草率的快速诊治来猎取名誉。要“胆欲大而心欲小”[2],治病用药要胆大;看症辨病要心细。医生不能在“绮罗满目、丝竹凑耳、珍馐迭荐、醽醁兼陈”[1]的诊治环境中迷失了医者的初心,而应忠于医道,心无旁骛。面对疾病的复杂多变和长久以来的“经方难精”,医者要以“勤”来弥补。“精勤”,在于广阅典籍,探究用药原理,更在于从临床实践中积累经验,在经验和典籍的基础之上因病施方。正如孙思邈在《大医习业》中讲:“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3]医者“济命扶危”的最基本前提是要熟悉医理,才能做到准确地因病施方。绝不能有“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4]等肤浅荒谬的认识。成为“大医”的路径在于“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在于专勤地探究医理,在于治病救人的具体实践,不能道听途说、骄傲满足不知进步,这样才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病人负责。
(二)道德之“诚”
孙思邈强调的“诚”体现为两点:“普同一等”和“诚心救人”的素养。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并特意将《大医精诚》放在《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专门立题,足见他认为“大医”最重要的是要端正行医目的,要有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其次才是精湛的医术,并以此来告诫后世学医之人涵养医德的重要性。《大医精诚》中提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1]。作为医者应当要有慈悲之心,要以解除病人的痛苦为职责,诚心救人,至于其他则应“无欲无求”。真正的诚心救人是:“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1]孙思邈认为对待病患,不得问其贵贱贫富、老幼美丑、亲仇与否,皆应平等博爱、一视同仁,将其视为“至亲”,求之必应,不可“择病而医”。要“智欲圆而行欲方”[2],行为举止端正不奸邪,不因利欲而违礼,不因见义勇为而内疚;要有“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孙思邈认为好医生的标准之一在于设身处地地想病人之所想,将病人的烦恼视若医者自身的烦恼,不避忌艰险和疲劳,不摆架子,奉行“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5],发现了病症的端倪就要有立即行动的一心赴救的心态。即使在病人“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1]的情况下,也要保持“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1],医生只能有难过的同情、怜悯和关心,不能嫌弃脏臭污秽,更不能“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1],不顾病人的痛苦犹在,医生在一旁安心无虑地娱乐,这是不对的。
二、“大医精诚”伦理思想渐渍化导下的高校职业道德教育
孙思邈的“精”“诚”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仍然意义深远,对新时代医学生医术的增强、医学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新时代高等医学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正是“大医精诚”伦理思想渐渍化导下的产物。当代职业道德教育强调“爱岗敬业”,要有“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工匠精神,这与“大医精诚”的思想要求医学生应当对医术精益求精是契合的。中医药发展的关键在于疗效,中医是一门实践的科学,今天许多中医院校陷入重文凭轻能力的误区,使得真正从千磨万练的临床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中医者逐渐减少。对于医学院校来说,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应有侧重,且重在精、勤,专业在精,态度在勤。[6]因此,医学院校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要特别强调“大医精诚”伦理思想的渐渍化导,侧重于培养中医药学生的术业专攻和勤恳态度,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做到业勤业精。还有,当代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这不仅是对医者的职业道德要求,也是“大医精诚”最核心的思想———“诚”所秉持的价值取向给当代医者的深刻启示。“办事公道”要求对人对事要做到公平公正,不以权谋私、不损公肥私。“大医精诚”思想中的义利观提倡淡泊名利,这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主张的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一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要始终将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放在首位,决不能倚杖自己的医术所长来索要财物,炫耀医术才能,“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周宣帝时隐居太白山,隋文帝时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欲授予爵位,唐高宗欲拜谏议大夫,他都没有接受,而是选择留在民间行医救人。[7]当前社会存在的医患关系问题,从医者的角度而言,是因为部分医生缺乏对病人的服务意识,为了创收,开展“以药养医”的过度医疗,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的困境。当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大医精诚”思想中强调,医者应当慎于言辞,诚信服务病人。“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1]。要学会尊重病人的隐私,不谈论病人的是非和短处,不炫耀自己的名声。笔者曾在《90后高职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及践行研究》的课题调查中发现,在“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对您的影响”中,选择“以此为榜样,提高自己道德修养”的比例只占比12.9%,而选择“当时很感动,但不久就淡了”的比例竟然高达74%。由此可见,身边的案例更具感染力。[8]同理,医学院校也要特别注意发挥本校优秀的医学生和名医名师“诚心救人”的医德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作为医学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学高为师”,更不可忽略“身正为范”,应让学生在渐渍化导中受到医德熏陶,增强医学生救死扶伤的责任感,使学生深刻认识“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意义。
三、“大医精诚”伦理思想渐渍化导下高等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路径
“大医精诚”伦理思想渐渍化导下,医学院校有必要从以下三方面因势诱导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首先,医学院校要特别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将医学知识教育和校园中医药文化环境的建设融合起来。从根本上而言,教育是育人而不只是育才,是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统一。江西中医药大学凝练出“惟学、惟人、求强、求精”校训,创办了“双惟”实践班。“双惟”者,惟学、惟人,惟学育其才,惟人育其德。比如“双惟班”每天晨起跑步后都要背诵一段中医药方,熟悉中医经典理论;每年四月一日举办“盛世清明千人诵读”活动,齐声朗诵《本草诗》《祭炎帝陵文》,感念先贤名医;以“草珊瑚大道”“百合路”“知母路”“合欢路”等各种中草药命名学校的道路,在“神农园”的地砖上篆刻各类中草药名,介绍其药性,使学生时刻受到中医药文化的熏陶。其次,将医学技能竞赛与职业道德教育有机联动,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养成形成的有效衔接。既要让学生在教中学,又要引导学生在行中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医学技能竞赛,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现阶段医理医术的水平,以便在后期教导中加强针对性,查漏补缺,有效提高学生的医术。还可以通过设计一些贴近医学专业所学的志愿者活动,发掘社会服务,从而提升医学生“至精至微,精勤不倦”的医学素养,比如鼓励在本校医学技能竞赛中取得良好成绩的医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的“免费体检”服务,开展爱心医疗服务团赠药活动。让医学生在志愿者服务的实践中提升医学技能,加强责任感,使每个医学生既成为职业道德建设过程中的参与者,又成为职业道德建设成果的受益者。这样医学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就从枯燥空洞的说教变为医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增加了职业道德教育的灵活性和魅力,促进了医学生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的转变。[8]最后,医学院校应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增强医学职业道德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教师可选择孙思邈“大医精诚”的医德修养案例,引导当代医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职业道德;还可以辅之以情景教学,通过医患矛盾的情景剧角色扮演,引导医学生体会涵养“大医精诚”职业道德的必要性,深刻理解和审视“普同一等”的医学责任与担当。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将中国梦与中医梦紧密结合起来,倡导当代医学生要以“精”“诚”为准则,奋力实现中医梦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6年2月3日,到江西考察江中药谷制造基地时提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在全民健康中应该更好发挥作用。”[9]新时代中医人生逢盛世、身肩重任,我们要努力从“大医精诚”的医德伦理思想中汲取营养,认清“大医精诚”伦理思想现代转化的价值,将“大医精诚”伦理思想渐渍化导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全过程,更好地凸显中医药高校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孙思邈.千金方第一卷[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
[2]刘昫.旧唐书•孙思邈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刘云峣,张云鹏.中国历代中医格言大观[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2.
[5]黄寿祺.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作者:袁田田 袁坤 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