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浅析新闻媒体职业道德失范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浅析新闻媒体职业道德失范问题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浅析新闻媒体职业道德失范问题

摘要:新闻媒体的职业道德失范问题久已存在,本文拟从其表现入手分析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以期改善我国新闻生态环境,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闻媒体;职业道德失范;防范措施

新闻媒体职业道德失范在我国影响深远,不从根本上予以解决,我国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会大打折扣,新闻事业的发展也会备受阻碍。

一、新闻媒体职业道德失范的含义和表现

新闻媒体职业道德失范是指新闻媒体工作者在新闻职业行为过程中,违背职业道德,使得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媒体传播力受到损害的状态。新闻媒体职业道德失范表现很多,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偿新闻有偿新闻是指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时受到了当事人的贿赂。实践中就是对有新闻刊发需求的机构或个人索取费用,缴纳费用后才予以刊发该新闻。这种做法在20世纪90年代非常盛行,后来在和新闻出版署的严厉管控下有所收敛,但现在仍有一些媒体运用各种借口和方式达到收取费用的目的。有偿新闻的出现很多是因为媒体经营状况不太好,对记者采编人员也要求创收,于是就有了版面出让和以新闻报道形式出现的软广告等,当然还有采编人员接受贿赂中饱私囊的情况。有偿新闻的实质是公权力的滥用,是新闻工作者违反职业道德,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基本原则,是欺骗广大媒体受众的行为,其危害性是十分巨大的。

(二)虚假新闻虚假新闻主要指的是新闻工作者违背新闻报道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真实性原则,采用和刊发虚假的新闻报道。虚假新闻的产生有很多原因,一是为达到政治宣传的目的,虚构和编造新闻。例如,肺炎疫情使得武汉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灾难,而医护人员为诊治感染者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有很多可歌可泣事迹。但一些新闻媒体却为了追求轰动和刺激效应,不顾事实,肆意夸大,刊出了诸如“医护人员生产20多天抛下双胞胎儿子返岗,丈夫送其到医院后返家,双胞胎儿子居然问妈妈去哪儿了”等一些令人瞠目结舌的新闻,遭到受众的反感。二是新闻记者受利益驱使,编造假新闻。其实有些有偿新闻也属于虚假新闻,因为这些新闻大多有夸大和不实的宣传。三是新闻工作者缺乏基本的职业素质和责任感,道听途说,对新闻不加以核实,没有实地采访,因而造成虚假新闻。虚假新闻的存在,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声誉和公信力。[1]

(三)低俗新闻部分新闻媒体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单纯追求发行量和点击率,完全违背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将新闻娱乐化、低俗化,以迎合部分受众的低俗需求。因而各种格调低下、价值观扭曲、恶俗不堪的新闻充斥媒体版面。新闻的低俗化在很大程度上污染了媒体生态,给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会导致人性的进一步退化和堕落。

(四)在舆论监督中不作为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责之一。新闻媒体通过对政府、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报道和评论,曝光违法和不良行为,积极行使舆论监督权利,有助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行为,促进社会健康良性发展。但是,很多新闻媒体在应该行使舆论监督的时候失语或是不作为,对违法违规行为视而不见。究其原因,一是对于上级或要害部门不愿得罪;二是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也就是拿了好处费。典型的例子是山西某煤矿发生矿难,煤矿用给记者们发放“封口费”的办法,以换取不报道;而记者们居然排成长队去领“封口费”,完全丧失了人格和基本的职业道德,沦为金钱的俘虏。[2]

(五)新闻报道的人性化、人文关怀缺失人性化意识和人文关怀理念在新闻报道中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在新闻报道中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命运,尊重人的尊严、个性和隐私,倡导人文关怀,体现了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在这一点上,新闻报道主要是通过关注弱势群体,保护当事人的隐私和尊重当事人的尊严、情感来体现的。但是,某些媒体报道为追求震撼效果,甚至编排情节和场景,忽略了当事人的情感和感受,偏离了人文主义的轨道,扭曲了新闻价值观。例如,在采访战斗在疫情前线多日的医护人员时,为营造感人的气氛,记者并没有考虑当事人的感受,问道“你想你的孩子吗?”,令医护人员当场泪奔。

二、新闻媒体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

新闻媒体职业道德失范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经济利益的驱使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媒体和自媒体不断涌现,媒体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很多传统媒体的生存更是举步维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很多媒体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给记者编辑下达发行和拉广告的任务,甚至利用新闻报道搞创收,有偿新闻、软广告等一系列行为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一些记者也丧失良知,利用新闻报道进行赤裸裸的金钱交易,以专版、专稿宣传某企业、某人,按版面和篇幅收费;对负面报道收取“封口费”。如果是该媒体广告的大客户,为维护客户关系,一般不会报道该客户的负面消息。可见,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新闻媒体的公正性、客观真实性和权威性受到严重挑战。

(二)政治上的投机有的新闻媒体或新闻工作者为了迎合领导,在政治上投机取巧,不惜牺牲新闻报道的最重要的原则——客观真实性,来编造新闻,使媒体报道成为他们利用的工具,完全违背了新闻媒体人的职业道德。

(三)媒体人缺乏职业素养,责任心不够很多虚假新闻是由于媒体人缺乏职业素养,责任心不够造成的,如对道听途说的消息不去调查、不去核实就贸然刊发,还有的干脆拍脑袋编新闻,编故事。例如,有个新闻说一个大学生毕业后给人补裤裆,一年能补2000多条裤子,收入上百万。该新闻被人严重质疑,什么人会花500多块钱去补裤裆呢?能花500块补裤裆不会买条新裤子?

