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职业道德作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教师职业道德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发挥动力作用、调节作用和评价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科学的保教行为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教育影响力,通过创设安全的课堂环境保障幼儿健康成长,通过恰当采用奖惩措施激励幼儿发展进步,通过公正客观的评价保障幼儿发展的方向。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强化目标意识、优化教育环境、科学组织活动以及提升个人素养。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活动;教师职业道德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地进行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作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影响着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质量并对幼儿发展影响深远。分析教师职业道德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作用,说明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典型表现,有助于提升幼儿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职业道德素质。
一、教师职业道德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一)教师职业道德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中的动力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有助于幼儿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合理的职业道德认知可以帮助教师不断优化儿童观、教育观和教师观,促使幼儿教师将幼儿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活动的长期目标深入思考和研究,并自觉在工作中贯彻“爱护儿童、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理念[1]。认真观察幼儿、了解幼儿需求,关注幼儿表现,分析幼儿终身受用的重要品质,为幼儿发展提供“最近发展区”。同时,结合对教育活动内容的分析,制定与幼儿发展相适宜的教育活动目标。教师职业道德有助于幼儿教师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和策略。教师职业道德认知通过儿童观、教育观和教师观的价值澄清,将外在的师德规范内化为个体自身所需,并形成态度、兴趣等个性品质,进而使其职业道德素质提升至最高层次,即教师职业道德理想和信念。而这将以积极的动力作用,促使教师用心研究幼儿、研究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大量有益的教育资源和信息,并在复杂的教育信息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精心设计教育活动流程,选用适宜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并最终为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和有益发展服务。
(二)教师职业道德在幼儿园教育活动实施中的调节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有助于帮助教师规范和调整自身在教育活动中的言行。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是教师职业道德认知在教育现实中的落实,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理想和信念外化后的行为表现。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幼儿教师会时时以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反观和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并自觉以这些规范强化自己的教育行为。因此,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一个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教师随着教育目标的指引,会自觉地以习得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调整和塑造自己的教育行为。教师职业道德有助于帮助教师灵活调整教育活动。教师高尚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作为一种真挚、深沉而持久的感情[2],具有明显的教育理性。这种教育理性会使得教师本人以善于“反思”和“思辨”的方式理性审视自身的教育活动,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教育契机和教育资源,合理开发教育活动和生成新的教育活动。
(三)教师职业道德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中的导向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有利于科学评价教育活动。教师职业道德认识中关于“育人”的基本思想,可以帮助教师逐步认识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并合理评估教育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可以帮助教师科学评价教育活动,例如根据幼儿的年龄、心智发展程度、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评价教育活动目标是否合适,围绕教学活动的目标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有没有偏离主题或者与主题表达无关,活动过程中是否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幼儿有无与教师互动,并将教育活动的评价结果用来指导下一次的教育活动。教师职业道德有利于科学评价幼儿发展。教师的职业道德理想和信念不仅有助于教师开展“育人”活动,同时有助于教师反观自我而达到“育己”的功用。教师通过实践和反思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理想和信念,与此同时,形成的远大职业理想和坚定信念有助于教师在实践和反思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这种相互促进的专业成长机制可以帮助教师对教育对象进行全面科学的诊断和评价,为开展相适宜的教育活动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幼儿持续发展性目标服务。
二、教师职业道德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表现
(一)通过科学的保教行为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教育影响力
陶行知先生曾谈到,教师是知识渊博、人格高尚的榜样,教师的言行是道德标准[3]。因此,教师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一定要规范自己的保教行为,要以自己的“言”为幼儿之师,“行”为幼儿之范,言传身教,让自己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有力支撑。同时,幼儿园教师必须做到品德高尚、举止文明、以身立教,发挥其在教育活动中的感染和引领作用。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一定要根据师德行为规范,通过科学的保教行为,发挥自身榜样示范作用,为幼儿教育提供认知标准和行为规范。
(二)通过创设安全的课堂环境保障幼儿健康成长
