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高职衔接夯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在学校由中职向高职转型过渡时期,笔者就高职教育发展现状进行了反思,对如何促进中高职协同发展,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提升高职教育的引领力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协同发展;教育引领力;校企合作
引言
近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有目共睹。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壮大,紧接时代需求的高技术专业办学能力不断提升,办学机制创新初见成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收到实效,相较十年前,院校综合办学实力有了极大提升。自2006年国家推动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以来,大力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方位开展校企合作育人成效显著。依托宏观政策支持,笔者所在学校以轨道交通专业特色优势为保障,充分响应国家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求,以全方位建设综合能力强,办学水平高,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院校为目标,现已建成立足西南,同时辐射东南亚及南亚的轨道交通高技能教育高地,开始建立以高职为引领,中高职协同发展的教学体系。随着的召开,在会议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是建设教育强国。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发展教育事业,增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指明了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但是,就总体而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目前仍面临着整体质量不足,符合本国国情的职业教育体系仍需继续完善和发展,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在国际上还没能形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教育品牌的问题。随着国家战略转型,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最好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引领中职教育发展,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体系建设,并为国家实施“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提供技术动力和人才基础,笔者在剖析现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思考和建议。
一、反思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过程明确发展方向
自中国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以来,绝大多数院校发展过程都经历了从最初的“搬、仿、学”阶段向中国特色自主教育体系转型。在中国职业教育建设初期,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向以德国,澳大利亚,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学习经验,在为促进中国现代化职业教育初早期快速建设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时,中国现代化职业教育也呈现出“西化”的倾向。诚然西方国家基于自身情况和条件所发展出来的教育体制确有其可取之处,但是未必完全符合中国国情。如今,中国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转型时期,如果职业教育建设仍然停留在“搬、仿、学”的阶段,中国将很难发展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随着新时期新阶段和全球化对中国职业教育提出要求,带来了挑战,中国发展符合自身情况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迫在眉睫。在这之中,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首先面临的是长期以“搬、仿、学”带来的“西化”和其背后职业教育发展范式缺失,同时教育研究者水平参差不齐,学养薄弱。这正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继先天不足之后所造成的后天发展营养不良的问题,也正因如此,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研究和发展至今仍然存在逐渐脱离本土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和背景,逐步认同并盲目照搬西方教育话语、理念,将西方国家教育经验、问题绝对化,忽视或弱视中国实际情况,在中国的国情、发展需求和文化背景下演绎西方职业教育观念的问题。而这也正是目前笔者所认为严重影响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并阻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优势与特色培育与形成的问题所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自己的立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职业教育路线,同时也必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路线是唯一可能增强高职教育发展引领力的可行道路。
二、以高职为引领,中高职协同发展
1.进一步明晰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准确定位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完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相近专业中,中高职培养目标相对独立,培养层次划分不够明确,缺乏中职教育的技能型人才向高职教育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过度机制。同时,从当前的高职教育实践运行来看,高职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性”,而忽视了“高等性”,使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等同于中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的某些方面高职与中职教育具有一致性,但是又有程度上的差异性。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高等性”和“职业性”兼具的全面型人才,这与中等职业教育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具备“职业性”的人才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想实现中高职衔接,首先要明确中职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联系与差异,并在此基础上以高职为引领,清晰定位中职教育人才目标。
2.调整专业结构,对接中高职课程体系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协同并衔接高等职业教育是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的重要部分。而专业技能衔接又是中、高职衔接的必要条件之一。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面的宽与窄,范围囊括是否广阔都直接影响着中、高职衔接通道的对口程度和范围。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在一定程度上是中等职业教育对“职业性”的延伸和对“高等性”的扩宽。笔者认为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有两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一是相关专业可以以专业群为基础,进行宽口径的多形式衔接,通过专业接口的高相容度衔接实现互补专业。二是采取专业之间的,例如“宽口径对接”、“扩展对接”、“相近对接”等专业对接专业形式进行对接,使中等职业教育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上更好的实现衔接。