三、媒体职业道德失范的防范措施

(一)解决新闻媒体的经济效益问题在很多情况下,新闻工作者发生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利益的驱使。所以,只有解决了新闻媒体的经济效益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杜绝部分失范行为。而大多数媒体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经济效益滑坡问题,这个问题也是个非常棘手、非常麻烦的问题。在这里,笔者简单说一个思路。广告收入是媒体的最主要经济来源,当然媒体也可以有其他经营收入。也就是说,媒体的广告部门职责是创收,而采编部门职责是新闻的采写,不应让采编部门背负创收的压力。它们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当新闻更有质量,被受众所喜爱的时候,该媒体的影响力加大了,广告收入自会增加;而媒体效益好了,新闻采编人员的劲头会更足,新闻做得也会更好。几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媒体的发展状况也证实了这一点。[3]

(二)提高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养新闻媒体必须把提升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养当作一个重要的事情来抓。首先,在招聘新闻工作者之初,要把个人的道德品行放在首位考察,因为有着正确价值观和正义感的记者才能在面对不公和社会阴暗面的时候,以人民群众利益为大局,勇于曝光,并和恶势力作斗争。其次,媒体也需要不断引导和培养媒体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新闻职业道德素养,使其在权与利的诱惑面前可以抵御,面对黑暗势力敢于发声。再次,要增强媒体人的法律意识。通过法律知识的培训,一方面可以让新闻记者对职业道德的理解更上一个层次,避免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新闻人在职业行为中遇到不法行为时有明确的判断。最后,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还体现在不迎合庸俗的、低级趣味的需求,坚守媒体人的高尚情操,净化我们的新闻生态环境,引导社会健康向上发展。

(三)媒体内部要建立完善的职业道德监督考核机制媒体内部必须建立一套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进行监督和考核的机制,以保证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行为有一定的制约和规范。一要建立健全新闻稿件的审核管理制度,严把稿件的审核关,对稿件的来源、稿件的真实性落实清楚,要做到客观、真实、全面反映新闻事实,避免虚假新闻的出现。二要对新闻媒体人的职业行为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从新闻的采写到编辑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以保证媒体人的职业行为符合职业道德规范,杜绝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抵制各种腐败行为。三要建立职业道德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对于虚假新闻和有违职业道德的行为,媒体要实施责任追究制度,让其承担责任,并对情节恶劣的予以严惩。例如,山西矿难中拿了矿主好处费就闭口的几位记者,最终被媒体开除出媒体队伍。此外,应该把新闻人的职业道德考核当作新闻人的职业资信,就像我们可以通过查询征信来了解个人信用一样,如果职业道德考核中有劣迹的人就很难在新闻行业立足。这样,媒体人就会非常在意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评,也能从一定程度上抑制失范行为。

(四)发挥社会对新闻的监督作用防止媒体的道德失范还需要发挥外部的作用,也就是社会大众以及相关的行业组织。媒体的广大受众一定要清醒认识到,媒体有责任有义务将事实真实客观地呈现出来,如果媒体人歪曲事实,就侵犯了大众的知情权,是对大众利益的损害。因此,广大受众一定要积极参与对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监督,以促进媒体职业行为更透明、更规范,避免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通过创建一些监督举报平台,新闻媒体接受大众的监督,对媒体会有一定的约束力。另外,还可以学习国外的经验,运用媒体行业的专业组织来进行监督,这种监督相对来说更为专业,也更为有效。媒体的专业组织对新闻媒体甚至新闻媒体工作者个人都可以进行监管和监督,从而使得新闻职业道德失范问题得到进一步遏制。

四、结语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失范,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声誉、权威和公信力。不解决这个问题,新闻媒体会失去广大受众的支持和信赖,而没有社会大众的支持,新闻媒体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生存。所以,广大新闻界同仁必须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共同努力扭转这种不良势头,我们要坚守新闻的客观、真实、权威、高尚的原则,关注大众,关注民生,担负起新闻工作应有的社会责任,使新闻事业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宋双双.论新闻道德失范[J].新闻研究导刊,2018(11):153-154.

[2]魏依琦.浅析新闻媒体道德失范现象成因与对策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8(32):34-36.

[3]杨柳春.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范的影响因素探索[J].电视指南,2017(12):202.

作者:王莉英 单位:深圳市新闻工作者协会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