《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提出,教师应关心爱护幼儿,呵护幼儿健康,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幼儿。因此,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应特别关注幼儿身心健康。心理科学提示我们,教师的态度、情绪以及组织管理方式等都应有助于为幼儿形成安全、温馨的成长环境。因此,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点,注重幼儿的心理感受,让幼儿在教育情境中感受到安全和有序。当然,安全的心理环境并不意味着没有挑战、没有压力,教师为幼儿创设的课堂环境应是一种能够激发幼儿产生问题意识和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孩子们既能感受到环境中的安全,又能积极地探索环境和自主解决问题。
(三)通过恰当采用奖惩措施激励幼儿发展进步
适当的奖励行为不仅是对参与教育活动的幼儿行为的引导和提示,也是对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并取得活动成果的幼儿的肯定和激励。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明确奖励的目的性,即奖励是否是为了激发孩子的活动积极性和规范孩子的动作。如果能达到这样的目的,辅助使用物质奖励将使教育活动更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但是,为激发幼儿的成就感,教师还可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使用,比如结合使用语言“动作真标准,做得真棒”等方式。教师在使用奖励措施时,要做到公平公正,不可对某个孩子过度表扬或者对所有的孩子滥用表扬,避免让孩子产生自我中心的心理和盲目的自我优越感。但是,教师要谨慎使用惩罚措施。通常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会有一定的活动规则,教师要引导幼儿自觉遵守活动规则,对于不遵守并故意破坏规则的孩子,教师不仅应提醒注意,还要按照已经约定好的规则进行相应的惩罚,如可采取暂时剥夺活动权利等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多关注受惩罚孩子的跟进行为,对于其后续调整的积极行为给予鼓励和支持。
(四)通过公正客观的评价保障幼儿发展的方向
幼儿发展评价是教育活动评价的核心。近几年来,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评价的功用也从侧重甄别到侧重发展,过程性评价和主体性评价日益受到关注。新的评价理念认为,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结果,无论是否与预定目标相符,都应该得到支持和肯定[4]。因此,教师在对教育活动中的幼儿发展进行评价时,不能过分关注预设目标的完成,还要关注幼儿究竟是如何在活动中表现和参与的,关注到他们的个性化的、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结果。教师对幼儿发展进行评价时,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个性化表现,比如独特的操作方式、不一样的理解和认识、违反常规的表现和创造,甚至是荒诞离奇的解释和说明。同时,教师对于幼儿在活动中完成的作品,比如绘画作品、手工作品、科技作品等物化的活动成果,要在活动过程中进行现场评价和总结,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分析和整理,作为幼儿成长档案中不可或缺的材料。
三、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在教育活动中的发展策略
(一)更新教育理念
陈鹤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5]。因此,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教育理论基础,不断在教育活动中落实“儿童为中心”以及“生活即教育”的基本理念。首先要对生活资源深度挖掘。作为幼儿教师,应对幼儿的真实生活进行教育价值筛选,将新的时代精神和时代要求融入幼儿的生活中,为幼儿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真正发挥教育对幼儿发展的引导作用。其次,教师还要充分研究幼儿,把研究的视角放在幼儿的身上,认真观察幼儿的行为,分析和研究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并为组织相适宜的教育活动提供参考。只有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育活动才能保证科学性和适宜性,幼儿才能获得健康可持续性的发展。在幼儿发展的同时教师也获得自身的成长和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
(二)强化目标意识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指引着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幼儿的发展可能。为此,教师应着眼于幼儿终身可持续发展的优良品质的培养,在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上,不仅应关注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更应关注情感和态度的培养,诸如独立、自制、专注、秩序、合作等主体意识,而这正是一个人未来为人处事、求学做事得以成功的保障。作为教育者,幼儿教师有必要从情感和态度入手,培养幼儿这些终身受用的品质,并将此作为长期目标有意识地在教育活动中加以贯彻和执行。强烈的目标意识可以使教师能够时时处处以“目标为准绳”,以“发展为主线”,不断调整和监控教育活动的开展。在活动过程和活动目标发生偏离的时候,教师可以更大程度地避免出现教育活动“跟着自己走、孩子留身后”以及“跟着活动走、方向不受控”的局面。然而,明确的目标意识并不意味着教育活动一定要随着计划好的目标和设计走,教师还要有明确的生成性课程意识,要关注生成性活动的目标发展。基于此,教师的职业精神和道德情怀才可以落地生花。
(三)优化教育环境
在安全的氛围中,幼儿可以更加自如地操作、尝试和感受,并进一步通过创造性的行动深入认识和改造环境。因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保证物质环境的安全性和秩序性,为幼儿提供的环境和材料不存在安全隐患,材料的摆放和环境的创设有空间的秩序性。二是要保证心理环境的安全。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组织安排好各个活动环节,不让幼儿有被冷漠和忽视的感觉。因此,教师要通过观察幼儿的活动状态和情绪表现来适度调整和优化教育活动环境,而这恰恰就是教师职业道德情操的生动体现。
(四)科学组织活动
教育活动的科学化水平决定幼儿的发展水平。教师需要在教育活动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上下功夫。首先,要注意活动环节的合理性。活动过程是对活动计划的落实,也是活动目标逐步落地的过程。因此,目标如何实现,重难点如何突破和解决,活动如何引发,材料如何呈现,问题如何解决,幼儿经验如何提升等关键问题的解决是保证活动环节是否合理的重要基础。其次,要注意方法的选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应重视实际操作,让幼儿在感知和体验中逐渐获得新经验。最后,要注意组织形式的适宜性。在教育活动过程中,除了集体组织形式之外,小组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的必要性应引起更多的关注,这是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试行)》中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具体落实和现实保证。
(五)提升个人素养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幼儿对教师的无限仰慕会使他们主动习得教师的诸多个人行为习惯,并进一步受到教师的态度和心理倾向的影响。如教师习惯的“口头禅”会被幼儿照搬,教师不经意间的错误“小动作”也会被幼儿暗自模仿。为此,教师要将提升个人素养作为职业道德水平提升的基本任务,平常要做到多读书、勤思考、勇践行、善总结。在教育活动中,时时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要以自己的“言”为幼儿之师,“行”为幼儿之范。
[参考文献]
[1]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464.
[2]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400.
[3]徐春丽.从陶行知精神谈教师的师德建设[J].教师建设,2012(8):232-233.
[4]刘华,任冬英.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63.
[5]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全集:第五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32.
作者:马梦晓 单位: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