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民族文化与职业教育的互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民族文化与职业教育的互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谈民族文化与职业教育的互动

【提要】随着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注重与发展,职业教育的优化成为举足轻重的一环。职业教育与民族文化不该只是单向受益的关系,它们应处于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中。正视传统职业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矛盾,优化两者关系,谋求共同发展,对民族文化与职业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文化;职业教育;互动发展

在内蒙古考察时曾指出:“56个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形成了多元一统的中华民族。我们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独特的民族文化不仅是民族传承的载体,更是中华文化能够千年延续、生生不息的内动力。然而近年来,很多少数民族文化面临传承割裂断层、民族技艺传承人才流失等情况。职业教育作为学生知识获取的重要方式,在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两者的互动协同发展,成为职业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中之重。

一、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矛盾与挑战

(一)民族职业教育与文化传承功能发生背离与普通教育相较,职业教育更侧重于实际工作才能的培养。然而,不少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盲目设置当下的热门专业,如学前教育、护理等专业,许多教学内容也脱离民族地区的文化背景和当地人民的真实生活,未能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旅游市场等资源进行相关专业的设置与优化,缺乏目标性和地区特色。有学者在贵州民族地区调研发现,有17.46%的被调查者表示开设的课程不具有当地特色,还有高达31.75%的被调查者表示根本没有开设民族文化课程。这种漠视民族文化传承的课程设计,使民族学生与地方性文化知识形成割裂,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二)民族文化教育机制不健全就现代教育而言,主流文化常常成为首选内容,而民族文化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常常被忽略。实际上,并非民族文化无用,而是人们在主流文化的熏陶下,淡化了民族文化在教育中的独有价值。此外,开展民族文化教育课程必然会缩减文化通识课的课时,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们主课学习的深度与精度。有学者调查表明,民族文化教育缺乏教育保障机制,它是一项非常态化工作,并不包括在正常教学考核范围之内。而对于无需考察的教学内容,只能凭借学生自身的兴趣去了解。因此,众多教师对民族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

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互动研究

(一)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民族地区承载着独特的民族文化,蕴含着各民族千年以来积累的智慧和经验,然而这些智慧与经验往往不能够有体系地传承给下一辈。职业教育学校的民族文化教育,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才应运而生。民族职业教育与民族特色相结合,以一种更科学、更高效的方法,将民族文化全面地传授给年轻一代。不仅如此,职业教育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等一线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针对性地推动地方的经济建设,为发扬民族文化提供物质保障。

(二)民族文化传承促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民族文化中又蕴含着特有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认识,其中也包含着对于人生、社会、自然的思考与感悟。对文化教育的坚持和努力,能够改变学校以往的面貌和风气。职业教育若能够凭借独特的民族文化,成为民族地区对外交流的新窗口,引起外界对职业教育的关注与肯定,从而获得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扶持帮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发展。此外,不少村寨在充分利用地形与气候,积极培育当地优势农业的同时,更是借助民族文化与民族地区的优势,以景区的方式打造特色旅游地点,利用当地自然生态环境、民族特色建筑为基础条件,打造民族文化景观,同时招商引资,鼓励村民进行餐馆、旅店等服务业的发展,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进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振兴。然而,没有相应文化水平的普通村民难以用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管理与投资,这就出现大量的人才缺口,这时接受过相应职业教育的相关人才,就能在相应领域发挥出他应有的价值。这不仅解决了职业教育之后的就业问题,也依靠着特色的民族文化,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实现了多赢的局面。

(三)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协同发展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应该考虑到是否与当地民族文化传承产生矛盾,单纯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舍弃民族文化,亦或是坚持民族文化而抵制职业教育的发展,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做法。应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合适的平衡点,让职业教育与民族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以语言教学为例,我国的民族职业教育应该更多地采用“过渡性双语教学”,避免直接使用汉语进行教学,防止贸然引入汉语言,引起民族语言的消退。

三、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互动发展路径

(一)制定职业教育与民族文化协同发展规划职业教育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家长等不同因素,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涉及该民族人民、社会与政府。政府需引导并带动各方面联动,对成功保护并传承传统文化的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学习,提供与专家进行交流的契机,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寻求多方面的帮助来解决。对于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需制定一个量化的标准,在合适的时机,逐步将其纳入至职业教育考察内容之中,民族地区的教育内容必须以民族文化中所包含的知识及技能为基点,以此实现民族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发展。

(二)完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发挥民族文化优势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千年生生不息,到今天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存着不同民族文化的特色,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家族代代相传的特性。然而随着现代化发展,年轻一辈很难沉下心来,去认真学习家族长辈的技艺。但由于不合理的课程规划压榨着学生大量的时间,有许多学生不仅需要在学校上课,还需要额外腾出时间,在农活负担较为沉重的时节回家帮助自己的父母,为生计奔波,他们已经无暇再向家中长辈学习传统文化技艺。由此,可以适当减少学生在学校内的课程负担,让学生有精力、有机会向家中的长辈学习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

(三)整合民族文化教育资源,探索文化传承新渠道民族文化不仅包括技艺的传授,历史的传承,同时也包括勤劳的劳动人民口口相传的生活经验,对于这些,也应取其精华,一一记录保留下来。对于特定的技艺、经验传承,很有必要采用现代手段,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记录,留作日后进行研究。学校可以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的时间,以兴趣社团的形式带领学生们布置校园文化墙,详细介绍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和熏陶每一位学生。对于民族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更应组织实践,拜访当地“土专家”,去传统艺人家中或作坊中实地考察。学生如果能在长期的文化学习中不断感受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内化与吸收,形成一种习惯。

四、结语

民族文化与职业教育都拥有着独一无二的价值,想要发展好民族职业教育,就需要把各种能够彰显民族特色的技艺纳入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从而丰富民族教育的形式。与此同时,民族文化课程的开发与推广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积极作用。在国家大力倡导与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教育扶贫”等一系列政策时,民族地区更要抓住这些机会。两者的协同发展,才能够促使双方发挥各自特长,从而求得双方的共同进步和社会的共同繁荣。

作者:张苏伟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