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问题探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问题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问题探讨

【摘要】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主要集中于通过外部制度约束来实现教师职业道德的纠正与归正,没有充分考虑教师作为行为主体的能动性,导致研究视角的外部性与研究方法的单一性,进而出现有效性式微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现有研究的分析,重点从制度约束与动机偏离来解析上述问题,强调以教师教学科研行为动机为分析基点,注重微观描述与解释,通过正向的制度激励而非外向的制度约束来创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

【关键词】制度约束;动机;教师职业道德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主要关键词可以概括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育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等。除爱国守法以外,其他各个方面都同教师从事教学科研的动机密切相关。社会科学在研究人的行为活动与过程时,都离不开对行为主体动机的分析。一直以来,我们关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研究都忽视了这样一个问题,先验的将高校教师看成是一个德化的主体,忽视了其作为一个人的主体能动性。这同职业道德本身的道德应然要求是密不可分的,突出强调教师应该成为什么样的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标准。这一应然层面的指向就主观上忽视了教师个体的差异性以及由此差异性而导致的师德问题。这种个体差异性的本质动因在于教师作为一个行为体具有自身的动机体系,由此产生日常教学与工作中的具体行动。所以,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研究应该强化对教师行为动机的研究,因为这是决定教师德行的内在机理。这也是本文想尝试改变的方面。本文看来,教师的动机与行为同所在学校的制度环境直接相关,受制于相应的制度环境并具有对不利制度环境的报复性回应。本文试图打破现有关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的一般路径和视角,尝试以教师为主体视角,以教学科研动机为切入点,解释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问题。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的制度困境

在中国知网以“高校职业道德”为主题进行论文检索,勾选“核心期刊”和“CSSCI”,其显示的论文题目基本都是规范层面的应然研究。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研究面临研究范式、方法与视角的创新与转型的问题,学术与实践研究亟需寻找新的突破。从现有的研究来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一般性分析,比如宏观层面来看目前约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制度存在什么缺陷、高校教师在职业道德表现上还存在什么问题、怎么解决、未来的方向等等。具体涉及到内化研究、角色研究、伦理失范研究、相关部门职能建设研究、模式研究、评价指标、机制以及体系研究等等。总体上,强调职业道德的常态化、规范化与制度化研究,核心是制度建构。制度是约束性的,目的是防止和惩罚教师出现违反职业道德的情况,研究方法与范式局限于所属学科本身,极少借鉴如人类学、社会学以及政治学等学科理论。由于执拗于规范的应然层面的研究,因而缺乏能够接地气的实证研究。虽然,有部分的学者开始从师德内化、内隐认同、心理契约的视角开始关注教师作为行为主体的能动性,但具体研究仍然囿于通过制度约束来实现问题纠正。关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目前的研究都比较集中,如少数教师对职业缺乏责任心、教书与育人脱节、敬业意识淡薄、教学科研能力不足、不良学术行为等。而关于其成因分析主要集中表现为社会环境消极因素的影响、高校师德教育管理的不力、高校教师师德自觉的缺失。相应的对策都基本集中于建构相应的制度,通过制度来约束和规范高效教师的行为。整体来看,当前的研究主要将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归咎于教师职业的制度约束不足以及制度执行不到位,进而导致高校教师师德的自觉缺失。因此,刚性的制度约束以及刚性的制度执行成为解决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必然选择。但现实的情况是,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并不是取决于刚性的制度约束,而是取决于同教师职业发展等具体利益相关的制度环境,如考核评价体系、职称聘任制度、学科建设情况、工资绩效制度体系、职业发展的制度环境以及对于未来的预期。正是这些同高校教师利益直接相关的制度体系从根本上决定了高校教师进行教学科研的基本行为活动。我们将这些制度体系概括为制度激励体系,由此制度体系产生的未来预期我们称之为制度预期。与此相对应的是现有的研究多是从职业道德建设学科,侧重从制度约束而非制度激励来培育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由此构成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制度困境。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动机偏离

