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指导思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指导思路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指导思路

摘要:在总结性描述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领域现状的基础上,系统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的参考路径:统筹规划,加强领导;抓住重点,加强引导;逐步完善,加强监控;创造条件,加强保障。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指导;路径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现状及调查分析

1.高职学生素质现状

当前,高职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职业素质状况令人担忧。有面向行业企业开展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与核心能力调查结果表明,目前高职毕业生在综合素质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心理素质不够好,时间观念不够强,没有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缺少工作责任感,缺少对企业的关注和忠诚,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差,等等。在毕业选择工作的时候,高职学生往往过分关注工作地点和工资待遇,都想留在大城市,想要薪资丰厚的工作,有些学生宁愿找不到工作也不到小城市。工作之后,有些高职毕业生过分看重物质报酬,往往频繁跳槽,使用人单位选择员工时不得不谨小慎微。这些现状已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桎梏,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已成迫在眉睫之举。

2.调查数据分析

2013年5月至2014年8月,受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委托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邀请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专家,部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者、骨干教师,全国性有关研究组织、行业企业专家等总计107人,共同开展“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工作现状调研、路径与工作机制研究、评价体系研究、案例研究、课程建设研究五个方面系统推进研究工作。在梳理、归纳、总结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研究结论:一是教学需求。面向学生、用人单位的调研一致表明,职业素质的系统培养非常重要。广大高职学生希望通过专门课程、专业渗透培养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质、职业素质;用人单位希望自己的员工“先要做好人、再去做好事”;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教育部的重要文件,都在不断强调“立德树人”、“培养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要高度融合”。学生成长发展的客观需求、用人单位事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及国家建设未来高素质产业大军的明确规划,都摆在了高职院校面前,都在要求学校的教学管理者尽快转变观念,改变思想上重视、行动上难以落实的问题,重新认识并确立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的课程地位与培养体系。二是教学研究。面向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的研究工作已经普遍开展并具一定基础,但更多体现于研究规模及成果数量层面(“中国知网”统计该领域年均数量已经过万),研究质量亟待提升。研究领域分布特征主要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第一,对高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性及紧迫性的论述;第二,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探讨;第三,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内容的分析;第四,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法、途径的探讨。但具借鉴价值的国内外比较研究、不同教育类型层次比较研究相对较少。三是教学实践。当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已从呼吁号召阶段进入普遍践行阶段,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具突破与创新价值的学校培养实践亮点,虽不足以引领改变整体局面,但这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累积的经验可为下一步从国家层面规范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工作奠定基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在教学实践领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教学内容的职业教育特色不够突出,尤其是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不充分、不深入、不系统,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内容需进一步与时俱进、与岗位群深度融合;(2)教学方法仍以课堂灌输为主,未能充分利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更广阔的时空作多元化系统设计;(3)教学资源仍以纸质平面为主,以教师单向展示为主,符合高职学生学习认知特点,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内容资源及教学工具相对匮乏。(4)考核评价手段单一僵化,“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水平、轻实践能力”,仍普遍以试卷考试或撰写论文为主,平时考核观测也多局限于课堂出勤及表现,往往是将学生的职业素质转化为一个个分数,未能发挥全程性、多方位检验教学实效的功能。四是教师队伍。目前高职院校大多缺乏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专门师资,教师队伍主要由思政课教师、学生工作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组成,这也成为制约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培养效果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教师自身思想素养、专业水平、教学能力亟待整体提升已成普遍问题。学校普遍缺乏一支由教育管理者、教师、行业企业人员组成的,与专业技能培养能力相匹配的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专业化、专门化、职业化队伍,以增强自身系统开展培养工作的研究、设计、实施的能力。五是教学保障。围绕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的培养保障体系在高职院校中尚未建立健全,其核心要素应包括:国家的统筹制度、指令性和指导性政策,监督监控检查制度;深度合作的校企资源共享机制;学校以保障课程运行为核心的、协调有力的组织保障机制,如明确主管领导、常设专门教研机构、规范师资队伍管理、提供专项经费支持等。2014年6月24日召开的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为快速发展的我国职业教育做出了功能新定位、形式新判断、工作新部署,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目标。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因此,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努力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课题组在深入研究、系统思考之后,做出以下路径探究与设计的核心动因。

二、统筹规划,加强领导

1.统一思想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在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工作中普遍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宏观指导。通过切实有效的方式,进一步提出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的必要性,及其对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明确这方面工作在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帮助广大教育管理者、教师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全身心投入到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中。

2.明确目标

坚持以学生为本、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育人原则,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系统研究并制定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的总体培养目标体系及其配套解决方案,全面指导高职院校培养工作实践,解决目前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盲目性、系统性、有效性问题。

