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审视与养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和教学素质的提高,而且还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专业化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存在诸多影响因素,复杂的社会环境、评价体系不完善、培养不够深入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所以,要通过为高校教师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完善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等手段促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发展。
[关键词]师德建设;高校教师专业化;评价体系;培养体系
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高校教师为本。优秀的高校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而且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指以热爱教育工作、尊重学生且具有较强抗压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为内核的职业精神。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于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教师需树立终身学习观念,通过不断学习、反思和探究来拓宽自身的专业素养,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高校教师师德的高低对学生道德水平具有重要影响,身教重于言教,高校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优秀道德品质,可对学生个人成长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一、专业化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在专业化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高低是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养成的重要因素。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尚未成熟的学生而言,高校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养成,在专业化背景下开展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对于高校教师师德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道德是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所形成且不断遵循的稳定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高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高校教师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可坚定其教书育人的师德信念,明确当前的现实目标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而提高其职业认知水平,使高校教师发自内心地坚持师德价值判断标准,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接受心理往往从信服教育者的人品、学识开始,继而接受高校教师所传授的道理,然后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高校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于教师传授内容的接受程度,促进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高低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高校教师承担着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具备高尚的师德有助于高校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加强学生思想品德修养、丰富学生的见识,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特别是对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而言,其个性心理还停留在对于家长和高校教师的模仿阶段。因此,周围的社会环境和榜样行为会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高校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榜样和引导者,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榜样示范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信念感,为学生架构成熟的道德评价体系,从而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此外,高校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是单方面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在教学中渗透自身教育观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
(三)高校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有助于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对于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主要表现在教书育人上。高校教师在校内可通过教学以及与学生的接触,用自己的言行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将教师的师德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继而学生在与校园环境之外的人进行接触时,对周围人的言行不自觉地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促进社会道德感的提升。高校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榜样,从社会角度而言,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对于其家人的影响呈现出边际递减效应,也就是说,师生关系越亲密,对于学生的影响也就越大,同时,学生受到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影响之后会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观念,继而对学生的家人及邻居之间产生一定的影响,促进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
二、专业化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出现问题的原因
高校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爱岗敬业,坚定自身崇高的职业理想与教育信念;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将教书育人当做自身的信念;同时还要做到为人师表,为学生做好榜样,从而对学生产生积极正面的引导作用。然而,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滑坡的事情屡见不鲜,“范跑跑”之流越来越多,真正为学生考虑的“谭千秋”却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高校教师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现代社会将社会形态建立在人对物的依赖上,传统道德观念逐渐受到影响,人们逐渐以获得金钱和物质报酬为目的进行工作,这对于以教书育人为从业信条的高校教师而言,非常不利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人在一定程度上被物化了,继而造成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观念横行,在这种社会氛围下,高校教师不再甘心在三尺讲台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急于寻找新的出路,有偿家教和多校兼职屡见不鲜。此外,一些高校教师受社会风气影响,更加注重物质回报,由此进行教学活动中也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道德水平主要依靠外在职业道德规范,在复杂社会环境影响下,高校教师并没有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真正内化于心,仅仅依靠对于道德规范的服从并不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真正影响和触动学生,无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不利于高校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
(二)高校教师职业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影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是依据高校教师专业道德规范制定的一种评价系统,主要是针对高校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高低进行具体评价,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工具性价值在于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提升高校教师教学效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目的性价值则在于使高校教师获得良好的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但在实际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中,学校过分强调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规范性,对于教学秩序的追求超过了对于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坚守。这使得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浮于表面,不利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完善。此外,在我国,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评价与不同的绩效考核、评奖评优具有一定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养。部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是为了实现高校教师专业化而刻意提出的评价体系,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高校教师道德评价体系基本名存实亡,对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指标在具体性上还有待提升,而且在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进行评分时,其过程潦草且马虎,久而久之,使得高校教师制度意识淡漠,规则意识不足,影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进而影响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1]
