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乡村振兴下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发展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动力,也是提高农民就业技能、职业素质的主要途径。文章以乡村振兴下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发展意义为切入点,阐述了职业教育发展可丰富乡村人才储备,推进乡村振兴,以此为基础,结合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提出发展措施,从而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发展措施
乡村人才紧缺,新型职业农民数量不足对农村发展造成制约,长期影响农村产业的高级化、合理化进程。而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应当服务于乡村振兴,推进职业教育结构调整,针对性设置课程和专业,为农村培养更多新型职业农民。
1乡村振兴下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发展意义
国务院于2018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结合乡村发展和职业教育情况,明确乡村发展需要职业教育的支撑,培养一批热爱农业、熟悉农村、留在农村发展的技术人才,有利于达成农民富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目标[1]。职业教育发展意义如下:
1.1推进乡村振兴
职业教育服务于乡村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能够培养更多技术人才,为深化产业革命提供驱动力。农民收入构成中,农场层级收入仅为总收入1/5,单纯种植农场难以实现农民增收,农产品加工、农资供应被控制时,农业收入需以来谈判实力,农业从业者处于弱势,导致农民需外出务工,无法获得理想收益[2]。因此,职业教育需培养新型农民,使农民能够自己建立完整产业链,将产业价值留在农村,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1.2丰富人才储备
乡村发展中,为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需要诸多新型技术人才参与,通过职业教育,可培养更多技能人才。国务院于2018年以乡村战略实施层面,提出要培育懂技术、爱农业、懂经营职业农民,职业教育需根据国家政策,分层分类开展教育,结合农业农村需求,采取多元化培养方式,与时俱进,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人才支持。
2乡村振兴下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发展分析(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16)
2.1农民参与比例低
职业教育培训中,农民参与积极性较低,特别是农村条件落后,环境较为封闭,农民生活生产方式维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缺乏兴趣及经济能力参与职业教育。部分村干部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也缺乏重视,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薄弱,农民技能水平低,加上社会认可度不足,导致职业院校培养新型农民难以满足当地乡村发展[3]。农民职业教育是循序渐进、长期工程,必须利用舆论宣传,让人们了解乡村振兴内涵,明确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内容、步骤、目标、要求、措施等,做到心中有数,使农民能够理解职业教育,方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持。
2.2工具色彩浓厚
职业教育具有工具性理念,在发展价值取向存在失灵、越位情况,崇尚技术的价值,忽视了人的主体性,被技术趋势中,使人才培育成为工厂流水线的流程,以技术为主的培育模式,难以发挥学生主观性,也无法培养劳动者素质能力。表现如下:外援式发展思路,仅依赖外部力量,将技术强行“嫁接”至乡村,未能改变乡村振兴受益者和实践者——农民对技术认知赋能乡村发展有所不足。价值取向失衡,仅注重外部推力,造成职业教育具有工具性特性,培育新型职业农村人本价值不足,无法调动人才对农村的热爱,降低了培育效果。
2.3培养方案存在偏差
产业转型下,由于农民、区域、文化、农业发展差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也有所不同,目标指向多样化。现阶段,各地职业教育工作多立足于《“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实施,教育内容、目标、方式受众强调一贯制与统一性,缺乏分类、分层效果[4]。新型职业农民可划分成专业技术型、生产经营型、专业服务型等,农民从事职业类型不同,对教育需求也不同,且有的农民群体培训目标是拥有劳动技能,找到工作,有些农民目标是提高综合素质与岗位技能,加上农民受教育程度差异,如果仍采取传统职业教育模式,会造成乡村振兴人才供需矛盾,不仅浪费教育资源,也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
3乡村振兴下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策略
3.1推进教育培训宣传
乡村振兴下,倡导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应当加强教育宣传工作,开展提高农民素质的活动,将教育培训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首先,政府应当将主导作用发挥出来,扩大宣传教育培训范围,县、乡、村开展三级宣传,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力度,让农民能够明确,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能够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其次,党员干部带头宣传,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策略的落实需要党组织领导,特别是乡村振兴发展,党组织的领导与建设具有关键作用,需要党组织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举措落实中,为农民宣传职业教育重要性,理解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鼓励农民参与,提高其参与度,让农民获得受教育权利,明确职业教育意义;最后,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仿真及基本路线,做到宣传实事求是,营造有助于落实政策的社会氛围,使农民认同政策,不仅可提高农民对政策的认知,还能强化农民教育,成为政策的维护者与信奉者,从心理上接受、赞同政策,转化成实际行动,积极热情的学习新型职业农民技能、技术、知识等,投入建设乡村振兴[5]。理论宣传是达成教育目标的前提,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中,将职业教育知识宣传至农村,使农民对理论具有一定了解后,展示职业教育前途无限,激发农民建设乡村创造性、主动性与积极性。