3.提出要求

全面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提出的首要原则:“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针对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标准规范,提出明确工作要求,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建立常态化跟踪检查机制,保证培养目标的有效落实,培养体系扎实运行。

三、抓住重点,加强引导

课程是高职院校实施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的重要手段和载体。课程建设是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仅在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设置一节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仅凭各高职院校一己之力设计实施高职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很难担当起培养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创新创业意识之重任。

1.确立课程地位

在高职院校中建立“三年不断线”式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充分考虑中高职衔接以及与专业技能培养深度融合的要求与需求,明晰强化课程地位,保证核心培养工作的顺利实施。提出可供选择的两个方案,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论证后推广至学校实施。方案一:设置一门课程“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必修课,4学分,涵盖“职业生涯规划”、“公共职业道德与通用职业能力”、“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岗位职业道德和岗位职业礼仪”四大板块。方案二:设置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系列课程,必修课,每门课1学分,分别是:“职业生涯规划”、“公共职业道德与通用职业能力”、“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岗位职业道德和岗位职业礼仪”。通过课题研究已经明确,全国高职院校目前已普遍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职业礼仪等课程,上述课程方案的推广并不会给学校课程体系带来课时增加的压力。相反,会对学校的学生职业素质课程群设计与教学实施起到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

2.组织课程建设

教育行政部门委托有关研究组织,组织多方专家统一开展课程建设,将建设成果作为培养工作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给学校,指导支持学校开展教学工作,保证培养工作质量和水平。课程建设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主旨,教学资源建设要充分体现多样化、立体化特色,要能够充分满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泛在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以及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现代工具开展学习的新需求。同时,要拓宽课程建设的视野,以“大课程”理念为指导,进行课堂教学、讲座、实践活动、网络学习等多元化教学方法组合设计、支持性内容资源系统建设、全程化考核评价体系整体创建,以全面“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

3.规范教学实施

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教学实施工作检查评估,督促高职院校按照培养目标、工作要求,根据教学文件认真组织实施教学,系统应用优质教学资源、科学评价体系以确保培养成效,防止“一时热情”、“局部投入”、“各自为政”等不利于教学工作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现象出现。

4.加强教师培养

教学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培养工作是否能取得实效,关键决定因素在教师。教育行政部门系统规划组织教师培训,明确要求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教师培训纳入“国培”、“省培”项目,为教师能更多获得继续教育、专项培训创造政策条件,同时在不同层级课题立项、名师培养、优质课程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专项经费支持。高职院校为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学习交流、获得实践体验搭建平台、提供条件。同时,学校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等多元化平台,以多种方式引入行业企业专业人士,或作兼职教师,或作专题讲座,或协助组织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引进与融合,促进教师队伍专业能力的整体提升,通过相互学习,帮助学校教师尽快成长。

四、逐步完善,加强监控

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会一蹴而就。教育行政部门、高职院校在针对培养工作设计系统规划的同时,还要组织制定阶段工作计划,并借助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对规划计划的完成情况、实施效果进行全程监控。完善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实践,要始终坚持走“专门化课程+专业培养渗透”的全程性、系统化培养之路。专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应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内容渗透到各个专业的课程标准,对所有专业提出明确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培养要求,并落实到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例如会计专业的会计实务课程,应将诚信、细致、耐心、责任等培养明确到会计实务课程标准中,作为实务课程的具体教学要求。通过专业渗透,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的内涵有效落实到不同学生个体,不同工作岗位群,不同学习时段,实现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的普适性与针对性的统一。

五、创造条件,加强保障

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建立统筹机制,统筹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贯彻执行、校园环境的建设与社会大环境的塑造,以及政府、企业、学校的分工与协作;建立共享机制,实现校际间、与行业企业共享师资、共享基地、共享文化、共享课程;建立组织机制,明确具体牵头领导、常设专门教研机构、规范师资队伍管理、提供专项经费支持。通过全方位建立健全多元化机制,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培养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坚实保障。当前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整体呈“边缘化”和“弱势化”趋势,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制度缺失导致的资源难以整合。无论是职业指导教育的“边缘化”状态,还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非正式地位,均根源于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的有关制度的缺失。没有强有力的国家意志作为支撑,没有来源于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调控和统筹安排,也就没有高职院校组织机构、师资力量、教学运行等资源的有效整合,尽管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已基本成为社会各方共识,但当下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教学效果令人堪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等职业教育的育人实践,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关系到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整体素质。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中,以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指导为核心和主体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是与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技能、人文素质等培养工作同等重要并相互融合,能充分体现职教特色与时代特色的关键性组成部分。随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日渐回归,进一步加强并切实做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工作,是重新思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之后产生的新思路、新方向和新路径。

作者:陈建华 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