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职业教育对女性精准脱贫的影响机理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文章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分析职业教育对精准脱贫的影响,兼及女性在职业教育脱贫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当前,职业教育在机会、女性、专业设置方面存在性别隔离的现象。文章通过构建平等的性别文化、提升女性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构建性别平等的女性职业教育体系等一系列对策的实施,将有利于精准脱贫目标的落实,同时减少贫困发生率,巩固精准脱贫成效。
关键词:职业教育;精准脱贫;社会性别
一、引言
教育扶贫理论认为,教育具有反贫困的功能,通过提升贫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可以切断贫困的恶性循环链。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并存着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两种教育方式,职业教育有回报周期短、涉及对象广、注重技术培训与技能培养的特点,从而能使受教育者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收益,带动家庭脱贫,并有效防止返贫。近年来,职业教育作为精准脱贫的手段之一,其作用得到了学术界与实践部门的一致认可,但很少有学者关注两性关系对职业教育扶贫的潜在贡献。在我国贫困地区,由于“重男轻女”思想的局限性,导致女性在职业教育培训中受到性别歧视,且遭遇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正待遇,从而形成能力缺失性贫困。女性贫困不仅会导致个人贫困与家庭贫困,还会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因此,减少女性的贫困发生率对发挥精准脱贫的作用有着重大意义。基于此,本文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分析我国职业教育中出现的性别不公平现象,加强女性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提高女性的人力资本,加快落实我国职业教育促进精准脱贫的政策目标。
二、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
社会性别一词来源于英文词汇gen-der,产生于1960年前后。西方女性主义者认为,现阶段女性所扮演的角色,并不是由所谓的女性自身的生理特性(如染色体、生理特征)所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文化来规范的。社会性别概念提出之后,欧克利(Oakley)、鲁宾(Rubin)、安怀特赫德(Whitehead)等一批学者首先提出,研究女性的问题不能单纯的从女性视角出发,而应该将女性置于两性平等关系之间。80年代后,社会性别意识已发展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演化成了具有政策指导意义的理论框架,摩塞(Moser)撰写的《性别与发展———实践指南》一书,分别从农业、健康、交通等九个方面对社会性别理论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为女性研究开辟了新视野促进了有关女性发展的政策及实践。社会性别这一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传入了中国,并开始成为我国女性研究的主要理论工具被运用在各个领域。康宛竹(2008)、鲍静(2012)等人从社会性别视角研究我国的公共政策,认为注重社会性别才能达到社会平等、社会公正、社会和谐的目的;王爱君(2010)、徐秀丽(2016)等人从社会性别的视角解读我国农业发展政策和农村反贫困政策,指出目前政策存在的局限性;高丽娟(2010)、刘伯红(2014)等人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分析了我国教育体制所存在的对女性不公平现象,并指出推进教育体制中的性别平等使教育作用发挥基本要求。虽然现阶段看来,社会性别视角旨在改善目前女性处于的不平等处境,但是其最终目标是达到两性的平等、自由以及全面发展。
三、女性贫困及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精准脱贫自2013年提出以来,减贫效果明显,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至435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4.5%。我国的报告指出,虽然精准脱贫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目前尚未脱贫的贫困人口却有着更大的脱贫难度,在扶贫资源边际效应逐渐降低的情况下,需要提高精准扶贫的“精准”性。在这一点上,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关注女性的贫困及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可以助力精准脱贫政策的实施。
(一)女性贫困分析
在我国贫困地区,女性贫困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权力性贫困,女性因为在财产和资源上权利受到限制,没有实际的决策权而难以获得土地、收入以及资本,从而导致自身陷入贫困之中;第二类是能力型贫困,女性因为在生产生活中从属于男性,缺乏与社会的交往,在社会网络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缺乏话语权;第三类是结构性贫困,女性在社会资源例如土地分配、扶贫项目申请等事项上处于弱势群体,从而被边缘化而陷入贫困。女性长期受到性别歧视与两性差异的影响,导致以上三类贫困问题的发生,因此需要增强性别平等方面的体系建设,才能给予女性更多权利,保障精准脱贫政策的效果。
(二)女性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从已有文献来看,职业教育脱贫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原因或许是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优势在精准脱贫政策实施之前没有显示出来,从而使其在较长时间段内没有得到重视。随着我国对技术型人才需求增大,以及新一轮“脱贫攻坚”战的发起,使职业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职业教育一开始是主要针对男性来进行学科的建设与规划,并且将女性排除在外,后来逐渐接受女性,虽然越来越多的女性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但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平等,具体如下几点。1.接受职业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在接受职业教育方面,男性和女性存在着不均等的现象。首先,男性的受教育机会多于女性。对于许多农村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来说,女性的任务是传宗接代,男性的任务是养家糊口,所以在职业教育资源的分配上会倾向于男性。其次,男性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高等职业教育,而女性则更多的是接受中等层次的中专教育,随着我国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接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人越来越有优势,同时中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已无法满足市场需要,导致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2.