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利益机制构建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也可为企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校企之间的合作还不够深入,本文通过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利益机制内容进行分析,明确校企合作利益机制的构建路径与措施,以期实现校企合作的长久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利益机制
1研究背景
职业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它起源于企业,是企业的一部分,但随着职业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变迁,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日渐疏远,逐渐封闭为过度知识化的教育,脱离了企业实践,慢慢演变成“学校本位”主义的模式。企业与学校“隔离”,致使培养的人才不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但是,经济的发展又迫切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致力于人才培养,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职业院校的生存与发展更是需要校企之间的通力合作。近年来,国内外专家一直在研究校企合作,职业院校也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之路,虽然德国“双元制”模式和英国“现代学徒制”模式的成功经验帮助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目前校企之间合作层次不够,与深度的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共生发展还有很大差距。
2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国内外研究现状
2.1校企合作内涵研究
校企合作根源于合作教育的理念,这一理念,最初源于20世纪初美国李辛那提大学的实践,该校通过与大企业的合作,共同培养职业人才。之后,赫尔曼•施奈德(1906)系统地提出,合作教育的实质是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的相互结合,这样才能最终实现教学和实践,理论学习和能力提升的结合,这种模式即为工学结合模式,通过这样的合作教育,才能不断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之后,美国职业协会(1946)发表的《合作教育宣言》提出,合作教育是将课堂理论知识与真实场景的工作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2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马东霄(2002)在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介绍了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如何实施产学结合的经验,并就产学研结合机制和10余年的高职办学实践阐述了个人的几点认识,同时,梳理了国外主流职业教育的相关问题,最后提出了国内有关校企合作值得借鉴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张健(2005)论述了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在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分裂的危害性。谢静(2003)在硕士论文《高校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模式研究》中指出,目前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存在的问题,并讨论了采取怎样的校企合作模式,才能解决学院对企业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问题。
2.3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研究
对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方光罗,郑承志(2004)认为,高职教育只有坚持企业全过程参与,校企全方位、多形式合作,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构建全方位校企合作机制。周静珍(2005)研究了多种校企合作模式,采用历史研究、比较分析、逻辑推理等方法,结合我国的经济形势,提出了一些更有效率的产学合作培养模式,包括企业主导型模式、大学主导型模式等等。赵宗金、王继玉(2009)指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建设关系密切,高职教育要为区域经济培养人才,需要实现几个突破,即通过开发校本教材,提升学院竞争力,实现校企合作教育深度的突破;通过学分制的实施,实现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突破。刘民义(2009)通过研究日本的历史,借鉴日本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在立法上保障校企合作的实施。
3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利益机制主要内容
利益机制是企业及其成员从维护自身的利益出发,对企业外部环境中各种经济现象及其变动的反应方式和企业中不同成员的行为之间的相互依存、制约、影响方式。校企合作利益机制主要是指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为了确保合作双方的各自利益,共商人才培养方案,执行人才培养过程。
3.1构建利益驱动机制
企业内部,通过加薪、升职、表扬等手段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达到强化企业管理,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的。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过程中,通过充分考虑校企双方的利益诉求,推进校企合作关系,实现人才培养。但是,以往的校企合作,职业院校过度关注企业对学校的义务和责任,忽略了企业的利益诉求,导致校企合作中,院校积极主动,企业消极被动,即使参与,也仅仅局限于任务完成层面。因此,职业院校既要重视企业利益诉求,又要提高自身的企业服务能力,才能保障院校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
3.2保障利益平衡机制
保障利益平衡机制原指通过法律的权威协调各方面的冲突因素,使相关各方的利益在共存和相容的基础上达到合理的优化状态。在职业教育中,我们所谓的利益平衡机制强调的是校企双方在职业人才培养中,所获取利益的公开性和公平性。不同时代、不同环节、不同角度,每个主体所追求的利益各不相同,因此,所谓的利益并非是具体的某一事物,而是主体追求的价值体系。以往的职业教育,企业总把自己归结在教育环境之外,认为职业教育的主体是院校,企业无法从教育过程中获取利益所在,因此,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在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下,企业将职业院校的职业人才培养视为自己利益获取的重要来源,即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未被本企业录用,但企业也坚信,人才培养能够促进国家发展,继而反哺企业成长。在这样的思想引导下,德国企业在参与人才培养上有足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借鉴这一经验,我国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需要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职业教育对企业的利益体现,让企业充分意识到职业教育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3.3加强利益整合机制