3.2注重职业教育内涵
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性教育,以“人”为培育对象,职业教育最终归宿和逻辑起点,应当是拥有“本体性”的“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种,必须以人为本,发挥农民主观性,保证价值取向一致,解决“工具色彩”浓厚的情况,平衡“人本价值”与“工具价值”。因此,职业教育发展中,需明确乡村劳动者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撑,新型职业农民则是劳动者代表,培养中注重内在素养,结合乡村需求、农民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教育现代化促进农村现代化,振兴乡村。具体方法如下:第一,重构课程体系。以农业现代生产过程为依据,重构课程体系,不是简单的复制现代农业生产,需要将实践、理论结合,通过系统化处理方式,解决学科知识体系课程导致的实践、理论条块分割问题[6]。此过程中,职业教育需要调查现代农业生产情况,确定每个生产环节和步骤,总结不同生产异同,基于教育学对农业生产系统化处理,可邀请专家评议课程体系,结合意见组进行修改,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实现广泛推广。第二,注重人文价值。职业教育发展中,不仅需注重新型职业农民的技术技能,还要丰富其精神世界,可根据区域特色,设置传承生态文化、匠人文化、乡村文化的课程,以文艺表演模式,做到送文化下乡,让农民接受传统优秀文化洗礼,认识到传统文化魅力,自觉发扬传统文化。而匠人文化、乡村文化等融入课程,将环境保护、精益求精、善良淳朴的精神以影片观赏、情景再现方式渗透至课程计划,能够树立农民乡村振兴观念,形成共同体意识,自觉、主动的服务于乡村发展,营造和谐乡村氛围。
3.3建设涉农专业集群
乡村振兴以产业兴旺为核心任务,转型升级传统农业,紧扣当地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开发农业各种功能,延长农业生产链,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提高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并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小,人们对农业需求不仅停留于提供绿色、丰富的农产品,也要提供秀美恬静的生态产品与优良风俗,如特色文化产业、创意农业、观光旅游业等,为达成该目标,实现产业融合发展,需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建设专业集群,推动农村发展[7]。而农村职业院校中,涉农专业占比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体现,应立足于长远发展,结合经济特色重建或调整涉农专业,加强专业和产业契合度。可从以下方面出发:第一,职业院校建设涉农专业时应具备地域特色,特色产业或主导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需要有诸多优秀人才支持,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途径,需把握产业发展方向,整合区域中教育资源,建设契合地方产业的专业,打造专业品牌,为地区经济服务[8]。例如,以往乡村产业多为化工、防治、家电等,互联网发展使电子商务也成为支柱产业,需要做好专业结构调整工作,发展电商专业,保证设置专业接轨地方经济,探索“互联网+职业教育+增收致富”的路径。第二,涉农专业需具备延伸性,新型职业农民根据产业分工,涌现更多职业,不局限于传统畜牧种植,而是和金融、物流、信息等互相关联,构成集产前、中、后一体的产业链,需要职业院校分析产业链和产业群是,实现专业群复合建设。职业教育需根据地方产业,调整涉农专业结构,基于创新性、服务型、生产性新型职业农民职责加以分析,制定针对性专业标准和培养目标,做到专业链、产业链无缝对接,优化服务农业效能。同时,职业院校无涉农专业,可构建进退机制,淘汰传统专业,或是合并调整相近专业,建设复合型专业鸡群,反映农业发展需求,推动产业融合。例如,建设“互联网+农业”专业,将互联网连接农业、市场、人的作用发挥出来,促进城市人才、资本、技术与信息要素流向农村,改进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智能化农业”专业,通过人工智能全方位监测农产品营养成分、产地环境、风险预警等,做到农产品从种植至销售的全过程管理。第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需具备前瞻性,农村现代化、城镇化发展下,农村职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断更新,教育滞后于经济发展,难以满足乡村振兴需求,设置专业需拥有前瞻性,结合市场结构变化,可设置茶艺、现代农业、园林技术、动物医学等前瞻专业。
3.4丰富教育内容
农村发展下,各个行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型职业农民不仅需拥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生态意识和个人素质,还需掌握农业技术,拥有相应经营管理能力,便于服务、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培养农民时,也需结合实际,丰富培训内容,可从以下出发:第一,培养职业意识。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重要环节,需消除青年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偏见也误解,把握新型农民内涵,认识到新型农民属于地面职业,前景良好,激发人员职业意识,主动转型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院校也要对多种因素进行考虑,依托产业优势,制定教学计划、目标、理论课程等,加强学生对职业农民的理解。并且,职业院校也要创造机会和条件,邀请投身于建设新农村的扶贫干部、大学生村官等群体,到校演讲,以交流经验、访谈方式,使说法更有说服力,增强学生职业意识。第二,加强道德素养。新型职业农民不仅需掌握专业知识,也要具备道德素养,可开设职业道德、法律法规、人际交往、个人素质等课程,树立培育对象正确价值观、职业观,将农业发展和创业规划也纳入人才培养中,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拥有“爱农”思想,引导其将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作为自身责任,投身于农村建设。
4总结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以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为首要任务,乡村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通过职业教育,能够培养更多高技能、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因此,职业教育发展中,需结合实际情况,通过推进教育培训宣传、注重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涉农专业集群、丰富教育培训内容的方式,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质量,满足乡村振兴人才需求。
作者:陈明 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