教学及实践过程的不平等职业教育以技能培养为主,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在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却对学生有不同的性别期待:教师对男性的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会给予更多的关注,男性的专业技术教育具有清晰的职业目标;相比之下,女性的专业技术教育则具有模糊的职业特点,女性的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处于从属地位。在实践过程中,多数实践指导老师都是男性,他们往往向学生传递着男性的技术优势,给予男性更多的关注,从而忽视了女性在实践中的成长,这一行为会动摇女性在技术职业领域学习的信心,产生自我否定的倾向,限制了女性自身职业技能提升的空间。3.专业和学科设置上存在性别隔离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在短时间内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提升受教育者的人力资本,增加其就业技能。就现状而言,女性在专业与学科的选择上却存在着“性别隔离”与“性别分流”的现象,这种性别隔离使得女生主要集中在护理、师范等职业声望不高的行业内,这些行业被认为是“妇女家庭角色的社会延伸”,即所谓的“女性学科”,同时男性主要分布在工程、机械、计算机等职业声望较高的“男性学科”领域。随着职业教育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我国教育体制下出现的专业上的性别差异正在逐步扩大。专业和学科设置上的“性别隔离”现象强化了传统性别观念,限制了女性专业与职业的选择,加剧了女性就业结构的不合理,不利于职业教育体系中性别平等的构建。
四、女性职业教育对精准脱贫的作用分析
随着各地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女性得到了比以往更多的职业教育机会,女性职业教育的好坏,对精准脱贫的落实意义重大。
(一)有助于精准目标的落实
在精准脱贫政策实施的过程中,精准识别以户为单位,不延伸到具体的家庭成员,从而掩盖了个体贫困。但贫困人口并非抽象意义上的人,而是具体到每一户内部的男性和女性,他们有着不同的角色与地位,尤其是由于历史传统、婚姻制度、教育体制等多种原因,贫困女性在就业、教育、资产获得、收入水平方面呈现出更多的脆弱性状况。如果不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进行性别分析和规划,那么就会掩盖真正的贫困户,不符合精准脱贫政策的“精准”之意。比如,固有的性别观念所导致的职业教育资源分配不当问题,会引起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岗位需要与贫困人口专业技能不匹配的情况。因此,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关注在精准脱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女性的受教育情况,并对具体情况下的社会性别结构和其所嵌入的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做更多的关注和分析,真正的实现“精准”。
(二)减少贫困的发生率,保障精准脱贫的成果
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关注女性可减少贫困人口,降低贫困的发生率。首先,从物质层面来考虑,女性的物质贫困与其经济地位低下互为因果关系,一方面女性的物质贫困会导致其经济地位低下,在家庭以及社会上的话语权减弱,另一方面,女性经济社会地位低下会对其收入起着消极作用,从而导致物质贫困。重视女性的贫困问题可以改善其物质贫困的局面,帮助女性个人的经济地位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为贫困家庭的收入做出了贡献;其次,从精神层面来考虑,由于女性在家庭扮演的角色,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会通过家庭氛围影响下一代,因此女性是代际贫困的主要传递者;最后,我国贫困地区空心化现象趋于明显,留守老人、留守儿童以及留守妇女作为三大群体成为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在这中间,留守妇女作为主要劳动力极大的影响着家庭的物质与精神状况。在此情况下,如果女性能够通过参加职业教育来增加自身的人力资本,拥有一技之长或是生产生活中的资源,并得到社会的支持,就有能力在减少自身贫困发生率的同时带领家庭摆脱贫困。除此之外,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是我国总体人口素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其获取各种资源的能力也越高,越有利于盘活农村广大的女性人力资源,并且通过女性在职业教育的投资可以改善降低生育率和人口死亡率,加强下一代素质教育;在我国的精准脱贫政策中,扶贫重要的不仅仅是如何使贫困户脱贫,更是如何保证脱贫户不再返贫,而女性在经过职业教育以后,能够提高家庭的收入保障,改变家庭收入结构,更能保障精准脱贫的成果。
五、完善女性职业教育,增强女性精准脱贫能力的策略思考
(一)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重视女性在精准脱贫过程中的作用
重视职业教育的反贫困作用,将职业教育政策的实施具体贯彻落实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首先,各级政府按照中央的要求将职业教育作为精准脱贫与经济发展的手段,将其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并结合本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其次,重视女性在接受职业教育过程中的话语权与自主权,给予女性更多的权利与机会,消除女性在接受职业教育过程中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
(二)构建性别平等的社会性别文化,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在精准脱贫的过程中,贫困女性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仅受到政治、经济变革的影响,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社会的文化氛围。职业学校应积极的构建平等的社会性别文化,消除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性别定式和性别偏见。同时,重视女性技能型人才培养,挖掘更多女性接受职业教育的正面信息,拓宽其学习渠道,促进女性职业教育发展。
(三)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推进性别平等进程中的作用
职业教育扶贫过程中提高女性的受教育地位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实施过程中除了职业技术学校发挥其主体作用外,还应积极构建一个良好平等的社会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女性职业教育的发展,因地制宜的将产业扶贫与教育扶贫结合起来;各媒体机构积极倡导女性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助力构建和谐平等的社会性别文化;妇联应充分发挥其作为维护妇女权益、表达妇女愿望的主渠道作用,主动与政府的扶贫部门进行积极的沟通及合作。
参考文献:
[1]林乘东.教育扶贫论[J]民族大家庭,1997(05).
[2]王爱君.农村改革政策与妇女贫困———一种社会性别主流化视角[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
[3]数据来源:国务院扶贫开发小组办公室.
[4]蔡生菊.精准脱贫视角下对农村妇女贫困问题的思考与审视[J].社科纵横,2016(12).
[5]许艳丽.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性职业发展[J].中华女子学报,2011(06).
[6]刘伯红.中国高等教育中的社会性别事实[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
[7]徐秀丽.社会性别可为精准脱贫实践提供三重贡献[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
作者:申鹏 熊璐 肖艳栩 单位:贵州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