上述制度困境出现的核心在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动机偏离。高校教师群体并不是整体划一的群体,它是由一个一个鲜活的具有特定行为逻辑的教师个体所构成的。我们在具体的研究中往往先验的将高校教师群体看成是一个追求公共责任与公共精神的道德人,而忽视了其作为利益个体的存在,进而忽视了其追求具体利益的行为动机,本文将这一现象概括为动机偏离。这就导致一直以来关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研究无法突破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方法论体系的束缚,研究方法单一,研究视角集中以及过度的从宏观理论解读而缺少具体日常实践或事件的解读与描述。本文认为研究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必须根植于对高校教师行为动机的认知,重视从利益需求、教学科研行为、微观的话语表达、隐藏的话语体系与逻辑来解构高校教师群体的行为动机逻辑。本质上是借鉴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与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拓展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即具体的研究应该实现跨学科的多维分析,积极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概念体系以及理论框架来建构新的研究方向、视域与领域。当然这也会面临一些问题,比如研究者本人作为其中的一员,如何能够更加客观的、真实的、全面的进行分析和解读,又如何规避熟人社会与人情社会所带来的诸多利益纠葛则充满挑战。我们的一般实证研究是对陌生空间的植入,而教师群体的实证研究基本是研究自己目前正在身处的群体、结构与体系,涉及的是同自己生活、工作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利益相关群体。如何从方法上进行利益规避以及避免造成负面影响也显得格外重要。当然,我们也具有明显的优势,就是我们深入其中,能够更好的观察体制、制度、规则与行动之间的逻辑与结构关系,能够更加客观和真实的揭示其中存在的机理与诱因。这是进行行为动机研究的优势。高校教师的具体动机在教学科研活动中表现为多个层面,具体可概括为:

(1)对工资福利待遇的期望,这种期望是建立在同区域同级别高校的对比之上,也建立在对现实生活成本与压力的感应之上。这种差距和压力会影响教师对于教学、科研与其它工作进行时间与精力投入的预期。差距越大,投入预期就会减弱,相应的行动执行力就会减弱。这是在比较与预期中形成的负激励。即在现有的工资福利待遇之下,即使你再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时,自然而然会直接影响教师个人的时间投入,也进而会影响到未来的科研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升,这从教师对学生负责的角度来看,就是伦理失范。当然这种差距所产生的预期减弱,会有一个门槛,在这个门槛出现以前,相对的差距不会产生大范围的负激励。

(2)对合理的职称评审体系的期望,这种期望是建立在对于现有职称评审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评价之上,当职称评审体系无法反映现实的科研和教学活动时,教师就会表现出一种隐藏的或潜在的对教学与科研利益考量问题,这就可能导致教学精力投入减少或科研精力投入的减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职称评审设置的标准太高,难度太大,且上一级职称同下一级职称之间的工资差距不会很大,如果职称提高成本(包括工资、精力、付费发文以及职称提升后的责任与要求等)大于职称带来的收益时,教师就可能选择维持目前的现状;另外一种是在自己目前的能力和水平之下,再怎么努力也很难达到要求,教师也会选择维持现状。维持现状的结果就是教师对教学与科研水平能力提升的自我放弃。

(3)对激励型的绩效考核体系的期望,这种期望建立在对于绩效考核体系能够同教学与科研的工作量成正相关的关系,能够体现很强的回报率,一旦这一环节出现问题,教师会相应调整自己的工作态度与行为。通过与上述两个方面相比,这一影响是最直接的。一个每天强调以惩罚性语态和体系来开展工作的教学单位同以激励性语态和体系来开展工作的教学单位,两者之间肯定会存在不同的教学与科研生态,这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深远的。