(三)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不够深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养主要包括职前培养和职后培养两种,高校教师职前职业道德培养主要是指师范生在学校接受的师德教育,职后培养是指在进入高校教师岗位之后学校组织的师德培训。就高校教师的职前师德培养而言,部分师范高校对于师范生的培养重点主要集中在知识学习和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忽视了对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同时,相当一部分高校在对于学生的师德训练上缺乏针对性和计划性,师德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高校教师在师德教育课程上的规划比较笼统,对于学生的道德要求也不够具体,不利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成长。首先,就高校教师的职后职业道德培养而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养不够深入,表现在参与培训教师的态度上,部分高校教师对于教师培训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对于培训活动参与不积极。其次,在师德培训内容上,部分师德培训内容与高校教师教学实际相去甚远,对于高校教师师德的发展作用有限,部分高校教师认为参与培训多于形式主义,对自身教学能力提升无益。
(四)高校教师爱岗敬业意识不强,为人师表意识淡漠爱岗敬业是职业工作者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身所从事的职业劳动,努力培养自身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热爱和幸福感。但在我国目前教育环境下,高校教师爱岗敬业意识不强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不仅影响其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会产生影响。高校教师爱岗敬业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教学工作上,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凭经验授课,对于新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缺乏钻研,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最终导致学生成绩落后,学习态度消极,阻碍学生成长。同时,某些高校教师仅仅将教育工作视为自己谋生的手段,对于教育事业缺乏敬畏之心,缺乏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心,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此外,部分高校教师对于自身职业的定位仅仅停留在课堂之上,对于教学内容的重视程度高于德育,为人师表意识淡漠,不仅不利于高校教师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对于学生的成长也具有消极作用。
三、加强专业化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育的主要措施
(一)为高校教师师德培育营造优良的环境环境作为一种隐性因素,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陶冶高校教师情操,帮助高校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首先,在硬件环境上,创建师德活动室,让高校教师在课余时间拥有可以进行探讨交流的场所和环境,有利于高校教师思路和想法的碰撞,为高校教师开展有关师德的研讨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高校教师自身师德水平的提升。其次,在隐性文化环境上,要创建对于全体师生都具有激励性和导向性的校训,引导学生尊师重教,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进步和学生的成长发展。最后,在教师管理制度建设上,要注重高校教师自身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发挥高校教师在师德培养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良好的师德培育环境可陶冶并促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发展,与其他因素一起形成合力,促进高校教师师德的提高和发展。
(二)完善高校教师专业化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专业化的职业道德评价标准要求高校教师具有专业的教育理念和高尚的师德,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专业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但在实际教学实践活动中,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构建科学、合理、完整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非常必要。首先,高校在师德评价体系建立之初,应充分听取高校教师的合理意见,对即将建立的师德评价系统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宣传工作,推动高校建立一套内容客观合理、指标科学规范、操作简便可行的专业化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标准。同时,在高校教师道德评价体系建设上,高校要注意评价标准的发展性,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以及教育教学方式的更新来不断提升职业化道德评价体系的适应性,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教师的不断成长。此外,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中应加入自评,引导高校教师进行积极自我反思,从而促进高校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的成长和进步。
(三)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训职业道德培训是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关键步骤。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践行者,师德的高低对于高校学生的发展以及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教师师德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在我国高校大学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上的针对性,作为我国高校教师的后备力量,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同时要注意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除了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开设有关师德的专门课程,提高学生师德意识。[2]同时,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将师德培养贯穿于高校教师培训管理的整个过程,强化高校教师对于师德重要性的认识,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训上,要加大培训力度,不能仅仅将师德停留在嘴边,要经常开展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交流活动,同时要增强高校教师师德培训实践性,促进高校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增强对高校教师爱岗敬业态度的培养,强化高校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观念“师者,人之模范也。”高校教师作为学业的传授者以及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人,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使命。高校教师爱岗敬业精神主要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增强对于高校教师爱岗敬业态度的培养,不仅需要高校教师刻苦钻研和攻克教学难点,还要不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及时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心理状态,从而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对学生开展精心、耐心、用心的教育是现代师德的基本要求,在进行高校教师培训过程中,要切实提高对于高校教师爱岗敬业态度的培养,通过细化教学规范行为、树立师德模范以及加强惩戒防范等形式促进高校教师师德的发展和专业教学能力的成长。高校教师还要强化自身为人师表的观念,对于身心尚未发展成熟的学生而言,高校教师在其成长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3]每位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和尊重,高校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是学生争相模仿的对象。所以,高校教师需时刻谨记为人师表的理念,通过高尚的品德、健全的人格以及得体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以身作则,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吕琦,代建军.论师德养成的内在机理[J].教育科学研究,2019(7).
[2]景安磊,周海涛.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任务和路径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3):48-52.
[3]胡新峰,李威娜.我国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建构的理论前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79-82.
作者:唐瑶 单位:江苏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