利益整合机制是指有机整合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的多元化利益诉求的机制。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因校企合作的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来源多样化,各利益主体在追求利益过程中,必然产生利益竞争、利益摩擦,甚至利益冲突,从而导致校企双方关系的不协调。院校的利益出发点是学生在学校学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组织好教学,把学生培养成符合企业需求的社会职业人。企业的利益出发点是有效利用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为企业创造利润。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要健全利益表达渠道,了解双方各自的利益诉求,并对这些利益进行协调、整合,在决策中要以互惠互利为根本宗旨,只有校企双方利益得到满足,校企合作才能长久维持。
4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利益机制构建路径
4.1引进校企合作服务机构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属于不同的组织机构,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参与到校企合作需以经济利益为前提,学校是公共服务机构,不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注重的是如何培养人才。不同的立场、不同的管理宗旨、不同的运营方式,必然导致双方之间产生隔阂,如果沟通不畅,将可能导致合作危机。引入校企合作服务机构,能够搭建一个双方共同交流的平台与桥梁,为双方的交流合作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不仅可以保证校企之间的有效沟通,还能起到较好的督促和催化作用。
4.2搭建信息服务平台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信息交流不畅是合作的障碍,因此,搭建信息服务平台是加强沟通的有效办法,也被职业院校广泛认可。通过依托云平台、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置,吸引和集聚大量优质企业资源、行业资源、教育产品和服务资源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和高频互动,使信息服务平台成为校企合作的孵化器,不仅削平校企各主体间信息不对称和不透明的障碍,更能提升平台融合服务。
4.3完善制度建设
我国职业教育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进行,但是,政府并未对院校和企业的责任、义务做出明确的定位,光凭企业的职业教育情节,很难保持校企合作的长久发展,反而有可能导致企业陷于大量教育投资无法回收的困境,长此以往,必将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从而波及整个校企合作的氛围。因此,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让院校和企业明确自己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只有明确了各方的义务,才能各司其职,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才能持续发展。
5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利益机制具体措施
5.1搭建产教联盟,实施校企双元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搭建校企利益共同体产教联盟,集聚校企资源,实施以能力递进为主线、以工学交替为手段的校企双元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可通过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室、企业培训中心、校外实习基地交替培养,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校企互动,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室、跨企业培训中心和企业真实岗位三个培养站点人才培养各有侧重,一体化教室进行专业知识培养,企业培训中心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企业真实岗位进行岗位能力培养,三站协同育人,各有侧重,由学院教师团队、企业培训中心培训师团队和企业技术骨干团队共同完成培养任务。培养过程可依据职业能力的发展规律,分年度、分学期、分阶段完成岗位基本技能、岗位核心技能和岗位综合能力的递进式培养。
5.2校企互通,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既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也要从国内知名企业聘请企业专家担任企业专业带头人,校企双专业带头人共同努力,带领教学团队开展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开发与建设、教学改革和研究。同时,选派教师到本地区知名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有挂职经历的教师开发基于企业背景的教学项目,引入企业的先进理念和技术;专任教师到企业兼职,参与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开发工作。并建设企业技术人员的兼职教师库,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参与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项目课程开发及实践指导工作,专兼职教师共同申报教科研项目,组织实施教学改革,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5.3校企共赢,搭建社会服务平台
充分利用学院实训基地的资源优势,借助产业联盟平台,面向地方企业技术人员以及部分院校的专任教师进行标准项目化培训。同时,依托社会服务研究平台,大力开展应用型研究。一方面,围绕地方产业发展目标定位,配合地方经济发展进行实地调研,针对地方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思路;另一方面,针对当地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鼓励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积极承接企业横向项目,与企业共同开展应用性专业开发项目研究,为企业解决现实问题。通过改造和整合现有传统企业的信息系统,搭建校企间数字传输通道,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振洪,王亚南.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双方冲突的有效管理[J].高等教育研究,2011(7).
[2]马树超,郭扬.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黄艳秋.校企合作共容利益机制及构建路径[J].教育探索,2015(10).
[4]王芳,倪勇,任聪敏.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
作者:陶春柳 单位: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