(4)对良好的学科建设平台的期望,这一期望源于所在单位能够为教师的职业发展与学术创造提供可预见的良好平台;学科建设平台是教学与科研单位发展的潜力,也是吸引优秀教师人才的重要因子。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教学与科研单位都具有很好的平台,但关键是现有的管理与发展是否给予不断进入的教师以发展的希望,这一希望让教师能够看到未来可期,进而产生积极性行动的意愿。这些发展包括教学与科研能力的提升机会、团队的合作、一致的行动以及其他发展的机会等等。

(5)对和谐的健康的职业发展制度环境的期望,这一期望建立在对所在学校或单位领导能够做到言行一致,能够积极改善相应的制度环境的基础上,相反则会造成教师群体中产生负面情绪。有好的制度或者承诺,但必须有好的管理者予以推动,能够不断的提高或改善教师职业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困难,而且不断通过有效的可行的制度性承诺来激励教师,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预期与环境预期。

(6)对以上期望的综合预期,最终决定教师教学科研的行为层次。如果上述期望的综合预期呈现出负面化的趋势,那么在教师群体内部就会形成隐藏的舆论场,并通过“隐藏的文本”与“弱者的武器”来回应相应的制度与环境。最终会呈现出普遍意义下教师群体的职业道德伦理问题——消极道德失范。这种消极道德失范不是基于教师个人的主观意愿,而是基于对于现有制度的自我或群体反抗。而且这种反抗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会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交往进行传播,新入职的教师也会很快被浸染,并具有对抗意识。这种消极道德失范,相对于一般道德失范,更加具有隐蔽性,且对教学科研的影响则更具有持久性和破坏性,它是一种群体失范的表征。在这种现象存在的高校与单位中,教学科研的体制与机制将逐渐僵化,创新动力减弱甚至消失,应付式教学与原子化科研成为常态,合作意识与公共精神衰退,群体之间形成潜在的一致默认——制度化说谎与迎检游戏。我们经常研究的教师职业道德失范主要是显性的,往往是极个别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但消极道德失范是群体性行为,危害巨大。这也表明这一现象所存在的学校或单位需要改革了。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的趋势

本文虽然强调通过微观的实证研究来解释影响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动机,但并没有采用实证的方法,而是从宏观的层面分析了这一方法论变革的意义以及影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一般动机构成。面对现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方向预期。第一,学科交叉与方法创新。从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的问题来看,要想打破现有的研究瓶颈,必须突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单一的学科研究范式,突出强调学科交叉,积极引入人类学、经济学与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更加注重实证研究与“过程—事件”的解读,以微观行为分析为切入点,注重隐藏文本的描述与解释,建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机制与路径。第二,动机解释与正向激励。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的一个基本方向是更加注重微观主体的行为分析,以动机分析为切入点揭示职业道德背后的教师行为逻辑。更加尊重教师的主体性、能动性与个体性特征。实现从外向的被动的制度约束向内向的正向激励转变,真正实现将职业道德内化到的教师的日常教学科研行为与活动之中。第三,制度创新与环境再造。教师的行为动机虽然导向个人的利益需求,但这种利益需求是受到制度与环境的深刻影响,一定程度上,良好的制度环境与预期会塑造教师群体积极健康的职业道德素养。因此,要更加注重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实现正向激励,实现制度预期与教师个人预期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实现制度环境、人文环境、学科发展环境的整体再造,建设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新体系。

【参考文献】

[1]田贵平.高校教师师德内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道德与文明,2008(2:83-86).

[2]奚彦辉.文化认同与个体思想的内隐生成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探索的一个向度[J].江汉学术,2013(4:54-59).

[3]靳宏,杨峰.论高校教师心理契约对职业道德建构之影响[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52-156).

[4]左伟.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社会科学战线,2005(3:235-237).

[5]杨万义.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的主要问题与解决路径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9:75-78).

[6]李荣华,陈锦宣.近十年(2004-2013年)我国高校师德问题研究述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研究,2014(8:9-11).

作者:杨红 单位: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