3.以“职业性”为依据,实现中高职教学衔接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无论是中职亦或是高职教育,“操作性”、“实践性”的培养都是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中的教育特色和着力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因此,在职业教育实践过程中,应该突出和强调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制定,同时注重“多证书”的毕业要求。培养模式紧密联系行业要求,立足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依托实训基地建设体系,实现高职业性,高行业契合度的人才培养目标。基于中高职教育在“操作性”、“职业性”的培养共性,着重做好以下方面,可以对促进中高职教育衔接起到较好的作用。第一,继续完善和推进学分制,实现高职学院互认学分,进一步确保学生根据自身需要选择符合需求的相应课程,减少学习任务的重复性;第二,积极推动中高职学校联合举办教学教研活动,加强学校间的沟通交流,实现促进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紧密对接;第三,政策也应该从宏观层面,通过推动性政策,促进中高职阶段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分阶段实现职业技能教学培养,逐渐减少或消除学生职业认证过程中的资源及时间浪费。
4.充分围绕中高职人才培养特点,切实推动评分评价机制改革以教育部“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要求为拍手,以中高职人才培养“职业性”为依据和导向,教学过程强调实践教学,注重课题教学,项目教学的实际情况,改革人才培养评价模式成为中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中的重要环节。因此,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考核,合理设置期末成绩占比,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评价评分分值科学性,各方面促进改革成为逐步建成和完善中高职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重要措施。在评价主体上,需要改变以教师和学校为主体的传统的评分体系,逐步建立由企业共同参与,成效为主的评价评分体系和模式。同时,在评价评分的具体形式上,或可借鉴部分国家所实行中高职升学选拔形式,以学习评价为标准,以学生意愿为前提,以专业衔接为导向的形式,从中职学生中进行选拔,改变“一考定终生”的升学考试现状,同时避免中职教育向应试教育形式靠拢,真正突出中等职业教育特点,提高中职教育水平,实现中高职教育平滑对接。
5.构建依托现代数字化技术的资源共享体系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在师资教育教学队伍建设,实训及专业教学办学条件建设,教学资源尤其是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等方面都更占据优势。因此,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以高等职业院校为主体,中高职合作共建共享资源信息库就成为中高职衔接的重要手段。通过推动中高职信息建设,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人员共用,实现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间紧密对接是以高职为引领协调中高职共同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具体建设中,应该加大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力度,大力推进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共育共用兼职教师队伍,共建,共用,共同管理校内外实训教学条件。同时,教师队伍的建设上,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充分发挥优势,组织中职教师培训交流,实现精准帮扶培养。同时亦或可通过集体备课,观课的形式,实现中高职教学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融合,最终实现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共建共育,双向互补。
三、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提升高职教育引领力
1.坚持本土实践与研究立场近几年来,为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职业全方位教育体系,国家坚持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研究立场,坚持发展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为主旨,以追求特色,提高质量,提高我国职业院校自身综合办学实力为目标,结合中国国情出台了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规划建设计划,高等职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高等职业学校领导干部专题研修班计划等政策文件。这些文件既涉及到高职高专体制建设,也深入到专业的教师队伍当中,即深刻揭露了目前高职高专教育建设的问题,同时也指明了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建设的目标和方向。高职高专教育建设在以国情为基础,以政策发展为指向的大前提大背景下,立足院校发展既要考虑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点、局部两方面因素,同时也要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整体提升职业院校综合办学实力,创建良好的外部发展条件。从院校层面,在学习借鉴的同时,结合自身情况、校况进行教育改革与发展,从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坚持本土实践,结合本国国情办学实践的重要方式。诚然,近几年改革虽然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总体任然模仿有余,创新不足,很难形成品牌优势,发挥引领作用。只有将外部创造条件转化为高职高专发展的内部动力,外生性因素才能产生内生影响。也只有进一步贯彻《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推荐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同时贯彻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文件要求和教学教育本土化、本校化改革,才能将政策要求转化为职业学院教职工的共识与自觉行动。
2.构建紧密联系的校企合作机制体系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必然是离不开高校协同企业的密切合作。“职教20条”明确指出“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是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上,诸如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英国等国都早于我国,从宏观层面推进,持续开展校企合作。“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德国已经得到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认可。在校学生都需要在企业接受为期一年的职业教育培养,即是学生学习职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必由之路,也是所有企业应该尽到的义务。在英国和新加坡,促进职业教育一直是作为国家的重要政策进行推行。而在澳大利亚,新员工“入职准入制度”要求所有新入职员工都必须在企业接受培训,并通过考核取得证书后才能入职。基于中国职业教育体系建立晚于上述国家,校企合作过程中缺乏法律保障,缺乏安全保障,缺乏利益驱动的实际情况,要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应该发挥高职引领,中高职共同协调发展的发展模式,建立专业对接,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内容,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生学习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适时介入企业行业培养体系,紧密联系中高职课程安排和企业技能需求,从专业结构布局,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和教材安排,教育教学过程等方面和企业形成有效衔接,充分运用学校教学特长,结合企业专业优势,推动校企合作与中国本土教育改革相结合。在学校方面,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应该加大企业接入力度,需要通过紧密合作,做到企业主动融入,主动策划,提前思考完善对接机制。企业主动融入旨在前期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商技能需求,共建科学具体的培养体系,共享人才培养成果。企业主动策划则是贯穿于人才培养始末,由企业技术人才协同专业教师编撰课程教材,完善课程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四、总述
综上所述,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体系中,中高职衔接是关键,校企合作是重点。充分解决中高职衔接中出现的问题和加强校企高效紧密协作,是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难点。现阶段深化教育教学体系改革,必须以政策为导向,立足国情校况,在吸取先进经验的同时坚持本土实践与研究立场,多举并施,力促职业教育多方参与者共同发展。
作者:孟莹 单位: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